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师专业自我意识是当今学前教育教师群体职业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影响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影响学前教育教师专业自我意识水平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组织文化等。下面仅从影响专业自我意识的个体因素这一维度加以阐述。
6.1.3.1 择业动因和工作动机
选择职业的意愿,是从事职业的内在动力。择业动因是个体选择某一职业的理由和原因,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周围环境、生活经验、时代背景等。积极的择业动因可能会给个体的职业生活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消极的择业动因可能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个体的择业动因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条件,即出于对生存发展、所选职业基本方面的认知;二是外在条件,即择业行为是一定外部因素驱使,这些外部因素来自家人、亲友、同学和社会等,既有亲情、友情、归属、赞许、地位、名誉等精神因素,又有收入、待遇、奖励、工作条件、环境等物质因素。
如果个体的择业动因是自发的,则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工作,履职有一定的自觉性;若是来自外部的因素,则会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和抱怨,履职就缺乏自觉性。进入这个行业后,教师的择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对激活和强化教师的专业行为、保证教师教育行为和活动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择业动机如果是外在的,如仅仅把这份职业当作获取收入的一种手段,就很难获得自我成长或满足。
教师的工作动机是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它能通过个体的感情、认知以及行为等媒介,对其行为和知觉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高水平的职业态度能使教师对自己教学教育活动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满足;能从知觉认识上对教师职业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在教育教学行为表现为富有热情,充满爱心、耐心、责任心。
当学前教育教师坚持继续工作的动力是积极的、主动的、内在的,往往能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通过对学前教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我们发现,优秀教师更加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对自己的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较高的评价,并且更愿意参与教学改革、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而对“学前教育教师”这个职业不喜欢或因为某种原因勉强为之的教师,则会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表示怀疑,并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教学态度。
6.1.3.2 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指一个人从内心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www.xing528.com)
学前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高低,关系到他们对本职业的热爱和肯定程度,这既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前教育教师对本职工作越是认同,在感情上越是依恋,就越能促使他们将其本职工作视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工作,从而主观上更愿意调动内在经验去调节情绪。对职业的强烈认同能引导教师积极评价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满足感,能更好地考虑和规划职业生涯。
教师职业认同的程度影响其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高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度高,意味着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性质、功能、意义的认识深刻,对其在职业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工作的成就期望、自身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做出的反应是积极的。注重积极的反应表现为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关注教育方面的信息;主动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工具;探究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政策;往往更满意自己的工作,愿意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只有当教师对所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认同与信念,并且愿意继续从事这一专业时,才会自觉地对这一专业产生内在的信念与承诺,并成为自我专业成长的动力。
6.1.3.3 工作成就感
工作成就感是指教师在工作中因为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或幼儿的成长与进步而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教师的工作成就感是激励教师从事和热情投入教师专业的主观因素。顺利、成功时产生的积极情绪及舒适的身心状态会使幼儿教师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提高自我评价,增强教师的自我期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工作成就感越高,其自我价值实现越充分。自我实现的价值得到了满足,更能促进个体的进取心。教师本身就是最需要信心、最需要感受成功的人,当他们相信自己所做的工作具有很高的价值,社会影响极大,或者是挑战事业,他们就会倾注极大的热情,全神贯注地投入他所承担的项目。
成就感较强的教师对教育工作通常抱有积极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能力和教育影响力,因而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胜任感,并认为自身的教育能力在教育中可以得到不断发展,因此产生的是促进性的、适应性的工作动机。同时,他们倾向于已设定和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与目标,并积极努力地使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朝向这些任务和目标,在面对困难时也往往更能主动积极地想办法克服,并努力地坚持下去。这种良好的动机最终也将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并不断促进其教育能力与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