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以及各类支出在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研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的在于揭示各类财政支出的相对重要性,探索各类支出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以便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形成财政支出的最优结构。
从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讲,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财政支出结构既与一国经济体制和相应的政府职能有关,又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而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最终还要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
(二)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财政支出是政府活动的资金来源,也是政府活动的直接成本。因此,政府职能的大小及其侧重点,决定了财政支出结构。在经济学中,关于政府的职能特别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即财政支出结构市场主导型观点和财政支出结构政府主导型观点。
1.财政支出结构市场主导型观点
该观点源于新古典学派,强调自由运作的市场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本身能够运作得很好,只是在一个十分有限的范围和程度上才会出现失灵。因此,只有着眼于促进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政府活动才是适当的。与此相适应,政府干预应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即除了提供诸如国防、法律这类基本的公共服务之外,政府的经济事务应仅限于诸如环境保护、基础教育等这些具有明显外部性的领域。如果按照此观点,那么不但财政支出规模不可能很大,而且财政支出结构无疑偏重于行政管理、法律秩序、防卫等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方面的支出。
2.财政支出结构政府主导型观点(www.xing528.com)
该观点源于凯恩斯学派,强调政府要干预经济,特别是要通过财政政策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强有力干预,就很难实现资源的配置优化、产业的顺利成长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强有力干预,就不可能实现快速的资本积累、有效的资源配置、及时的技术追赶,而这三大要素正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此相适应,政府职能不但体现在为民间部门的迅速扩张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提供充足有效的经济基础设施上,而且还要直接参与战略性产业的投资活动。如果按照此观点,那么财政支出规模可能比较大,或者即使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财政支出规模不是很大,但支出结构会偏重于集中资源和经济事务方面的支出。
现今,不论是新古典学派还是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都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如今,几乎没有哪个经济学家主张纯粹的自由经济或纯粹的政府干预。人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市场机制有缺陷,政府干预也会失效;政府应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但是干预的力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鉴于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我们把政府职能简化为两大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相应地,财政支出也就形成了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注重经济职能的实现,政府调动几乎全部资源,直接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推崇生产性财政,财政支出大量用于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正在逐步减少资源配置的份额,退出一些适合民间部门从事的生产活动领域,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比例已大大降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逐步降低,而社会管理支出比重则大幅提高。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流动资金支出下降。从1983年7月开始,除了核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部属的少数国有企业外,其他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由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从而使流动资金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下降。二是基本建设支出下降。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使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迅速下降。而在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减弱的同时,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社会管理支出的比重必然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