以前流行的那些观点认为: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会逐渐增大。按照这一理论,新生儿价值就显得非常渺小,甚至是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他的价值才会逐渐得到提高。
这种陈旧的观点已被心理学家抛弃,他们现在认为:人的成长要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这些阶段之间具有非常明确的界限。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心理阶段又跟不同的身体成长阶段密切相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心理阶段会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变化,一个心理阶段结束后,下一个心理阶段接踵而至。
心理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到6岁的这段时间。它与后面的阶段完全不同,但在这个时期内的心理类型基本一致。这一阶段又可以分成0~3岁和3~6岁两个小的阶段。在0~3岁这一阶段,成人还不能完全了解孩子的心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直接对孩子做出影响。在3~6岁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类型没有产生多大变化。但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在6岁之前的这段时间,孩子的人格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成人也许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但通过对新生儿与6岁孩子进行对比,我们就能看出来。暂时不谈这些令人吃惊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6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可以上学的智商和能力了。
6~12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相对稳定,孩子表现得健康、强壮、快乐。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曾说:“孩子阶段后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稳定性。这既表现在精神上,也表现在身体上。假设一个对人类一点儿也不了解的外星人来到地球,而他们在没有遇到真正的成人之前,很可能会误认为这些10多岁的孩子就是成人。”
与前一个阶段相比,此时的孩子在心理发育的同时,身体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换乳牙。
在6岁的时候,孩子发生了一个变化,那就是他们可以上学了。这说明大家意识到,6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懂得很多事情了。这时候,如果孩子还不能听懂老师的话,那么他们就不能融入集体的生活。孩子能够上学,说明他们已经具备自主的能力,听得懂别人说的话,说明他们已经在0~6岁的阶段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因为对于这些事情,他们在刚出生的时候还什么都不会做。可以说,这些变化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对于这一变化却没有那么容易接受。
第二阶段也在人们有意无意中得到了认可。在大多数国家,孩子12岁就完成了小学或初等学校的学习,进入中学。为什么孩子在6~12岁时适合接受一些基本的文化理念教育呢?这个被大多数国家采用的通常做法,并不是出于偶然的巧合。只有在适合大多数孩子心理的基础上,这种教育结构的设置类型才会实现。它是在经验中不断摸索而得出的结论。经验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孩子能够从心理层面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他们听得懂老师说的话,而且能够非常耐心地听讲和学习。在这一阶段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会坚持学习,并保持健康。所以,这一阶段被认为是孩子接受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
在我年轻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开始关注2~6岁的孩子。现在,各种各样招收3~6岁孩子的学前班已经出现了。虽然,心理学家已经开始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但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倾向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很多人像我一样,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是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而且人的心理也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发展并定型的。这种观点给那些研究生命潜能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已经展开了关于0~1岁婴儿的研究。他们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发展决定了婴儿长大成人后的性格特征。
婴儿在刚刚出生的时候,没有记忆,没有知识的储备,自主意识也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印象,这些只能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积累获得。小猫一出生就能够“喵喵”叫,小鸟一孵出来就能发出像大鸟一样的声音,初生的牛犊也能“哞哞”叫,可是人类却不同,婴儿只能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我们不能决定婴儿成长过程。但是我们能够对发展成型的事实展开研究。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奇妙过程。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了解它是有一定困难的。
在婴儿时期,婴儿的大脑并没有沉睡,它以一种跟成人的大脑运动完全不同的方式发展。婴儿大脑具备一种不同于成人大脑的力量,它富有极大的创造力。同时,他们需要每时每刻都做好身体的准备,为智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比如,婴儿完成了发音器官的生长发育,便能掌握一定的语言。而且,婴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了这些伟大的工作。成人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孩子并不知道。孩子同时拥有创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渴望。
如果说成人是有意识地做出各种行为的话,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孩子的行为则是无意识的。不过,这里所说的无意识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无意识的头脑可以充满了智慧。婴儿具有的这种无意识,帮助他们获得了成长和进步。
整个过程是从婴儿吸收环境中的知识开始的。当环境中的事物激起了婴儿的热情和注意力时,他们就会对事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敏感性,随后,婴儿将会同环境中的事物产生一种互动。孩子运用自己的天赋来吸取周围的知识,而不是根据主观的意愿去获取知识。也就是说,他们通过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知识。(www.xing528.com)
婴幼儿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靠语言。人们认为,婴儿天生具备听取人类声音的能力。可即便同意这种说法,我们还是会问:在他们周围有成千上万种声音,为什么婴儿只听取和学习人类的声音呢?这肯定是因为人类的语言留给婴儿的印象比其他声音更深刻。这种强烈的印象一定能引起感情上极强的共鸣,于是,婴儿的神经系统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热情和冲动。在这种作用下,婴儿便学会发出了这种声音。
打个比方来说,在音乐会上,动人的旋律能让听众的表情产生变化,让听众的头和手都跟着音乐的节奏动起来。这是人们对音乐产生了心理的反应。婴儿大脑可能也会产生这种反应。而且,与人们对音乐的反应相比,婴儿对声音的反应要强烈得多。我们几乎看不到婴儿的舌头、脸颊、发声器官有怎样的活动,而他们的每一个器官都是在一种静默中时刻为学习发声做着准备的,这会对他们的大脑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实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单词及其含义,实际上也学会了句子和句子的结构。要理解语言就一定得理解句子的结构。比如,我们说:“玻璃杯在桌子上。”在某种程度上,其中词的顺序决定了句子的意思。如果将句子的顺序改变为:“桌子在玻璃杯上。”那么它的意思就很难理解了。根据句中词的顺序去理解句子,这样它的意思才能被孩子所接受。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人们常常认为:“孩子把这些东西记在了脑子里。”可是,要记住它们就必须有记忆力,而且这正是孩子需要形成的能力。还有,关于语序对语义的影响。人们在了解这一点之前,必须先懂得怎样推理。同样,这种能力也是孩子不具备的。
成人的大脑不能完成孩子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对一种语言进行学习,这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量。孩子具备这样的心理能量,他们拥有的是不同于成人的智慧。
成人是用大脑去学习知识的,而孩子却是在一种心理能量的作用下去直接地吸收知识的。当孩子在生活过程中慢慢学会了母语,一种心理变化便在他们的体内发生了。成人的学习过程只不过是一个单向的接受过程,将知识输入大脑后把它储存起来,而不与这些知识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样就如同一个花瓶与装在里面的水没有直接的联系一样。不同的是,孩子的学习经历了一种转型,知识不只是进入他们的大脑,同时还促进了孩子大脑的形成,成为大脑的一部分。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孩子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的这种心理类型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吸收力的心灵”。
动作是孩子学习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婴儿在出生之后,要先在襁褓中度过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很快,他们就能走动,而且能学着做一些事情了。他们整天快乐地玩耍,无忧无虑,同时慢慢地学会了各种动作。这时,他们的语言已经进一步发展完善,他们正以惊人的速度学习着很多其他的东西。他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包括习惯、传统、宗教,都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
孩子开始学习动作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也开始向周围的环境学习。而在这之前,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无意识心理发展。从他们学习的第一个动作起,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就开始向有意识的状态转变了。
如果对一个3岁的孩子进行观察,你会发现他经常都在摆弄一些东西。这就表明,这个孩子对这些事物变得有意识了。在一些游戏活动中,他获得了一定的外部经验,并开始对以前那些在无意识中学到的东西进行研究。渐渐地,他变得完全有意识了,并可以在自身的行动中完善自己。这个过程是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亲自完成的。起初,他把这些当成游戏,后来,游戏就转变为工作。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孩子在能够使用手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这些经验最终对孩子和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同时也对孩子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相对于无意识的世界,知识经验的世界有限得多。
婴儿出生之后就开始了神秘的学习之旅。他们逐步发展个人的力量来适应周围的环境。他们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思考的过程中积累,同时也获得理解力和思考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个过程带来的最终结果是:孩子到了6岁的时候,突然具备了理解的能力,而且也具有了足够的耐心去听别人讲话。
近几年内,对婴幼儿的心理研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人们都被这个神秘的领域深深地震撼了。其实,成人的工作不是教育,而是为婴儿的大脑发育提供应有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够做好准备,合理地对待孩子,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那我们就完成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轻轻松松地学习知识,那将对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如果人类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知识,那将是多么的神奇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