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也就是西方的古典舞,源于欧洲民间。芭蕾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源自意大利文Ballare,就是跳舞之意。由于芭蕾是用足尖表演舞蹈,因此足尖舞也就成了芭蕾舞的代名词。从15世纪发展到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芭蕾兴起,芭蕾艺术在俄国进入了“黄金时期”,代表作有《吉赛尔》,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德国冬日的故事》,以及著名的《天鹅湖》,在艺术上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成为芭蕾舞的经典之作。20世纪50年代,芭蕾舞被引入中国,1964年,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上演,紧接着又改编演出了《白毛女》,芭蕾的传入对我国舞剧的推动作用非常大。芭蕾舞的舞姿轻盈脱俗、优雅高洁,足以净化观者灵魂。常人所不知晓的是,一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要完成这些高雅的动作必须付出怎样的努力。在奥运会表演项目中,有一项为花样游泳,其技艺与芭蕾舞有些相似,也有崩脚尖、旋转、抬高腿等一系列舞蹈动作,动作与芭蕾舞一样干净、舒展、连贯、优雅,因此被称为“水上芭蕾”,花样游泳运动员都要进行芭蕾舞训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现代舞蹈迫切需要新的经验借鉴,西方芭蕾顺理成章地传入我国。代表西方文化的欧洲古典舞蹈风格经过与中国民族舞蹈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芭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多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题材都选择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传说或是传统故事。例如《鱼美人》《大红灯笼高高挂》用芭蕾语言讴歌了女性思想解放、红色革命、朴实勤劳的劳动人民等主题。同时中国芭蕾也涌现出了一些紧跟时代气息的作品,无论从编创理念到题材内涵都讲述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向美、向善的舞蹈精神。
芭蕾最初是欧洲民众自娱的一种舞蹈,传入我国后,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为了让我国更多的观众能够接受并喜爱新的舞蹈形式,中国芭蕾作品往往带有较强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色。那些可以通过舞蹈表达的家喻户晓的故事和主题让中国观众更能直观地感受芭蕾作为世界舞蹈艺术的魅力,也使得西方芭蕾能够迅速与本土文化艺术完美融合。
芭蕾舞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的融洽能力与柔韧度,而且有助于提升艺术鉴赏能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加入芭蕾舞学习的队伍中,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在美感意识的学习中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对舞蹈音乐的节奏感不强;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达标,达不到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表演意识不足。为了提升学生的美感意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首先,要提升学生们对舞蹈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即审美能力。朱光潜先生说:“不学艺莫谈美。”可知审美一定要具备相应的审美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生活实践,充分将艺术的美感与意境呈现在舞蹈表演中。
其次,舞蹈语言分为抒情性和叙事性两种,是舞蹈作品中表情达意最基本的手段。舞蹈练习者对于作品的理解程度与实际感受会随着舞蹈动作、姿态、节奏等舞蹈语言传递给观众。对舞蹈作品的认识程度越深刻,舞蹈语言就越形象化、生动化,情绪饱满、富有美感。
再次,芭蕾舞蹈讲究舞姿优美,动作舒展、流畅,动作的规范性尤为重要。中小学生在练习芭蕾舞蹈时,如果动作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规范、流畅,那呈现出来的舞姿无疑是优美的。假若在舞蹈过程中,舞者的身体不协调,动作幅度达不到标准,表现过程不流畅,那么整段舞蹈将会黯然失色,毫无美感可言。所以,动作的规范性是舞姿优美最基础的保障,只有在动作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对芭蕾舞蹈艺术更高的追求。(www.xing528.com)
最后,由于伴奏音乐在芭蕾舞蹈中的位置举足轻重,故而在舞蹈教学中伴奏音乐的节奏训练也是学生们需要提高的重点。芭蕾舞蹈的伴奏音乐时而明朗活泼,时而高端庄重,时而紧张动感,时而舒缓婉约,不同的节奏呈现出来的舞蹈动作及舞者的情绪特征也大相径庭。基于音乐在芭蕾舞蹈中的重要地位,想要培养学生的舞蹈美感,就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提升学生对伴奏音乐节奏感的掌握,才能做到舞蹈美感的呈现。
总而言之,在舞蹈教学中,必须重视中小学生美感意识的培养。只有美感意识进一步提升,才能确保学生舞蹈动作的完整性、优美性、流畅性,才能更好演绎芭蕾舞蹈的作品,将作品中的动作美、意境美传递给观众。
【注释】
[1]郑好.浅谈群众性舞蹈活动中少儿舞蹈的普及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8,(15):7.
[2]任璐.专业舞蹈在小学美育教学中的转化与应用——以古典舞在小学的美育教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8,(17):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