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首当其冲。在当前金融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形势下,传统的以存款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商业银行的经营需要,统筹多渠道资金来源的“大负债”管理成为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方面。“大负债”管理拓宽了管理范围,从原来的以存款为中心,延伸到覆盖自营存款、同业负债、发行债券、同业存单等资金来源。
在利率市场化定价之前,我国商业银行秉承“存款立行”的经营理念,其理论基础是负债管理理论中的存款理论,强调客户存款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则处于被动吸收存款的地位。这一理论相对稳健、保守,虽然强调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但限制了负债结构的优化与创新。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相对稳定,只要存款增长,就能保证资产规模及利润的增长,以存款资金支持贷款增长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传统模式。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法》在2015年修订之前关于存贷比的监管要求,进一步凸显了存款的核心地位,存款规模增长几乎成了商业银行最关注的经营目标,负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吸收足够的存款,而对负债稳定性、期限结构、成本等因素考虑得较少。
2012年以后,随着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负债结构与管理理念也相应发生变化。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的环境下,存贷款利率逐步有序放开管制,存贷款利差不断收窄,银行利润增长面临压力。与此同时,受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脱媒等因素影响,表内自营存款增长明显放缓,同业负债、同业存单等主动负债占比大幅提升,银行负债资金来源渠道不断丰富,存款不再是唯一的负债来源和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外部监管政策也随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不断完善,2015年监管部门顺势将存贷比从监管考核指标调整为监测指标,进一步打开了存款束缚的枷锁。在此背景下,对商业银行而言,负债对经营的约束大大降低,而出于利润增长的考虑,银行迫切需要寻找更多优质资产实现“以量补价”,或提高风险偏好寻找更高收益的资产,商业银行经营转移到“资产决定负债”的理念上来。
负债结构的变化给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深入,资金成本不断提升。与表内自营存款相比,市场化定价资金的成本相对较高,其在负债中占比的提高推升总体资金成本。同时,存款利率的管制放开后,商业银行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存款竞争,加大了价格竞争力度,存款定价水平不断提高,对负债成本的影响不断扩大。(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银行面临的风险管理难度也在提高。首先,市场化资金对价格极为敏感,并且受货币政策影响较大,常常呈现顺周期性,在流动性宽松的时候可获得性较好,而在流动性紧张的环境下来源极不稳定。市场化资金来源占比的提高,加大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部分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利差、确保一定的盈利水平,主动加大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进一步放大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其次,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利率基准的多样化和波动性也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如当前形势下,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完成LPR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联动,而存款依然参照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基准利率,几乎不受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最后,为应对利差收窄的压力,部分商业银行可能选择以提高风险容忍度和信用策略下沉的方式增加资产收益率,从而使信用风险面临管控压力。
2016年,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流动性明显趋紧,市场利率大幅抬升,上述风险在部分银行,特别是前期策略较为激进的银行逐步暴露,流动性管理压力骤然加大,资金兑付捉襟见肘,成本上升明显,净利息收入遭遇大幅下滑。这也促使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单一的负债管理很难达到资产负债管理要求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必须站在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的角度,建立资产负债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