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殖民地独立与英帝国解体 - SEO优化

殖民地独立与英帝国解体 - SEO优化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争开始时,自治领和殖民地与英国一同卷入战争,再次体现了帝国的团结。但国大党坚持要求在战后实现独立,英国则未予承诺。1947年8月两国先后宣布独立,英国皇冠上的这颗明珠,在经受英国300多年的侵略和统治之后终于脱离了英国,成为战后英帝国解体的第一声。两国的做法为后来独立的殖民地提供了先例,英联邦逐渐成为英国与新独立国家的松散联合体。尽管如此,印、巴独立还是带动了亚洲一批国家的独立。

殖民地独立与英帝国解体 - SEO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解体了,民族主义运动殖民地蓬勃兴起。战争开始时,自治领和殖民地与英国一同卷入战争,再次体现了帝国的团结。帝国各地共派出500万军队投入战斗,这个数字已高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数字。但战争结果却表明:它恰恰是英帝国解体的催化剂,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帝国发生动摇,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使英帝国走向终结,战争的胜利反而促进了殖民地的离心倾向,最终导致战后的独立

以下这些因素促进了殖民地的离心倾向。首先,战争初期英军在亚洲的败退造成深远影响,人们意识到英帝国已相当脆弱,不能给殖民地带来安全,自治领和殖民地都开始重新思考它们和英国的关系,这就使帝国的凝聚力受到重大打击。第二,在战争中,迫于战局需要,英国对殖民地做出种种许诺,希望它们全力以赴投入战争。但战争结束后这些许诺就需要兑现,从而为民族独立提供了契机。第三,战争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这次战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受侵略国家反对侵略的战争,战争中联合国家提出了民族自决的原则,由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也体现出了这一精神。但民族自决的原则一旦提出,它就回避不了殖民地与宗主国关系的问题,殖民地以民族自决为口号,一定会走上与帝国分离的道路。第四,战争使大批殖民地人走出国门,走上战场,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这些人回国后往往会成为民族主义的传播者,为英帝国培养更多的掘墓人。最后,战争中的盟国都对殖民主义不抱好感,尤其是美苏两国,它们在战后成为超级大国,造成了瓦解英帝国的国际环境。

这样,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英帝国的解体也就开始了。

印度是走向独立的第一个地区。战争中,印度的反英情绪很浓,许多人不愿为英帝国打仗,甚至站在日本侵略者一边反对英国统治。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战争期间屡现高潮,英印当局残暴镇压,于是和民族主义形成尖锐对立。1942年日军侵占缅甸,一直打到印度边境,英国政府慌忙派特使赴印度与国大党谈判,做出了许多保证。但国大党坚持要求在战后实现独立,英国则未予承诺。战争结束后,英国遵照它的保证在全印度进行大选,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分别得到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全力支持,而印度的独立也就不可避免了。但这时,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却发生严重冲突,穆斯林不愿留在一个统一的印度国家内,生怕印度教的人口优势会对他们不利。英国起初想维持一个完整的印度,但后来发现做不到,就打算撒手不管。1947年2月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将在1948年6月之前撤离印度,而不管印度当时的局势如何。这就意味着在1948年6月之前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必须解决它们的分歧,否则印度将处于无政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两大党终于都承认分治是唯一的出路,并接受了由新任总督蒙巴顿勋爵制定的分治方案,即“蒙巴顿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独立后将出现两个新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主要由印度教徒组成,巴基斯坦则是个伊斯兰教国家。各土邦都可以自主决定加入印度或加入巴基斯坦,从理论上说也可以选择独立,但在实践上这一点却无法做到。于是,印、巴独立后,除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直至现在都未能解决、并引起印巴之间的三次战争外,其他地区按宗教信仰分成两部分:西北部和东北部的伊斯兰地区组成一个国家即巴基斯坦(后来东北部又单独成为孟加拉国),中间的印度次大陆主体则成为现在的印度。1947年8月两国先后宣布独立,英国皇冠上的这颗明珠,在经受英国300多年的侵略和统治之后终于脱离了英国,成为战后英帝国解体的第一声。独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加入英联邦,成为英联邦中与英国平起平坐的独立国家。两国的做法为后来独立的殖民地提供了先例,英联邦逐渐成为英国与新独立国家的松散联合体。

蒙巴顿勋爵代表英国向尼赫鲁移交政权,承认印度独立

但印、巴在独立之时却发生了难以名状的惨剧,印度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完全遵循甘地的指引,走非暴力不合作之路。但就在独立的前夕,两个教派之间的冲突,却演变成印度人之间的大仇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厮杀,成千上万的无辜者在血泊中倒下。年逾古稀的甘地老人再次呼吁非暴力,并且进行最后一次绝食,他想用这种方式吁请人们停止暴力,呼吁宗教的和解、人心的互谅。但这一次却没有人追随他,也没有人响应他,他的声音孤零零地飘过印度上空,几百万印度教难民却从印巴分界线的巴基斯坦一侧涌入印度,另外几百万穆斯林难民则从分界线的印度一侧涌入巴基斯坦,逃避宗教迫害。这些人在途中饥寒交迫,饱受劫难,至少有50万人被对方的狂热分子杀害,有人说受害者达到100万。在这样一个仇恨的癫狂中,印度历史上最悲凉的一剧发生了:1948年1月30日,当甘地老人去做他例行的晨祷时,一名印度教青年向他弯腰祝福,突然间却拔出手枪向他射击,甘地连中三枪,惊讶地死在他自己人民的手中,而原因就是他主张宗教和解、提倡和平地解决问题!

尽管如此,印、巴独立还是带动了亚洲一批国家的独立。1948年,缅甸、锡兰相继独立,英国并放弃了在巴勒斯坦的托管权,结果巴勒斯坦问题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情况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英国先在巴勒斯坦执行“犹太家园”计划,后来又限制犹太移民,结果两头不讨好,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反对它,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也被挑动起来。1948年英国宣布撤离,以色列立即立国,接着,第一次阿以战争就爆发了。

英军在巴勒斯坦搜查一阿拉伯人

英军士兵押送肯尼亚民族主义领导人肯雅塔

50年代初保守党政府采取较为强硬的政策,结果卷入三场殖民地战争。1948—1955年英军在马来亚镇压共产党游击队,为此曾派出25万英军,而马共武装大约只有8 000人。从军事上说英国是胜利了,但1957年它却不得不让马来亚独立。第二场战争从1952年起在肯尼亚进行,目标是当地土著吉库尤人的一个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茅茅”组织。战争打了4年,几千人战死,而肯尼亚仍然在60年代取得独立。第三场战争是在1954年开始的,英军在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上向希腊族“埃奥卡”武装力量开战,投入军力约3万人,最后却未能制服“埃奥卡”,不得不在1959年同意塞浦路斯独立。这三场战争中,尽管前两场战争从军事上说是胜利的,但其政治意义却不大。后一场战争在军事上都是失败的,战争并不能解决问题。

但1956年英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犯了更大的错误,卷入一场更丢脸的战争。这一年,英国从苏伊士运河撤军了,恢复了埃及的完整主权,这意味着20年前埃及独立时留下的一条殖民主义尾巴已经彻底被割断了,埃及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但不久后,刚刚掌握政权的纳赛尔宣布对苏伊士运河实行国有化,大大地触犯了英法的利益,因为英法控制着苏伊士运河的大批股票。英法于是和以色列秘密商定:由以色列对埃及发动进攻,然后英法借保护运河、制止战争为由,派军队进驻运河区,重新实行军事占领。这是个十分拙劣的阴谋,英国既想占领运河区,又想扮演正义的角色。起初,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但美国却出于自身的利益,一开始就不支持英法动武。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在联合国谴责侵略,一方面又迫使以色列接受停火,使英、法失去了干涉的借口。在苏联、中国和全世界正义舆论的反对下,英法不得不撤军,在全世界面前丢了脸。(www.xing528.com)

苏伊士运河事件是英国殖民史的重大转折点,它说明老牌殖民主义已四面楚歌,很难继续维持下去。它也说明美国的影响已超过英国,没有美国支持,英国什么也干不成。事件结束后,艾登政府垮台了,工党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取而代之,但工党内部有分歧,无法利用这个机会向保守党发动穷追猛打。结果保守党组成新政府,由麦克米伦出任首相。麦克米伦嘴上喊着帝国主义的口号,行动上却改弦更张,加紧英国从殖民地撤退。1956年之前,英国已基本上撤出远东,但不打算放弃非洲。英国人认为非洲的民族尚不成熟,还不能自己管理自己,除黄金海岸(现在的加纳)、苏丹和尼日利亚外,英国并不准备离开其他地方。但苏伊士运河事件后英国加快了撤离的步伐,它已经意识到无力维持一个帝国了,因此越早撒手,情况就越好。1960年麦克米伦访问南非,在开普敦发表了著名的“变革之风”演说,在演说中他承认民族主义觉醒已传遍非洲大陆,对这样一股“变革之风”英国准备接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在60年代让非洲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全都获得了独立,而英帝国至此事实上就已经结束了。

独立的国家多数都留在英联邦内,这多少对英国是一种安慰。别的帝国垮台了就烟消云散,英帝国却还能留下一个幻影。其中的原因与英国的统治方式不无关系,英国人善于让步,一旦他们发现民族主义的烈火已不可遏止,他们便见好就收,趁早把权力交给本地人,因此从感情上说,英国与殖民地之间并未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此外,英国在多数殖民地建有代议机构,本地人经长期的努力,可能早就进入了这些机构,这对平稳过渡也是有益的。新独立的国家认为与英国保持某些比较正式的关系是有好处的,英联邦则正是这种新关系的体现。但英联邦毕竟不是英帝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联邦内部关系越来越松散,成员国对地区事务日趋重视,而超地区的联邦对它们来说则越来越遥远了。

70—80年代,又有一批英属殖民地获得独立,它们主要是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屿印度洋岛屿。这时非殖民化运动在全世界都已接近尾声;香港则在1997年归还中国。

1956年英军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进攻塞得港

在整个过程中,南罗得西亚是个特例。这个地区的白人想建立一个南非式的国家,由白人少数种族控制政权。英国反对白人的图谋,表示支持向多数人统治过渡,结果白人单方面宣布独立,于1965年脱离英国统治。英国对此不予承认,和国际社会一起对它进行制裁;黑人解放运动也开始进行武装斗争,到1980年,白人政权终于把权力交还给英国,由英国向多数人移交权力,南罗得西亚成为独立的津巴布韦。

撤离香港时的末任港督彭定康

在帝国光辉日益黯淡的过程中,1982年英国却重温了一次帝国梦。这一年,阿根廷用武力进占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英国则用武力加以收复。福克兰群岛在1833年被英国占领,此后一直在英国统治下,岛上一共只有1 800名居民,基本上都是英裔移民,并没有什么经济和战略价值。阿根廷动武,是因为它认为英国已经衰落,无力顾及1万海里之外这样一群孤岛了。但此时在英国是撒切尔执政,“铁娘子”不愿让英国的国威在她手上受辱,于是派出一支特混舰队,由英国海军三分之二的兵力组成。舰队浩浩荡荡地驶向阿根廷南部海域,这一次英国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支持,尤其是美国,它向英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英军在1982年6月收复福克兰群岛,虽说胜利是辉煌的,意义却很渺小,它主要是安慰了英国人的帝国心理,让他们突然回忆起英帝国昔日的光荣。

在英帝国全方位撤退的同时,爱尔兰问题日益使英国进退两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尔兰保持中立,不愿参加英国的战争。1949年,爱尔兰改名“爱尔兰共和国”,表示它与英国更加拉开距离。但使英国头疼的是北爱尔兰问题,1926年,德·瓦列拉接受宪政方法、放弃暴力活动时,一部分新芬党人不愿追随他,他们和爱尔兰共和军结为表里,新芬党是政治翼,进行合法斗争,共和军是军事组织,从事暴力活动,目标都是统一爱尔兰,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北爱尔兰人口多数是新教徒,他们不愿归并爱尔兰,希望留在英国统治下,因此如果把北爱尔兰交给爱尔兰,就会受到北爱尔兰多数人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北爱尔兰两派激烈地冲突,使英国左右为难。60年代末,两派的冲突愈演愈烈,双方互相残杀,北爱尔兰陷于战乱之中。1969年8月,英军开入北爱尔兰,这以后便开始了大约30年的英国直接统治。这段时间里,共和军不断发动暴力攻击,杀害英军士兵,袭击警察,制造爆炸事件,暗杀政界人士。1979年共和军刺杀撒切尔夫人的重要盟友艾雷·尼夫,同年又刺杀王室成员蒙巴顿勋爵,蒙巴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东南亚战区的总司令,又是印度独立的主持人,他的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震惊,对共和军的声誉造成重大损害。撒切尔上台后对共和军采取强硬态度,1981年,一批共和军犯人狱中绝食,撒切尔不顾国际社会的求情,坚决不予理睬,致使11名犯人饿死。共和军则加强了暴力活动,1984年,共和军在保守党召开年会时爆炸了会议宾馆,企图刺杀撒切尔;1991年,共和军在伦敦向首相官邸发射火箭,而当时梅杰和他的政府正在开会。

时至今日,英国早就想丢掉爱尔兰这个包袱了,但它又丢不掉。英国在爱尔兰问题上一再犯错误,起先它把爱尔兰看作殖民地,引起爱尔兰人的深恶痛绝;后来爱尔兰要求自治,英国的拖延却错过了时机,爱尔兰反而要求独立了。等英国想彻底丢掉爱尔兰时,它又丢不掉了。现在北爱尔兰的问题是:若英国不丢掉北爱尔兰,天主教徒反对;若英国丢掉北爱尔兰,新教徒又不愿意。新教徒在北爱尔兰占人口多数,天主教徒则在整个爱尔兰占人口多数。因此,英国无法摆脱这个困境,让两边的多数人都能满意,而同时又能使自己脱身。它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把双方都拉到谈判桌上来,在谈判中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从梅杰开始,历届英国政府都采用这个方针,布莱尔的工党政府上台后更推动了谈判的势头。1998年4月,爱尔兰和平会议终于取得成果,签订了一个历史性的决议,为最终解决爱尔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但问题的解决仍有待时日,积怨已经太深了,牵扯的方面又太多,各方都有过多的期待和过多的怨恨,历史的冤结有时是很难解开的,化解怨仇谈何容易!

相对来说,苏格兰和威尔士的情况就平和得多。战后这两个地区也出现民族主义,不过它们更强调的是文化特色,因此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在政治上,两个地区都提出分权的要求,即建立地区性议会,讨论和决定本地区的地方事务。为此,1979年在两个地区分别举行了全民公决,决定是否建立分权议会,但都未能成功。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后再进行一次全民公决,结果两地都建立了地区议会。现在,联合王国内部已经有三个议会,一个是在威斯敏斯特的中央议会,讨论和决定全国事务;两个是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分权议会,讨论和决定地区事务;北爱尔兰问题尚未最后解决,但在构想中也应成立一个地区议会。由此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仅英帝国解体了,“联合王国”如何“联”法也成了问题。英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已发生根本变化,它将以何种姿态进入21世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