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二月,江西省农业院婺源茶业改良场迁至浮梁县杨家坂(现浮梁县勒功乡),开辟新式茶园20余亩。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深耕条播,并采取修剪和中耕施肥等较简单的茶园管理方法。
1956年4月,浮梁县茶场建立,该茶场按新式茶园的标准规划园地。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先洲地后山坡,在山坡上做到先小坡(25°以下),后陡坡(25°以上)。运行道分便道、支道和主道3种。便道1米宽,支道2米宽,主道3米宽,每5行茶树留便道,10行茶树留支道,成片茶园留有主道。为防积水烂根,排水沟分为主支两种。主沟深70~80厘米,宽100厘米;支沟深30~50厘米,宽50~80厘米。播种按土深25~30厘米,行距100~150厘米,株距30~40厘米的规格等要求直播。每穴下茶籽5~7粒。1967年,开始在山坡上种植茶树,坡度在10°以下的做等高条播茶园,坡度在25°~35°的做梯形条播茶园。梯形水平面宽150厘米以上,侧面略向内倾斜,内侧开一排小沟。
茶树繁殖的方式还有扦插、压条等,对无性繁殖的优良品种,采取短杆插,成苗后移栽。
幼龄茶园(即茶籽种植)到茶叶采摘前,宜多下基肥,第一年春末夏初和秋末各锄草一次,次年定植补株,第三年定形修剪为球形或平顶形,第四年株高65~70厘米,株摘面直径达75~80厘米为小采。故有“一年播种,二年定型,三年打顶修剪,四年小采,五年大采”之说。(www.xing528.com)
1958年以后,全县各地茶园按新标准种植。1977年前后,以“大会战”的形式开垦的茶园,因深垦清根不够,梯形平面狭而外向下倾,保土保肥效果差,幼龄茶园管理差,故有相当一部分低产茶园亟待改造。
古代浮梁茶叶种植,先是选址在低山坡和山间林下,继而扩种至洲地、田畦和山脚塝地,对土壤的要求主要是爽水、肥沃,另外要求有阳光漫射。
浮梁古代茶以丛种(一穴多株)为主,深挖地33厘米见方,放入种子数十粒,以土肥堆之,方形布丛,每亩300~400丛。大多是播种在山坳或半山坡上,继而扩种到洲地、田畦和山脚塝地。成苗后不加修剪和整形,任其自然生长。茶树长成后,除间作外,不经常锄草,只在每年春季和秋季深挖二次。在深挖除草时用杂草垫围茶树根部,以作农家腐殖性肥料,这种粗放的栽培方式延续至民国时期。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江西省农业院婺源茶业改良场迁至浮梁勒功杨家坂,开辟新式茶园20余亩。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深耕条播,并采取修剪和中耕施肥等较简单的茶园管理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