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及其四个代表性理论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及其四个代表性理论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初期,以银行资产作为管理调节重点。因此,资产管理理论逐渐兴起,成为银行管理关注的重点。在资产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四种代表性理论,分别是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然而,资产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解决银行经营管理中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协调问题,对盈利性的研究关注不足,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

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初期,以银行资产作为管理调节重点。

20世纪60年代以前,负债不是银行关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导致居民和企业的投资机会较少,大部分资金以存款的形式沉淀在银行,银行资金来源相对充裕。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前,银行存款创新受到严格管制,甚至连银行的经营范围、经营区域都受到管制,银行既无必要性,也无积极性开展主动负债管理。这一时期,负债规模与价格主要取决于外部政策和客户意愿,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客户贷款,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因此,资产管理理论逐渐兴起,成为银行管理关注的重点。

在资产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四种代表性理论,分别是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商业贷款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客户存款,而客户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资产业务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如票据等)。资产转移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取决于资产变现能力,银行可以通过扩大可转换的资产来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而贷款不一定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预期收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银行可以根据借款人的未来收入估算其还债计划,并据此安排其放款的期限结构,从而维持银行的流动性。超货币供给理论认为,银行资产要突破信贷货币范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使银行资产经营更具广度和深度。(www.xing528.com)

可以看出,上述资产管理理论是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资产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解决银行经营管理中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协调问题,对盈利性的研究关注不足,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随着社会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管理理论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逐渐脱节,负债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影响越来越突出,银行的关注重点从资产逐渐转移到负债,形成一套新的负债管理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