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在生活中人人熟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看过舞蹈,但让人们对熟悉的舞蹈下个定义,也不是简单用几个词语就能表述明白的。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段,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以人体作为媒介,表达舞者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只能由观众通过知觉来感受。也就是说,对于舞蹈来说,无论蕴含着多么高超的技巧、意味深远的形式、不可思议的场面,首先要做的都是调动观众的直观感受,然后才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到达理性层面,转化为有记忆的经验、思想的概念。所以,舞蹈的美育应该强调对融合美感与生活产生思考,这种思考随着视觉、动觉间的传感不断深化,在日常的经验中积累,然后完善为自己在美学方面的观点,也就是审美观。
教育范畴和教学极端不同,美育概念的界定也就不同。虽然美育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是开设艺术课程仍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能够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舞蹈课程也是美育之一。
与音乐、美术等普及的艺术教学不同,舞蹈并不是在课堂上必须学习的,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舞蹈教学深受家长欢迎,经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学习舞蹈可以帮助学生升学,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但是更让父母青睐舞蹈的重要原因却是舞蹈对身体体态的训练,经过舞蹈训练的孩子在气质、仪表、体态方面会显示出与众不同。人们渐渐意识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是身心一体化的感性教育。
舞蹈动作的载体是人的身体,舞蹈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体的动作形式。一样的动作形式,即使规范,也会因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美感,这是因为人的样貌、体态、身材比例、肌肉功能都会影响舞蹈的表达,这就是舞蹈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舞蹈在本质上是人体造型“动的艺术”,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所谓“动的艺术”指的首先是“动的形象”,也就是舞者动的身体;其次是符合“动的规律”,舞蹈的动作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实际动作美的表达;最后则展现的是“动的现象”,舞蹈的主题反映的都是自然或社会的某种现象。从观感上来看,人们都觉得舞蹈的技术性动作是重点,如劈叉、下腰、踮脚跟等难度动作,但实际上,舞蹈和“技术”并没有绝对的关联。那些高超的“技术”是舞蹈艺术家们为呈现出更形象的舞蹈而不断练习的指标,但不应该成为舞蹈普及教育的障碍。精湛的舞蹈是人们喜爱了解舞蹈的渠道,但也因此,人们对舞蹈有了刻板印象,这种印象不代表舞蹈全部的内涵。
舞蹈课的目标不应该聚焦腰腿功夫的各项功效与指标,舞蹈课也只是教授跳舞的过程。不以培养专业舞者为目标,而是以“美”为中心,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体态、动作,舞蹈普及的教育是美育重要的一部分。舞蹈课程的训练不仅能指导专业舞蹈的表演,也能培养人们的社交风度和生活仪态。随着人类的发展,舞蹈一直演进着。无论是专业舞者成熟演绎的艺术形式,还是初学舞者简单的律动,都可以看作舞蹈。不同年龄阶段都可以借助舞蹈通过动作表达自己想要言说的美。并且,从美感体验的角度来看,普及教育中的舞蹈在美育中的独特性可表现为以下几点(图4-1):
图4-1 舞蹈普及教育在美育培养中的独特性
(一)动作感知的生命美
舞蹈不是完成高超技术的动作比赛,而是陶冶美感素养重要的美育形式。感受舞蹈重要的不是观念,而是感觉。舞蹈是一种通过动作形态表达思想的艺术。通过舞蹈,人们会深刻感受活着的感觉。就像呼吸不停,生命不止一样,只要舞蹈还在表现,身体一直不断地运动,展现舞蹈的鲜活。舞蹈通过人人都有的身体来传递思想、感情,更容易产生共鸣,就算不能像舞台上的舞者一样专业,但是看到舞者运动中肢体、肌肉和姿态不断收缩伸张变化,人们下意识地会有相似或相同的身体感觉,于是舞蹈观看的过程中会引发“内模仿”。“内模仿”一般发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是审美主体也就是观众产生的与审美对象也就是艺术作品内在的情感的交流。交流的过程、审美主体的知觉受到审美对象的影响,会不自觉地内模仿审美对象的运动和韵律,在模仿中既能深刻体会审美对象的情感,还能享受内模仿的快感,对动作的感知也一步步加深。内模仿也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目睹或耳闻的东西可以和自身经验融合转变为一种活跃的体验。所以欣赏舞蹈的过程,舞者通过身体动作传递情感和信息,观众不需要语言,通过身体就可以自然领会。
舞蹈表现的基础是动作感知。在普及舞蹈教育的课程中,要注意不能本末倒置地强调“量化”,而忽视感性知觉。动觉内模仿会产生移情的作用,人们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受到的是直觉的提示:也就是说,观看舞蹈的观众不会在动作上直接模仿舞者的动作,而是在意念中体验舞者相同的肌肉感和运动感。比如在观看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阳台双人舞那一段落,舞者在舞台上满场地跳跃、旋转飞舞,全情忘我地营造一种轻盈欢快的氛围。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在舞台上做相同的动作,也不一定有同样的情感经历,但是舞者的肌肉的动感能让观众清晰感受。观众把这些感受联系自己的经验记忆,就能很快理解这些动感表达的心理状态。在舞蹈中,舞姿、面部表情都是传达思想感情的重要部分,有过相似肌肉经验,观众更理解这些肌肉的拉伸、紧缩、延展、抽搐的发生,也更能理解这样的身体运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变化,下意识会觉得这些姿态造型及感情内涵都是自己经历过的。(www.xing528.com)
动作感知开启了舞蹈美感体验的大门,这是舞蹈作为普及教育最独特的部分。动作的感觉就是生命的知觉,如果人们无法感受紧绷的肌肉状态代表的意思,无法体会雀跃的舞步想表现的意思,那么即便熟读美学丛书,也难以切身体会到舞蹈之美。
(二)似是之间的造型美
要体会造型与造型之间的连接之美,人们还须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羽翼”。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动作的造型多多少少都包含了模拟的成分在里面。舞者在进行动作表现时会在心中找到一个对象去描绘或摹写,在“是”与“似”的边界之间,用以静显动的造型之美主宰着舞蹈动态意象的表现力度。
另外,从核心上看,舞蹈中含有许多对造型的模拟,其中包括无心流露出和刻意的模仿。人们能从舞蹈中的模仿成分中感受到强烈的快乐。这种模仿并非复制,而是对某个物体或事件的复现,其中包括画面、动作和情节等方面,虽然这种再现并非对原事物的全然模仿,但能够从原事物中提取一些相似的造型加以应用,运用好观者的联想力来让他们获得画面,进而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表达的经验美
舞蹈在普及教育中并非只有艺术这一种身份,它还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音乐和绘画能够独立于人体而展现,但舞蹈不行,它无法通过图文的形式透过书本展现,虽说与图文相比,舞蹈的录播影片或瞬间影像有效果上的超越,但仍然比不过舞蹈现场的人心震撼力。所以舞蹈教育需要人员的参与,让他们通过感知身体微妙的动作来获得美妙的感受。
每一个人都曾有喜不自胜地手舞足蹈的经验,虽然单纯挥动身体的肢体不能算作舞蹈,但是在动作的起始冲动上十分类似舞蹈的创作动机。舞蹈表演并不是以记录为目标,而是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情感。动觉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发呈现情绪,动机是实用目的。不同观众观看同一件作品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沉思,但观众和艺术家们在观赏舞蹈时却会获得极其相似的体验,因为舞蹈动作在感情的传达方面是点对点的,无法通过悲伤的动作来传达欢乐的情绪。
舞蹈拥有抒情的力量,那么,不管是在普及教育的教学领域还是专业领域,舞蹈的表现都与各种层次情感状态的传递相关。表演艺术能够向人们传授各种经验。舞蹈内容通常是怜悯、亲情、友情、爱情和同情等关于人性与爱的探索。舞蹈作品喜欢表达的主题包括国家与自然的情怀、对他人的感情和对事件的个人情绪。参与者可以通过共情的方式在欣赏作品或人物表演时将台上的情感转化为自身情感。
学习与鉴赏舞蹈的过程能够培育美感。动觉感知在这个过程中会变得更加敏锐。如果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已经通过身体来对事物进行感知产生了习惯性,那人们便能对万物的兴衰和四时的更迭变化的体察更加敏感,体察的美是情景相容的,也是自然而然的。人类天生就会向往美好事物,这种情感能让人们的心情更加释然愉悦,是一种对美的感受。艺术的美感必须依靠作品而存在,它并不是公式化的内容。总的来说,审美才是寻找舞蹈之美的必要途径。
美育的渗透无法立竿见影。它可能自始至终都无法让人“看到”所谓的学习效果,然而却可以帮助我们“生长”出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和愿意感受美的心灵,可以在人生喜悲交加之际予以我们对待当下全然不同的提示与领悟。普及舞蹈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舞者,而是通过舞蹈训练锻造人们的意志力与合作精神,同时积累动作、视觉经验以及提升艺术感知能力与品位,使人们拥有发现美或创造美的美感经验,从而逐渐形成带有个人特色与文化属性的审美观与人生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