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收支理论:乘数论与需求管理政策

国际收支理论:乘数论与需求管理政策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际收支的乘数论乘数法,又称收入论或收入分析法。上式表明,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由于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变动除了直接带来国际收支的变动外,还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化,导致诱发性进口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理论:乘数论与需求管理政策

(一)国际收支弹性

国际收支弹性论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1.弹性论的假设

(1)不考虑资本流动,商品贸易收支=国际收支,即B=TB。

(2)局部均衡。(只考虑汇率变化,假设商品价格、偏好等都不变,忽略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不考虑汇率变化的货币效应。)

(3)短期内产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水平的供给曲线。

(4)初始的贸易是平衡的,汇率变化较小。

2.国际收支弹性论的基本思想

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一国进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国际收支。

3.马歇尔—勒纳条件

贬值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必要条件。

4.结论

在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下,只要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绝对值之和大于1,本国货币贬值就会改善国际收支的近况。

5.评价

(1)国际收支弹性论的贡献。

国际收支弹性论纠正了以往的片面看法,正确地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和效果。它曾长期流行,并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国际收支弹性论的局限性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只考虑贬值对进出口商品市场的影响,而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事实上,汇率变化除了直接影响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外,还会影响本国的一般价格水平。本国货币贬值后,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一方面直接影响进口原料与半成品的价格,进而使本国商品成本提高;另一方面进口消费品价格上涨,还会推动本国的工资水平上升,间接影响本国商品的成本。这两方面的作用共同导致本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收支改善程度缩小。此外,货币贬值在改善贸易收支的同时,也启动了外贸乘数,使本国国民收入成倍增加,通过边际进口倾向,本国的出口下降,进口增加,贸易收支改善程度缩小。事实上,贬值后,进口品价格上升,将推动本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引起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要素价格均上涨,即通货膨胀效应。

第二,假定供给弹性无穷大。这一假定在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即国内外都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可能是成立的,但在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时,各部门对资源的竞争将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从而产品价格上涨,进出口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小于无穷。

第三,该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劳务和国际资本流动。

第四,弹性的估计复杂,使理论的应用有技术困难。

(二)国际收支的乘数论

乘数法,又称收入论或收入分析法。

1.乘数论的假设

(1)不考虑资本流动,商品贸易收支=国际收支,即B=TB。

(2)其他条件(包括汇率、价格等)不变,只探讨收入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国际收支乘数论的基本思想

进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从而影响进口支出。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

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为

由于贸易乘数大于1,因此,自主性支出的变动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多倍变化。由于进口随国民收入的增减而增减,贸易差额也就受国民收入的影响。

上式表明,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当局可以实施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国民收入,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国际收支。

3.哈伯格条件

(1)哈伯格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修正)。

Em+Ex>1+m

其中,m为本国的边际进口倾向。

由于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变动除了直接带来国际收支的变动外,还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化,导致诱发性进口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基于此,将贬值由弹性论所说的需求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结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就转变为更严格的哈伯格条件:

Em+Ex>1+m

哈伯格条件比马歇尔—勒纳条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它考虑了贬值通过收入的变动对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比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设更加接近非充分就业的现实。

(2)总弹性条件(哈伯格条件修正)。

Em+Ex>1+m+m*

这就是说,在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下,大国只有在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加本国和外国的边际进口倾向时,贬值才能有效地改善国际收支,而哈伯格条件更加适用于小国。

4.评价

(1)国际收支乘数论的贡献。

国际收支乘数论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之上,阐述了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经济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理解现实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国际收支乘数论的局限性。

第一,模型中没有考虑货币量和价格因素的作用。如果国内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出口增加意味的是过度需求,将造成需求拉起的通货膨胀。出口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增加还不同于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增加,后者虽也会引起通货膨胀,但从动态上看,它过一段时期后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增加供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过度需求,但出口所引起的过度需求则不会形成生产能力。这是以乘数论引出的新重商主义政策的应用局限性。

第二,国际收支乘数论同样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并不全面。收入上升将会刺激外国资金流入,带来资本账户收支的改善,抵消其对经常账户的不利影响。

(三)国际收支吸收论

国际收支吸收论又称支出分析法,由西德尼·亚历山大提出,它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国际收支与整个国民经济相联系,只有理解经济政策怎样影响总的经济活动,尤其是产量变化以后,支出如何变动,才能理解国际收支的变化。它从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1.国际收支吸收论的基本思想

Y=C+I+G+X-M

式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支出,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购买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

B=X-M=Y-A(www.xing528.com)

式中,A为C+I+G,即国内吸收。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因此,要改善国际收支,最终就是要增加收入和减少吸收。

进一步,将吸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诱发性吸收,另一部分是自主性吸收,即

A=A0+α×Y

式中,α为边际吸收倾向;A0为自主性吸收。

由此可得

ΔB=(1-α)ΔY-ΔA0

国际收支吸收论具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的过度需求,减少国内吸收,同时采用货币贬值,消除紧缩性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能增加收入,以达到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同时平衡。

2.货币贬值效应

国际收支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比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通过“乘数”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是指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时,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增加的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3.评价

(1)国际收支吸收论的贡献。

国际收支吸收论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将收支的变动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分析,从总收入和总吸收的相对关系中考察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克服了国际收支弹性论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的局部均衡分析的不足。同时它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指出了国际收支弹性论的缺点,吸纳了弹性论某些合理内容,是在弹性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和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方面,成为货币分析法的先驱。

(2)国际收支吸收论的局限性。

第一,国际收支吸收论是建立在国民收入核算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的,但并没有对收入和吸收为因、贸易收支为果的观点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实际上,收入与吸收固然会影响贸易收支,但贸易收支反过来也会影响收入和吸收。

第二,对本币贬值效应的分析有两个重要的假定,即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运行顺畅,这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在贬值分析中,它完全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在调整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忽略了资源运用效率的问题。

第五,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忽略了资本流动的作用,不够全面。

(四)国际收支货币论

20世纪60年代后期,蒙代尔、约翰逊和弗兰克尔等人将封闭经济条件的货币主义原理引申到待开放经济中,从而发展了国际收支货币论。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政策主张。

1.假设

(1)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等变量的稳定函数,在长期内货币需求是稳定的。

(2)贸易商品的价格主要是外生的,在长期内,一国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或者说本国是国际市场上利率和价格的接受者。

(3)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物产量。

(4)国际储备变化带来的货币供应变化不会被冲销掉。

(5)基础货币等于货币供给量,忽略货币乘数。

(6)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即需求等于供给。

2.基本理论

MS=MD

MS=m(D+R)

MD=Pf(y,i)

若m=1,则R=MD-D

这一方程式说明:

(1)国际收支不平衡是货币不平衡,即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与货币当局货币供给量间差异的结果。具体来讲,如果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量供大于求,则过剩的货币供给会通过流向国外而消失;反之,如果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量供不应求,则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将由从国外流入的货币来弥补。

(2)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其中主要的是货币供应政策,如赤字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所以要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以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一致。

(3)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例如,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和企业就会增加货币支出,以调整他们的实际货币余额;而从整个国家来看,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就表现为货币外流,即逆差;此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货币当局只能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市场,由此货币供给也随之相应减少,直到与货币需求保持相等。

3.货币论视角下的国际收支失衡原因

国际收支货币理论通过下面的简单模型来说明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MD=kPY

MS=m(D+F)

MD=MS

式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量;P为国内物价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D为一国基础货币的本国部分(国内信贷量);F为该国基础货币的国外部分(国际储备量);m为货币乘数;MS为名义货币供应量;k为一个常数,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PY)的预期比率。式MD=kPY是货币需求方程,表明一国货币需求量是国内物价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的正比函数。这里假定利率是一个常数,因为可将其忽略不计。式MS=m(D+F)是货币供给方程,在现代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增加一单位国内信贷量或国际储备量都会产生乘数效应,使一国货币供应量倍数增加。式MD=MS是货币市场均衡方程。

假定最初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MD=MS,若由于某种原因(如中央银行扩大国内信贷量),使一国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名义货币需求量(MD<MS),则人民持有的货币存量将超过他们意愿持有的水平,人民必然会增加对国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相反,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收入增加),造成名义货币需求量上升,超过名义货币供应量(MD>MS),则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将小于他们意愿持有的数量,人们必然会减少对国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顺差。因此,国际收支货币理论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应归咎于货币供求的不平衡。当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当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造成国际收支顺差。

4.评价

(1)国际收支货币论的贡献。

第一,国际收支货币论唤起了人们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新重视。在政策主张上,认为收支失衡本质上是货币性的,因此强调货币政策的运用,认为只要保证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就可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二,国际收支货币论主张从线下项目分析,即其研究焦点不是放在进出口、投资、消费等一国经济活动的实物层面,而是通过对货币当局国际储备额的变动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把研究重点集中于货币层面。国际收支调节由于分析重点的转移更具一般性。

(2)国际收支货币论的局限性。

第一,国际收支货币论假定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但短期内,货币需求往往很不稳定也很难不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另外,它还假定货币供给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但其实货币供给变化后,人们不仅改变对国外商品和证券的支出,而且也会改变对本国商品和证券的支出,由此影响国内产量的变化。

第二,传统的吸收论和弹性论都认为成功的贬值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货币论认为贬值仅有紧缩性影响,贬值能暂时性地改善国际收支,是因为它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和增加了名义货币需求。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减少,意味着消费投资收入的下降,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把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

第三,货币论还强调一价定律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垄断因素和商品供求黏性的存在,一价定律往往不能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