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详述三千余年历史的经典之作,由司马迁著

《史记》:详述三千余年历史的经典之作,由司马迁著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迁著《史记》《史记》开篇起始于传说中的黄帝,完结至于汉武帝,记载了三千余年的历史。著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司马迁死后,知道《史记》的人并不多。直到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史记》公布于世,从此《史记》得见天日,流传天下。东汉时的《史记》已出现了残缺,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记录说《史记》缺少十篇,有录无书。

《史记》:详述三千余年历史的经典之作,由司马迁著

宫刑虽然使司马迁留住了性命,但是宫刑带来的痛苦更加羞辱,司马迁好几次都想过要自杀,但他终于战胜了自己的懦弱,在残忍而不公的命运挑战下坚持站了起来,因为他还有一个精神支柱,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自己的心愿——他要完成《史记》巨著,他的苦心让今天的我们不能不感激。 历经种种波折,坚持了十余年,终于司马迁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历史巨著。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初名《太史公书》,也被称为《太史公记》、《太史记》。

司马迁著《史记》

《史记》开篇起始于传说中的黄帝,完结至于汉武帝,记载了三千余年的历史。 书中所述的史事,战国、秦、汉比较详细。 根据《太史公自序》中的记载,《史记》全书130篇,其中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526500 字。 “本纪”是《史记》全书的纲领,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和政绩,兼录了各方面的重要、重大事件。 其中,先秦的文章按各自的朝代成篇,对秦汉的记录则按帝王成篇。 特别要提的是,项羽虽然不在帝王之列,但他曾一度主宰了天下,分封了侯王,所以司马迁把项羽也载入了本纪。 《史记》中的“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复杂的世系、繁多的人物和重要的史事,脉络清楚,一目了然。 “表”中还分列了世表、月表和各种年表。 “书”主要叙述各种制度改革,里面的内容涉及到礼乐制度、社会经济、天文兵律、河渠地理等。 “世家”则记载了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资料,兼顾了个别地位与侯王相当的著名人物。 “列传”中主要是记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 还有少数篇章记录了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一些与中国有往来的国家和地区。 本纪和列传是《史记》中的主要部分,与表、书、世家这些体系相辅相成,互融一体。

著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什么是“究天人之际”? 就是说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在书中客观地批判了前人的“神意天命论”,并以“帝王中心论”取而代之。 那么什么又是“通古今之变”? “通古今之变”就是对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司马迁针对这一宗旨提出了“忠”——“敬”——“文”,这是司马迁认为的每一朝代更替中的固定公式。 这种认识并不十分科学,但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有时代的限制,现代人不能苛求。

《史记》取材丰富,其中对《左传》、《世本》、《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多有采摘,而且还对国家收藏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进行了利用,还增加了司马迁本人的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资源。 司马迁在广泛取材的同时,还注意到了鉴别和选择材料。 他严谨的著书态度,让我们今天看到了一本较为客观的史书。 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注重“不虚美,不隐恶”,基本上做到了实事求是。(www.xing528.com)

其实在汉代以前,也出现过很多种历史著作,但就各方面来看,不论是记事的久远还是内容的广泛,不论是材料的系统性或是史事的详实,那些著作都不如《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记》被称为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是当之无愧的。 以《史记》为开端的史书纪传体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来历代的“正史”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一体裁。 《史记》中的大部分文字生动精简,使书中内容形象鲜明,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影响很大。

在司马迁死后,知道《史记》的人并不多。 直到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史记》公布于世,从此《史记》得见天日,流传天下。 东汉时的《史记》已出现了残缺,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记录说《史记》缺少十篇,有录无书。 三国魏张晏总结后认为失去的十篇分别是《景帝纪》、《武帝纪》、《乐书》、《兵书》、《礼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和《傅靳列传》,张晏还认为在汉元帝及成帝时褚少孙补作了《武帝纪》、《龟策列传》、《三王世家》和《日者列传》。 对张晏的这种说法,也有一些人持有不同意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史记》有残缺。

如书中“褚先生曰”可能即出自褚少孙之笔,其中有些文字粗陋不可取。 后代有不少人训释《史记》,如南朝的宋裴骃借以徐广的《史记音义》一书为基础,吸收儒家经传和诸子百家的评论,并摄取前人成果,撰一书稿——《史记集解》80卷,这是现在所存的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关于《史记》的旧注。 唐代司马贞采取了前辈各家的旧注作了《史记索隐》30卷,其中注音与释义并重,并提出了不少前人未提过的新见解。 还有唐代的张守节穷尽毕生精力撰写了《史记正义》30卷,训释详备,书籍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而清朝的梁玉绳所作《史记志疑》,则侧重于考证《史记》书中的史事。 就连国外的一些学者也作出过不少关于《史记》的著作,如日本的泷川资言所作《史记会注考证》,汇集了不少前人的注释和考证成果;另一位日本作者水泽利忠也撰写了《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一书,用来补充《史记会注考证》。

《史记》现存较早版本之一的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史学学者认定为善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后将之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氏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以及清乾隆时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都是质量比较上乘、流传范围比较广的刻本。 清同治时期又有了《史记》金陵书局刻本,这个版本是张文虎在钱泰吉校本的基础上参考众多版本后形成的,相对错讹较少。 在1959 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史记》,方便人们阅读,它所依据的底本就是金陵书局刻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