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占有重要地位。他曾多次论述过生产力问题,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前不久,他在南方视察时,又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抓住有利时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等等。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以及这些论述目前有何重要意义?最近,笔者就这些问题,走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教授。
刘诗白认为,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论题的阐述,其理论贡献有三条:(1)联系我国实际,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于社会化大生产之上的科学命题;(2)阐述了在我国现阶段物质生产力的条件下,只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不能实行“一大二公”的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论题通俗而明白地指出,现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从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要自始至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
刘诗白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论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其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国仍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远不能适应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这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首要的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当前,进一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更加横下心来搞经济建设,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一个新的提法,笔者请刘诗白谈谈自己的理解。刘诗白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题,即社会主义条件下需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解放生产力,就谈不上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肯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如果二者“完全适应”,那么就不存在生产关系需要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性,也不存在什么“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在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较为深入、较大范围的调整与完善,才能起解放生产力的作用。(www.xing528.com)
刘诗白认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一种体制上的根本性革新。这一改革是由以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为理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向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为理论基础的、以企业为中心的新体制的转变;是由“纯”社会主义的一元化模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多样化模式的转变。特别重要的是,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尽管在建立之初对促进国家工业化起了积极作用,但毕竟存在弊端。由于改革的滞后,二十多年来旧体制的弊端不断积累,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决定了20世纪70年代末旧体制已经明显地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为了使生产关系充分适应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就不能不是十分深刻的、涉及体制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广泛的变革,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从这种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这样程度深、范围广的体制革新,客观上起着解放生产力的作用。我国的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实行特区的改革等所带来的经济迅猛发展的事实,具体表明了改革所具有的“解放”生产力的性质。所以,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新认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这一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的深刻分析。邓小平同志认定,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新体制,将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最广阔的道路,只要我们大胆地探索,建立起这样的新体制,我国生产力一定能不断登上新台阶。总之,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高度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这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应用于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典范。
【注释】
[1]原载《光明日报》1992年5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