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用分配的形式及其重要性

信用分配的形式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用分配的形式主要包括银行信用分配、国家信用分配、商业信用分配和消费信用分配。此外,信用货币流通还包括外币流通,它也同样是货币流通的重要内容。在信用货币流通过程结束时,企业对银行的负债为零,期初的货币供给数量没有变化,居民部门银行存款的增量也为零。

信用分配的形式及其重要性

(一)再分配资金

信用分配亦称信贷分配,是通过资金借贷和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而进行的收入再分配。信用分配的主要特点是它的有偿性,它是以还本付息为前提的信用行为,其不涉及资金所有权的转移,而只是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让渡。因此,信用分配属于不完全的或有条件的分配。信用分配的形式主要包括银行信用分配、国家信用分配、商业信用分配和消费信用分配。

(二)货币流通

信用货币流通是当代社会的货币流通,它具体包括现钞货币流通、存款货币流通、货币票据流通和电子货币流通四种基本形式。此外,信用货币流通还包括外币流通,它也同样是货币流通的重要内容。

1.信用货币流通的第一个阶段:企业融资和货币的内生创造

信用货币流通的第一个阶段是企业向银行进行融资,并导致信用货币供给数量的增加。企业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源于凯恩斯所谓的“融资动机”。在实际生活中,企业从进行生产到将产品出售获得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从付出成本到获得回报之间存在现金流方面的缺口。

2.信用货币流通的第二个阶段:收入的形成(www.xing528.com)

在准备好所需的货币资金后,企业将进入生产阶段,把货币资金用于工人工资的支付和购买资本品,从而形成居民部门和资本品生产部门的收入。

3.信用货币流通的第三个阶段:企业收益的产生

如果居民部门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储蓄,将全部收入均用于消费,那么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正好等于其生产支出。这符合卡莱斯基的论断:资本家得到他们所花掉的;工人花掉他们所得到的。企业可以用其销售收入来偿还银行贷款。在信用货币流通过程结束时,企业对银行的负债为零,期初的货币供给数量没有变化,居民部门银行存款的增量也为零。

4.信用货币流通的第四个阶段:货币存量的增加

居民部门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银行存款增加,即货币存量的增加,意味着企业无法全数偿还对银行的债务。在简化的假定下,货币存量的增加正好等于企业不能结清的银行债务额。现实中并不存在银行将货币资金从富裕者转向亏损者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