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产证券化与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资产证券化与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从分类来看,根据监管部门、审核机制和监管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我国主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划分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以及资产支持票据三大类。对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正逐渐成为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最后,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调节工具。

资产证券化与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缺乏流动性但预计可以创造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风险和现金流进行结构性重组,并实施一定的信用增级,从而将其预计现金流转换为可出售、可流通的证券产品的过程。与传统融资形式相比,资产证券化具有盘活资产流动性、灵活设计产品结构、降低融资主体成本、实现资产出表等优势,因而得到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青睐,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市场规模、参与机构、投资者等方面显著扩张,已经在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2005年4月,我国正式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但此后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其间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试点中断长达4年。201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文重启信贷资产证券业务,随后鼓励和引导的相关政策意见陆续出台,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快速发展期,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种类逐渐增多。从2014年开始,我国资产证券化出现较快的发展趋势,仅2014年的发行规模就远超过2005—2013年的发行总额(见图3-2),并且在2014—2019年,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2.1%。

图3-2 我国历年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

从分类来看,根据监管部门、审核机制和监管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我国主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划分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以及资产支持票据三大类。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以银行信贷资产为基础标的发行的资产证券化,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主管;企业资产证券化是以非金融企业的债权类、收益权类等资产为基础标的发行的资产证券化,由证监会主管,是近年来发行量最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支持票据是非金融企业以应收账款、分期付款等资产为抵押发行的一种商业票据,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主管,近年来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正逐渐成为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对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防范化解风险、增加中间收入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资产证券化与资产负债配置

在资产经营方面,首先,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资产洁净出表,盘活商业银行表内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腾挪出有限的信贷额度和风险资产,形成新的信贷投放空间。其次,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特殊的结构性融资安排,银行能够将期限较长、流动性相对不足的资产(如个人房贷等)进行转让流通,从而有效改善资金融通能力,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最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出现丰富了商业银行的产品供应,为投资客户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和机会。与其他投资产品相比,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灵活,底层资产丰富且优质,投资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投资意愿、资金实力及风险偏好等,定向投资于不同种类、等级、期限和收益的产品。

在负债结构优化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降低银行融资成本。在传统的债务融资模式下,债权人需要先就银行的信用情况和资金实力进行考察,如果无法有效获取银行的信用信息,或银行在信用上存在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融资项目的开展。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把信用指标客观化,通过破产隔离的二级市场设计安排,使银行发行的证券化资产获得比银行主体更高的信用评级,从而达到拓宽负债来源、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二)资产证券化与资本充足率管理(www.xing528.com)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安全性、考察银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巴塞尔监管框架下,银行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是“分子对策”,增加资本;二是“分母对策”,降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分子对策”提升空间相对有限,若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本金,不仅会稀释股东权益,而且可能引发市场对银行过度融资的争议,因此商业银行普遍倾向于通过降低风险权重、发展轻型银行业务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将信贷资产真实销售给特殊目的载体,实现了信贷资产的洁净出表,将风险权重较高的信贷资产转变成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从而释放了风险资产。此外,若将信贷资产溢价出售,商业银行还能够确认收入和利润,最终增加资本总额。整体而言,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方式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可以摆脱外部融资渠道约束,能够自主调节且快速高效,其已成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重要工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资产证券化与风险管理

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了调节工具。银行“借短贷长”的结构性特征是流动性风险的根源之一,特别是银行存款存取行为由客户意愿决定,而对于合约期内的贷款,一般情况下银行不能收回,双方权利的不对等进一步加大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然而,通过发行证券化资产,银行可以将未到期的资产进行转让销售,实现了合约期内贷款的流动,贷款期限弹性加大,银行可以根据流动性管理的需要调整贷款期限,改善存贷期限的匹配度,这改变了存款单方面随机流动的情况,提高了流动性管理的能力。

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调节工具。根据投资组合理论,资产经过有效组合后能够降低风险,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有效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转移和对冲,降低整体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信用风险的偏好和管理要求,设定相应的资产类型、行业等目标组合,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当某一业务类型、某一行业的资产集中度过高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降低贷款集中度,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最后,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调节工具。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一般是通过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或者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的。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通常只能通过增量调整来进行,周期长、见效慢,而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尚不充分,市场容量较小、交易不够活跃。资产证券化则为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对利率敏感性资产(RSA)进行资产证券化发行,从而降低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风险。

(四)资产证券化与收入管理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提高盈利能力、优化收入结构同样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目标。传统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业务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息差收入,但是随着居民投资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贷款利率的不断下行,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不断缩小,商业银行所获得的息差收入也不断被挤压。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而资产证券化可以成为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一项新来源。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银行将信贷资产委托给受托机构,并由受托机构向投资机构发行证券。在这种新型金融服务运营模式下,银行作为信用媒介的职能和相应的赢利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可以将信贷资产转移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同时还有助于银行优化收入结构,将风险资产的息差收入转换为无风险非利息收入,具体包括:一是贷款服务费,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可以收取无风险的贷款机构服务费,尽管低于存贷款利差收益,但具有收入稳定、无风险等特点;二是证券化收入,通过资产证券化溢价发行可直接实现非利息收入;三是托管规模和托管收入,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带动发起机构与他行托管业务合作,实现托管规模和托管收入的有效提升。

(五)资产证券化与不良资产处置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核销虽然是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随着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重启,资产证券化也迅速成为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工具。相较于核销的处置方式,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如下优势:一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使用不良资产证券化使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从被动清收变为主动经营,减少当期拨备支出,增加当期利润;二是由于税前抵扣的差异,采用证券化方式来处置不良资产是以价差损失作为税前抵扣的,不会形成递延所得税,起到了节约资本的作用;三是处置灵活度更高,可将不符合核销条件的不良贷款入池,有利于即期处置不良贷款;四是使用资产证券化方式来处理零售不良贷款,可以进行批量处理,处置效率更高,不会形成账销案存资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