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年代开始,“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受到挑战,世界的变化已经很明显了,英国失去它在工业方面的垄断地位,德国、美国、法国都在迎头赶上,其商品销售正在挤进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贸易”还有利可图吗?开放的帝国市场是否反而对其他国家有利?进而言之,德国和法国都在攫取殖民地,俄国则尽力向周边地区扩张,美国把拉丁美洲看作是自己的后院,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也拼命要保住已有的地盘。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是否应满足于构建一个“无形帝国”,而坐视其他国家去把世界瓜分掉?“殖民地是负担”的看法似乎已站不住脚——即使殖民地真是负担,英国也必须占有它,而不能让其他国家夺了去。这些就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国关于殖民地问题的争论点,英国政治也围绕殖民地问题而展开。其实,在这些年代,英国两大党在内政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分歧发生在殖民地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外交与对外贸易问题上。总体而言,保守党更强调领土扩张,希望建立更广大的有形帝国;自由党则比较有节制,更强调英国对殖民地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保守党希望建立帝国关税制,以保护英国与殖民地的特殊关系;自由党则坚守自由贸易原则,反对设立保护性关税壁垒。
1875年迪斯雷利在埃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英帝国重新开始大规模扩张。1869年,苏伊士运河在法国人帮助下开凿成功,但由于管理不好,埃及政府希望法国人买下运河股票,以便摆脱债务负担。迪斯雷利听说后立即抢先行动,他让政府出面提供担保,说服伦敦银行家出资收买了将近50%的运河股票。这样英国就卷入了埃及财政,进而控制埃及的经济命脉,而最终的结果,当然就是控制埃及。运河是通往印度的捷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控制运河不仅意味着保卫印度,而且使英国在北非取得最重要的立足点。此后,英国逐渐形成“双开计划”,即把英国的殖民地从开罗一直延伸到开普顿,纵贯非洲大陆。英国计划与法国计划、德国计划彼此冲突,于是,在剩下的四分之一世纪中,欧洲列强就在非洲大陆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1871年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顿与美国记者斯坦利在东非的戏剧性会面,斯坦利奉命去寻找失踪的利文斯顿
1876年,英法共同派代表到埃及,由于埃及还不起债,英法遂接管了埃及财政。这引起1881年由阿拉比上校领导的埃及军队起义,反对外国人干涉埃及内政。英国派军队镇压了起义,这以后埃及就完全落入英国之手,英国派出的特派员成了埃及的太上皇,凡事都要由他说了算。1915年英国宣布埃及是受保护国,正式把埃及纳入英帝国范围之内。
1884年,英国又卷入苏丹事务。苏丹是埃及的附属国,但并没有被彻底征服,1883年发生民族起义,穆罕默德·阿赫迈德自称是伊斯兰教的“马赫迪”(意为“受真主指引的人”),驱逐了埃及占领军,自己建立政权。当时自由党正在英国掌权,它不想进行军事干预,就派查尔斯·戈登将军(曾参与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去喀土穆观察形势。戈登到喀土穆后却与起义军为敌,结果起义军攻克喀土穆,杀死了戈登。戈登被杀在英国引起一阵帝国主义的叫嚣,格拉斯顿政府并因此而在1885年下台。苏丹的民族起义直到马赫迪死后才逐渐被镇压,1898年英国宣布苏丹是英埃共管地,实际上由英国控制。
80年代,英国与其他列强争夺非洲的斗争全面展开。法国占领了西非、北非、刚果河北岸大片地区和马达加斯加,比利时则在刚果河南岸及非洲腹地建立“刚果自由邦”,德国占领西南非洲、德属东非(坦噶尼喀)和西非的喀麦隆,意大利染指索马里,葡萄牙则占据着东非和西非的大片土地。格拉斯顿的非扩张主义政策越来越不受欢迎,多数英国人愿意追随迪斯雷利,支持他进行公开的扩张。这样,英国在非洲的全面扩张由此展开,1885年,英国在西非的尼日利亚和南非的贝专纳(现博茨瓦纳)正式建立保护国,差不多同时又在东非积极活动,最终建立英属东非,包括现在的乌干达和肯尼亚。英属索马里在1884年成为英国的保护国,桑给巴尔岛则在1890年被英国正式吞并。在这些扩张中,英国与德国、法国形成正面冲突,1884年列强在柏林召开会议讨论刚果河和尼日尔河盆地的归属问题,这标志着列强共谋瓜分非洲的一个新阶段。1898年英法两国军队在法硕达地区(现苏丹境内)对峙,差一点形成武装冲突。
但英国最重要的扩张是在南部非洲,在这个地区的扩张奠定了英国在非洲的战略优势,并最终使英国在非洲取得最大的领土份额。
1814年英国获得开普殖民地,在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前,这是通往印度的必经之路,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但开普原是荷兰殖民地,荷兰人在这里生活了许多世代,已形成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以农业为生,自称是“非洲人”或“布尔人”。英国占领开普后大量向该地移民,于是造成两个民族间的许多龃龉。英国人禁止使用奴隶,这对大量蓄奴的布尔人形成重大冲击。布尔人于是北迁,在开普殖民地以北建立两个政治实体,即德兰士瓦和奥伦治自由邦。这些地区本来居住着许多非洲土著部落,于是在南部非洲出现了复杂的种族关系,首先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对立,然后是英国人和布尔人的对立。50年代初德兰士瓦和奥伦治分别与英国签约,事实上取得了独立地位。但这种独立是很难维持的,它们和开普殖民地联系太紧密,不仅其亲戚纽带把它们和开普殖民地连在一起,而且在经济上它们也依赖开普,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它们只有面向开普才有出路,否则就没有出海的通道。60年代情况更复杂,在德兰士瓦发现金矿和钻石矿,大批英国移民涌入该地区,对两个布尔人国家造成重大威胁。同时,白人和黑人间的对立也在加剧,并且引发了祖鲁战争。
祖鲁是南部非洲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居住在纳塔尔省北部,在德兰士瓦和开普殖民地之间的地带。1869年英国吞并巴苏陀兰(现莱索托),1871年又吞并格里夸兰(现属南非开普省)。祖鲁人感到受挤压,便在开普和德兰士瓦边境频频发动攻击,新任祖鲁王塞蒂瓦约执行强硬政策,一方面攻击白人,一方面也欺负周围的弱小部落。1878年12月,英国以保护白人和弱小部族为名向祖鲁人开战,发动了祖鲁战争。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英国人使用步枪、钢炮等现代武器,祖鲁人却是赤身裸体、手执长矛刀箭。1879年1月,英军在伊桑德尔瓦纳大败,损失惨重。这以后,英国从本土派出大批援军,才逐步挽回战局。7月英军在乌隆迪打了胜仗,俘获塞蒂瓦约,结束战争。1887年英国宣布祖鲁为保护国,1897年将其并入纳塔尔省。
此后,英国与布尔人的矛盾更突出了,德兰士瓦在克鲁格领导下发动起义,反对英国吞并。1881年2月,布尔军在马尤巴山大败英军。这时,英国国内政局发生变化,迪斯雷利下台,格拉斯顿组织政府。格拉斯顿不愿执行扩张政策,遂与布尔人议和。英国允许德兰士瓦在英国的宗主权之下管理内部事务;1884年又修改条约,把关于宗主权的词句也删除了,实际上就承认了德兰士瓦的独立。整个事件在历史上称“第一次英布战争”,战争以议和告终,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许多人对格拉斯顿不满,认为他让步太多。南非的金矿吸引了大批英国人,他们与布尔人的冲突正在发展。一场新的战争迟早是不可避免的,这场战争将划分两个时代。
19世纪最后30年,帝国主义情绪已越来越浓厚了,更多的人相信帝国有必要存在,认为英国必须在瓜分世界的斗争中勇往直前。查尔斯·迪尔克是这种思潮在理论方面的主要代表,他的《更大的不列颠》提出以种族为纽带,建立并维护一个“更大的不列颠”。在实践方面,迪斯雷利大力主张帝国扩张,他与19世纪中期的帕默斯顿不同,他不以“炮舰”为手段强迫别国接受“自由贸易”,而是直接抢夺殖民地领土。迪斯雷利死后,索耳兹伯里侯爵接任保守党领袖,在他三度任首相(1885—1886,1886—1892,1895—1902)期间,继续执行迪斯雷利的帝国扩张政策。在自由党方面,约瑟夫·张伯伦是帝国主义的最主要体现者,他在爱尔兰问题上的立场前面已经说过,在贸易问题上他也以帝国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提出了建立保护性关税的理论,从而对自由主义经济学说造成巨大冲击。
张伯伦是一个工业家,1873年出任伯明翰市长,他对市政管理进行改革,最大的创建是建立“市属企业”,即由市政府出资,发展城市公共事业,比如供水、照明、道路、交通等。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盛行时,这似乎就是一场地震,因为自由主义理论反对政府对经济领域作任何干预,“无所作为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张伯伦的市政改革冲击了这种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为他争得了巨大的声誉,他被看作是一个“激进派”。1876年他成为自由党议员,后来在格拉斯顿政府担任贸易大臣和地方政府大臣。格拉斯顿提出爱尔兰自治法后,他带领自由党联合派弃党,转而支持保守党的帝国政策,并在索耳兹伯里政府中担任殖民大臣。这一时期,他最主要的兴趣是建立“帝国联邦”。
所谓“帝国联邦”,是指把帝国中各白人殖民地联合成一个政治实体,设置统一的法律、统一的议会,实行统一的贸易和对外政策,而以英国作为联邦之首。80年代初,思想界就有人宣扬这种帝国统一,约翰·西利的《英格兰的扩张》和詹姆斯·弗劳德的《大洋国》就是其中的代表作。1884年,各界名流曾成立一个“帝国联邦协会”,其成员中不乏政客高官,甚至有殖民地的政治家。(www.xing528.com)
在协会怂恿下,1887年借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之际,英国政府召开了一次殖民地会议,所有自治殖民地及一些其他殖民地都派代表参加会议,一般由殖民地政府总理亲自出席。这次会议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它第一次把各殖民地代表召集到一起,从而造成一种帝国的亲近感。它同时还在英国人中推动了帝国的情绪,让他们为帝国的存在而感到自豪。1895年张伯伦就任殖民大臣后,把建立帝国联邦作为目标。1897年,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英国举行更为隆重的庆祝仪式,各殖民地代表再次齐集伦敦,张伯伦乘此机会召开第二次殖民地会议,正式提出了建立帝国议会的主张。然而各殖民地对此热情不高,多数殖民地主张安于现状,真正支持张伯伦动议的寥寥无几,“帝国联邦”的计划也就夭折了。事实上,帝国内现在已出现一种离心的倾向,各自治殖民地已感觉到它们正在成熟,一种“民族”的感情似乎正在形成。殖民地的离心是不可避免的,自从英国给殖民地以自治的权利以来,一种新的认同就必然要产生。远在重洋之外的各殖民地不可能永远认同于英国,它们会形成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以至于成为新的民族。一旦新的认同产生,脱离母国就是必然的。因此自治必然导致离心,自治的必然结果是出现新的国家。但不自治又如何呢?英国是为了避免美国独立战争的重演而给殖民地自治权利的,不自治则意味着帝国更快的瓦解——这就是帝国的逻辑。
第二次殖民地会议产生了一个长久性成果,即各殖民地同意定期召开殖民地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是防务与贸易问题。加拿大主动提出给英国进口商品以优惠关税,其他殖民地也对关税问题发表了见解,这就把帝国特惠关税的问题提了出来,很快它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殖民地会议在1902年、1907年再次召开,此后改名为“帝国会议”。帝国会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把各殖民地的人力物力都调动起来,为支持英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它也使各殖民地政府与英国政府日渐处于同等地位上,给殖民地的离心倾向提供了更大动力。
张伯伦也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关税改革,他认为英帝国应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这才能保证帝国永世长存,为此就应该建立共同的关税,以保护帝国不受到外来竞争的危害。关税改革的思想反映着世界变化的现实,即英国已不能垄断世界市场,它正面对着各后起之国的剧烈竞争,因此建立关税制是大势所趋。但这个思想又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而自由贸易长期以来已经是英国的立国之本,因此受到两大党的共同维护。1903年张伯伦公开宣布他主张建立保护性关税,并且辞去在政府内的职务。不久他建立“关税改革同盟”,大力宣传关税改革思想。张伯伦的辞职使保守党发生分裂,并导致保守党政府在1905年下台。1906年张伯伦去世,他的关税改革愿望也就暂告一个段落了。
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帝国联邦和帝国关税制两大设想都未能实现,这表明帝国已悄悄地走上了下坡的轨道。但在当时,很少有人看到这一点,英国继续进行领土扩张。1887年,南非的钻石大王塞西尔·罗得斯发起成立“英国南非公司”,并于1889年得到英国政府批准。由此,就开始了英国在南部非洲最大规模的扩张,也使帝国的版图前所未有地扩大。
南非公司用各种手段攫取非洲领土,通常的做法是:公司派出代表,与土著酋长签订条约,酋长把部落的领土交给公司,接受公司的“保护”。这个过程通常是由威胁和欺诈共同完成的,许多酋长根本就不理解他们签订的条约是什么含义;当他们不愿签约或签约后又反悔时,就会受到赤裸裸的武力威胁。总之,南非公司很快就把一片巨大的地区攫为己有,这片地区后来被叫作“罗得西亚”(即现在的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但是在罗得西亚和开普殖民地之间却横亘着布尔人的两个国家——德兰士瓦和奥伦治自由邦,他们当时都与英国人签有条约,答应给它们独立的地位。英国在南部非洲的迅速扩张使它们深感不安,他们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已处于被包围之中,这使它们充满疑虑,并且对英国人抱有敌意。1885年情况变得更糟:德兰士瓦发现大金矿,大批欧洲人涌入其中。德兰士瓦政府害怕外国人势力太大,便不给他们选举权,也不让他们取得国籍。外国人于是抱怨不迭,其中的英国人便要求英国政府给予保护。1890年,罗得斯就任开普殖民地总理,他早就想把两个布尔共和国兼并过来,此时正好找到借口。他暗中鼓动德兰士瓦的外国人,让他们发动“革命”;同时让亲信利安德·詹姆森装备一支南非公司的军队,在一旦“革命”发生时就进攻德兰士瓦。但“革命”没有发生,詹姆森却在1895年攻进德兰士瓦。进攻很快就失败了,詹姆森本人也被逮捕。英国政府监禁了肇事人,但对罗得斯只进行言词谴责,而未做任何处理。罗得斯在1896年辞去总理职务,继续鼓吹在南部非洲的扩张。
罗得斯巨人,这幅漫画表现他设想构筑从埃及开罗到南非开普顿的“双开铁路”,以建立纵贯整个非洲的英国殖民地
德兰士瓦对英国政府充满疑虑,认为是英国政府在暗中操纵了詹姆森攻击。英国议会的调查表明:张伯伦有可能知道一点内情,而张伯伦是当时的殖民大臣。德兰士瓦政府于是对外国人加强压制,并暗中准备进行战争。英国政府多次与德兰士瓦进行交涉,但终不能改善双方的关系。1899年英国威胁要采取行动,德兰士瓦于是先发制人,攻入英国管辖地区,奥伦治自由邦随即参加,第二次英布战争开始了。
1900年参加英布战争的一支英军
战争初期对英国人非常不利,布尔人士气高昂,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英军被包围在马弗京、金伯利和莱迪史密斯三个据点中,12月9—15日一周之内,布尔人歼灭2 500名英军,这个星期被称为“不祥的一周”。消息传回英国,英国朝野震动,英军派战将弗雷德里克·罗伯茨为南非远征军总司令,另一名将军赫伯特·基钦纳为总参谋长,率援军前往南非。1月份援军在南非登陆,2月份已攻入金伯利和莱迪史密斯,3月份占领奥伦治首都布隆方丹,5月份进占德兰士瓦首都比勒陀利亚。此后,英国宣布正式兼并两个布尔共和国,战争似乎已经结束。
但布尔人并没有放下武器,他们发动游击战,继续与英军周旋。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神出鬼没,打了就跑,给英军造成沉重的伤亡。布尔人几乎全民皆兵,使英国人穷于应付。于是,英国人开始采用残酷的战争手段,他们使用碉堡战术,实行三光政策,把布尔人赶进集中营,在战争中不分老幼,一律追杀。布尔人承受巨大的损失,他们的田庄被毁,庄稼被烧,牛羊被驱赶,国土完全荒芜。为征服布尔人,英国派出的军队达45万人,其中25万是正规军,比布尔人的人口总数加在一起还要多。在如此高压之下,布尔人终于支撑不住了,1902年4月双方开始谈判,5月底签订了和约,布尔人承认了英国的主权,但英国人则给布尔人战争赔偿,允许其使用荷兰语,并答应让他们实行自治。
从表面上看,英国人打赢了这场战争,将其在非洲的领土扩张到前所未有,除德属东非(坦噶尼喀)尚有待吞并之外,从开罗到开普的计划已基本上实现了。然而,英布战争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英帝国的扩张至此已基本停止了。英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还调动了其他殖民地人员参战支持,结果花了3年时间才征服布尔人这样一个小小的民族,表明英帝国的能力确实是有限的。在战争中,英国已表现出自己的虚弱,其地位在其他欧洲列强眼里已无形中降低。各强国都不支持英国的战争,英国已深深感觉到自己的孤立。英布战争在英帝国发展史上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帝国在上升,在此之后帝国则走上了下坡路,一个庞大的帝国在19世纪末登上了顶峰,同时也就开始了它没落的路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