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举办培养不同层次的学前教育教师的师范性专业,并对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实践操作的困难,这些不同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体现自己应有的特色,它们相互之间差异模糊。
3.1.1.1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立状况
从政策研究的角度看,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经历了一段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校暂行规程》和《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规范了幼儿师范学校办学的相关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强调高师教育系要分设学前教育组,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同年,教育部集中力量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55年教育部颁布了《师范院校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暂行计划及其说明》,在幼儿教育专业科目设置中专设“幼儿师范教育科目教学法”课程,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78年10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原有学前教育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幼师培养师资”。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至少有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
基于以上惯性,一直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包括职业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幼教管理人员及理论科研人员。2001年5月,国务院签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课程,积极倡导推进师范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一些综合性大学和高职高专学院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由原来的封闭式过渡到开放式。2010年,第四次全教会的召开,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当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强调数量、规模的扩大,更注重质量的提升、内涵的发展。而要提高质量、发展内涵,就必须重视学前教师教育,包括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准学前教育教师。在此事业发展形势与需求之下,我国目前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承担起了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重任,改变了以往我国主要由中专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格局,这对解决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从生源层次、质量和培养时间、规格等方面来看,我国现有的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培养目标时本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即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学校,应该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但从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却存在着严重雷同的现象。例如,青岛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主要面向幼儿园、幼教培训机构、社区家政服务及早教机构等,能从事幼儿教育、保育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和劳动者。齐鲁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的,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以及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各种早教机构、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工作人员等职业型专门人才。山东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在幼儿园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工作的教师以及从事学前教育保教工作的一线教师。由此可以看出,职高幼师专业、学前教育专科、学前教育本科三种不同层次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都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面向实践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3.1.1.2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当前本科、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遭遇到巨大挑战,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一直以来,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包括职业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幼教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教育学、心理学体系的理论课程为主;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强调教育理论、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都能符合要求,而从事幼儿园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要求的基本艺术技能和教育技能却比较低。这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形成了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教育体系,它包括家庭教育、托幼教育机构教育、早期教育机构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些教育机构的形成和发展,均需要既具有宽厚的学前教育理论,又具有学前教育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准也在不断提高,各种先进的学前理论不断被引入并实践,办园形式日趋多样化,高标准地向国际化水准靠拢的幼儿园在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现,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进入到幼儿园。因此,本科学前教育仅定位于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幼教管理干部及幼教科研人员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学生应有的社会适应性之间出现了错位。
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其处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与职高幼师专业之间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没有自己的“独特性”。高职类学前教育专业或五年一贯制专业因为追求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成为职高幼师专业的“延伸版”。普通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无论在专业课程体系,还是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受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办学模式影响明显,强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幼儿园实践中所需要的科研能力、教研能力、专业技能等训练严重不足。因此,普通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脱离实际严重,与本科培养目标一样界限非常模糊,甚至有逐渐衍变成本科培养目标的“速成型”和“压缩型”的趋势。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和对口招生两种形式。实践也证明,普高毕业的新生普遍艺术技能较差,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三校”毕业生文化理论水平较低,思维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弱。针对这两种生源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认同感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大多数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并未对这些变化做出实质、有效的调整与修订。(www.xing528.com)
2.目标规格层次不清晰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齐鲁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强调其毕业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以及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的技能;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则要求其毕业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具备在幼儿园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等素质,但实际上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在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唯一的区别是一个是专科层次,另一个是本科层次。
实际上全国所有学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的描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艺体技能”“教育理念”“教育科研能力”等词出现的频率很高,那么这些素质是否应该成为中专、专科、本科层次的重要区别呢?这需要深入地进行研究,特别是在当前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准确定位各级院校不同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是规范学前教师教育的关键。
3.培养目标未反映出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世界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心逐渐下移,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了3岁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对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关于0—3岁早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很多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发展方面,而从事早期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其次,学前教育机构及服务的多元化,对学前的师资有了多层次的要求和需要。随着近年来幼儿入园率的提高,除了公立幼儿园的办园规格和质量得到发展提升外,社会力量以不同办学理念、组织形式进入到学前教育领域,如私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育婴机构,不同类型的特长培养班、游戏小组、兴趣小组、幼儿博物馆、网上幼儿园等,表现出学前教育机构及服务的多元化,从而对学前教育的师资有了多层次的要求和需要。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很多家长急需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项目,如幼儿营养、儿童行为干预、亲子互动、婴幼儿智力开发等,这些都给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形式和空间。
目前,无论是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还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都强调托幼机构教师、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等培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方面过多地关注3—6岁或7岁的幼儿阶段。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且“高高在上”,没有有效地把握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没有很好地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
4.培养目标与生源状况不协调
一般情况是,无论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还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普高招生,这些生源的文化素质都比较好。但进入大学后,由于年龄原因,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程,如形体训练、钢琴、舞蹈、美术等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且大多数学生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因此,把这些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教师,恰恰是生源的弱项。近年学前教育专业一些本科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情况表明,幼儿园之所以欢迎他们,不是希望他们去做一般性的业务教师,而是因为这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希望从他们的身上获取科研的力量,为幼儿园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而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三校生”生源,由于在中职阶段接受了三年的专业训练,普遍在声乐、舞蹈、钢琴、美术等专业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文化素质较薄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度较低。关于这一类型生源的培养目标与学前教育专业普高生源在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上应区别对待,既要体现他们的特征与优势,又要照顾到其不足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