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的经营都需要自有资金的投入,银行也不例外。从内因角度,由于银行经营金融风险的特殊性质,银行吸收保有资本金的动机不是日常业务的“交易性”需求,而是针对异常损失的“预防性”需求。资本金可作为银行发生损失时的缓冲器,保持银行的稳健经营。从外部来看,银行保持一定的资本金,是监管部门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经济体系稳定的要求;同时,银行保持一定的资本,可以保持社会和市场对银行的信心,提高银行的信誉,这对依靠信用经营的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8.3.1 关于银行资本的三个概念及其区别联系
这里需要区别银行资本的三个概念:一是监管资本,它是监管部门为了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维持银行间的公平竞争,强制银行持有的一定数量的资本。它的数量是根据银行业务的规模和种类,通过监管部门确定的统一规则(资本充足率办法)计算出来的。二是经济资本(capital at risk,又称风险资本,简称CAR),它是银行为了吸收可能出现的损失而吸收和保有的资本。它的数量是银行根据业务的实际风险程度测算出来的。三是账面资本,它等于账面的净资产和其他监管部门规定的项目的总额。监管资本、经济资本和账面资本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三者的大小关系需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8.3.1.1 经济资本和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计算监管资本方法的区别
一、单个风险资产的统计差别
风险资产统计方法主要是建立在VaR(方差,value at risk)基础之上,其假设前提是资产价值波动服从正态分布,公式如下:
其中,σp为价值变动的标准差,k为标准差的倍数,由正态分布的置信度概率决定,也是由监管要求和银行的风险偏好决定。由上式可见,VaR计算的是由预期波动引起的非预期损失。
监管资本(巴塞尔及大多数国家)要求将一个会计年度内资产价值波动的1个标准差作为风险资产,这意味着在68%的置信度下,资产损失(单边波动)不会超过风险资产。进一步,再将各项风险资产加总,按统一的8%计提风险资本。而经济资本制度一般需要计算2.33个以上标准差作为经济资本,也就是说,资产损失在99%的置信度下,不会超过经济资本的数量。所以,对单笔业务来说,计算出的经济资本的数量是监管资本的2.33倍以上。
二、组合风险资产的统计差别
监管资本加总时,是把各项业务计算出的监管资本直接相加(除了少数明确为了对冲风险而存在的业务可以先对冲外)。而经济资本加总时,并不是直接把各业务需要的经济资本相加,它要充分考虑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组合的方差公式如下:
其中,分别为xi、xj的均值。
ρij介于±1之间,因此,,即组合的风险小于等于单个资产风险的加总,只要ρij≠1,即各资产不完全相关,则组合就存在风险分散效应。
以上第一个方面的区别,使得经济资本远远高于监管资本,第二个方面的区别,则使得经济资本又可能远远低于监管资本。特别是如果银行的资产业务足够多样化,使风险得以充分分散,那么计算出的经济资本可能比监管资本低很多。
8.3.1.2 资本管理的角度
资本管理主要从监管资本、经济资本、账面资本三个角度对资本进行管理。
一、对监管资本的管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资本充足率的监测和资本充足率的控制。前者是建立完善的统计制度和系统,实现对资本充足率的及时监测;后者是通过监测预估、调控机制和应急方案实施等,保证银行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
二、对经济资本的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的目标是在约束风险资产扩张规模的前提下,实现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的最大化。经济资本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经济资本的计量、经济资本的配置和经济资本的考核。
三、对账面资本的管理
对账面资本的管理主要包括所有者权益维护、资本总量和结构、资本融资和投资等有关资本的财务管理活动。由于银行资本既需要满足监管要求,又需要达到吸收业务风险的目标,因此,对良好的银行来说,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中较高的一个,成为银行应持有的账面资本的底限。由于银行资本的特殊作用,银行资本的构成不同于一般企业资本的构成。目前巴塞尔委员会和我国允许计入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以计算资本充足率)的项目见表8-1。
表8-1 巴塞尔委员会和我国允许计入商业银行资本总额的项目
8.3.1.3 三者的联系
图8-2总结了资本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经济资本管理的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账面统计的资本应不小于监管要求的监管资本和经营要求的经济资本,如果账面资本小于后两者,则需要对现有业务的规模结构进行调整,或通过各筹资渠道扩大实际占有的资本金;②目前监管部门正逐步认同银行内部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二者的一致性增强;③账面资本是制定经济资本总体规模计划的依据。
对账面资本的管理属财务管理范围,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而经济资本管理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本节接下来探讨的重点。
图8-2 三个角度资本管理的关系图(www.xing528.com)
8.3.2 经济资本管理
8.3.2.1 经济资本管理流程
经济资本的管理过程可通过图8-3说明。
图8-3表明,经济资本的管理需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角度进行。从自下而上的角度:首先,通过经济资本的计量,确定不同业务部门和产品系列的经济资本数量,及经济资本总量;进而,计算各业务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和风险调整收益(又称股东价值增加,value added,SVA),根据这两个风险调整的收益水平指标和收益规模指标对各业务和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引导业务部门对具体业务规模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结构优化,实现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最大化;进一步,通过比较目标及实际资本占有量,确定融资战略和资本约束规模调整计划。从自上而下的角度:首先,根据现有资本及目标资本额确定整体风险资本限度;接着,根据经营结构调整目标将总体资本限度分解为各业务的风险资本限度,作为限额管理的依据,形成业务规模的资本约束,引导业务部门在达到适当的业务规模的同时进行以提高收益率为目标的集约化管理。
图8-3 经济资本管理流程图
8.3.2.2 经济资本管理指标
经济资本管理的实现主要通过在绩效考核和结构优化中采用在经济资本测量基础上计算的风险调整收益率指标,通常采用RAROC指标。RAROC是由美国信孚银行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广泛应用。RAROC的概念源于传统的资本回报率。当运用账面利润进行业绩考核时,账面利润一般被除以账面资本以得到资本回报率。由于这个指标没有考虑公司业务的风险,因而不是一个全面的考核指标。RAROC将风险的因素考虑在内,弥补了传统绩效考核指标的不足。
经济资本与绩效考核指标风险调整收益率及股东价值增加值的关系,以及绩效考核与业务规模结构优化的影响方式可用图8-4说明。
可见,业务规模与结构决定了业务部门所占用的经济资本、账面利润和预期损失(体现为计提的拨备),进一步决定了部门的业绩。而根据部门业绩可以制定业务规模和结构优化政策,根据单个产品的风险调整收益指标可以做出业务取舍决策,从而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从而将部门业绩与银行的经营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其中:
图8-4 经济资本管理指标决定及作用示意图
风险调整收益率=(价差收益-经营成本-预期损失)/风险资本
股东价值增加值=价差收益-经营成本-预期损失-资本收益率×风险资本
从公式中可见,预期损失被视为成本,因为根据经验是可预计的;预期损失的波动引起的非预期损失,是难以事先确定的,是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应该视为风险,以风险资本来衡量(公式如前)。风险调整收益率和股东价值增加值在分配的风险资本规模约束内时,风险调整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相应的股东价值增加值≥0的业务都是应该发展的。RAROC是效率性指标,而SVA是规模性指标。
RAROC以及相应的SVA指标,不仅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计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盈利进行调整,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并且考虑为可能的最大风险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益,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与银行最终的盈利目标相统一。这一概念的应用为银行各个层面的业务决策、发展战略、绩效考核、目标设定等多方面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统一的标准依据。
在银行具体业务的微观层面,RAROC可以作为贷款定价的依据。通常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方法忽略了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出现变化这一事实,没有考虑信用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没有将风险与收益统一起来。运用RAROC,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将RAROC值与银行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进行比较,衡量这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据此调整贷款价格,并决定该笔业务贷与不贷,确定有关贷款条件。
在银行宏观整体管理层面,RAROC指标的运用可以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通过计算银行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并与账面资本比较,银行可以评价自身资本充足状况,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各类组合资产的RAROC,衡量各类组合资产的风险收益,对银行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其次,通过比较,明确银行总体和各业务线的目标,明确制定哪些业务扩张哪些业务收缩的战略调整计划。银行可以依据对各类组合资产的RAROC的动态监测,对RAROC指标恶化或有明显不利趋势的组合资产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调整新增资产业务结构,或通过对存量资产出售、证券化或其他信用衍生工具等方法进行积极的处理,力求银行总体上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在绩效考核方面,RAROC可以作为衡量各利润中心和个人绩效的重要指标。对银行而言,如果没有一种平衡利润和风险的经营理念,并在激励机制中加以体现,便容易鼓励过分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为,不利于银行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包括责任人处理制度等处罚措施,也会导致业务人员和管理者倾向于过度高估风险。因此在制定对利润中心和个人的业绩考核依据时,应平衡考虑风险和收益,不能只偏重其中一方面。
RAROC指标还可以为经营战略决策提供依据。银行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率来决定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在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时,不应仅从贷款余额的角度出发,而应当将不同贷款组合所面对的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之内。银行可计算不同地区和行业贷款组合的RAROC,从而判断不同行业或地区的风险程度,调整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和限额管理体系。在RAROC的驱动下,银行可以重塑其信贷流程,将其由余额管理转变为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管理。
8.3.2.3 建立银行内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意义
第一,经济资本管理有助于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商业银行通过计算并分配模拟经济资本数量约束每个利润中心或业务部门的风险资产数量,从而约束资产扩张规模,使各利润中心在达到业务规模后,着重从提高业务效益的角度来增加效益总量,避免盲目扩张。
第二,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将风险暴露的大小与概率相联系,直观地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商业银行通过恰当地配置经济资本可以有效地避免破产风险,达到监管要求,实现可持续经营,最终达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进行评价,将盈利能力与风险承担相结合进行考核,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将风险管理理念在全行范围内有效地贯彻。通过经济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可以引导各部门将发展重点和各种资源放在资本收益率较高的业务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业务结构优化。
8.3.2.4 利率风险经济资本的计算
目前风险资本的测量主要建立在风险价值VaR(Value at Risk)基础上,而利率风险价值则可建立在久期模型基础上,其公式为:
其中,σp为价值变动的标准差,k为标准差的倍数,由正态分布的置信度概率决定,也是由监管要求和银行的风险偏好决定。-D为资产价值对利率的敏感性,可用Fisher-Weil久期值衡量,σi为利率波动的标准差,P为资产现值。
对于银行整体利率风险的衡量,即衡量利率波动对银行净现值的影响同样可用上式。此时,-D为净现值对利率的敏感性,即久期缺口,P为总资产现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