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创造在现代的货币体系中,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但是商业银行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的准备金后,可以将剩余资金贷给企业部门。企业得到贷款后又会将其中一部分存入这家商业银行或者其他商业银行。接着,商业银行可以再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贷款发放取出。如此反复,最终社会中形成的购买力将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若干倍。这个过程,称为货币创造。
(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商业银行是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总额由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共同构成。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也是扩张信用的源泉。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而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各级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账结算,不断地在各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系列过程。用公式表示: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准备金率-1)
要理解商业银行体系如何创造存款,我们通过一个虚拟的例子来说明。假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为20%。首先,假设某储户A,把10 000元现金存入某商业银行(简称为银行1),银行1按20%提留2 000元作为准备金,而将其余8 000元用于贷款或购买各种债券。比如,它将这8 000元放贷给B,B把8 000元用于购买衣服,结果这8 000元到了衣服销售者C的手中,我们假设C把钱全部存入银行2;这样,银行2增加8 000元存款,然后,它留下20%的准备金,即1 600元,把其余的6 400元放贷给农户D,农户D用之购买肥料,结果这6 400元流到了肥料销售商E的手中,E把它存入银行3,这样,银行3增加了6 400元的存款。银行3把1 280元留下,其余也放贷出去……这个过程一直可以持续下去。存款派生过程如表9-1所示。
表9-1 存款派生过程
由表9-1可知,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1万元的原始存款,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结果将是最初1万元新增现金的10倍,达到10万元。我们把10倍称为货币供给乘数。它是法定准备金的倒数。用公式表示:
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由上式得知,决定存款总额多少的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原始存款越大,则往下派生数额也越大,两者成正比。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果法定存款准备率高,往下派生数额相对减少;反之,派生数额相对增加,两者成反比。
除此之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两个事实:第一,在全部的银行存款中,还存在一部分储户取出的现金,所形成的提现率;第二,银行除了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为了应对支付的需要,往往还需要保留一部分存款备付金,即超额准备金。考虑到存在的这两个事实,则可得公式:
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准备金率)]
由上式可知,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时的主要制约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须从其吸收的存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不得动用。这部分资金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提现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提现率又称现金漏损率,是指现金漏损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这也是影响存款扩张倍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3)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为了安全和应付意外,实际持有的资金准备金常常多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形成了超额准备金。这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就是超额准备金率。
(二)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www.xing528.com)
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称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叫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通常指创造存款货币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之和。用公式表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这个基础货币是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基本要素。由前述公式可知,影响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货币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原始存款的数量,而这些原始存款正是来源于中央银行创造和提供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加大投放基础货币量,那么商业银行必然会多倍增加贷款和存款量。
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再贷款和再贴现。两者都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对商业银行来说,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再贴现即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二是中央银行收购居民手中持有的外汇,直接向流通中投放现金。三是收购个人持有的黄金。四是购买有价证券。除第一种方式外,后三种方式都是中央银行直接向流通中投放现金,增加基础货币。
无论中央银行以哪种方式投放基础货币,最终这些货币都会被分散于居民、企业、事业单位等各个经济主体手中,形成他们的资产。这些资产又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现金,一种是银行存款。现金和存款用于市场结算,从而形成两种基本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综上所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联系,共同操作,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三)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
货币供给量决定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这两个因素,且是这两个因素的乘积。这两者又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
1.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具有使货币供给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它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即中央银行投放并直接控制的货币,包括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商业银行及整个银行体系赖以扩张信用的基础。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改变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乘数一定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增多,货币供给量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减少。
2.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总量。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给量越多;货币乘数越小,则货币供给量就越少。所以,货币乘数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又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因素。但是,与基础货币不同,货币乘数并不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决定货币乘数的大部分因素都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而是决定于商业银行及社会大众的行为。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主要有5个,它们分别是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率及通货比率。其中,法定准备金率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工具;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又受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的高低、社会大众的资产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定期存款比率和通货比率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又具体受收入的变动、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共同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