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表)
唐宋诗
(续表)
唐宋词
清诗
清词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书评”栏目关于中国文化的作品目录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释】
[1][法]巴斯蒂:《19、20世纪欧洲中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国际汉学》第8期,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2]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22页。参阅Ming Wilson&John Cayley ed.Europe Studies China.Papers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y of European Sinolog,London:Han Shan Tang Books,1995。威尔森、约翰·凯利编:《欧洲研究中国》,《欧洲汉学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伦敦:寒山堂书店,1995年。
[3]参阅顾钧:《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仇华飞:《早期中美关系史研究:1784—184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汉学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卫三畏著,陈俱译:《中国总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张西平、吴志良、陶德民主编:《卫三畏文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藏卫三畏未刊往来书信集》1~23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柯马丁(Martin Kern)《德国汉学家在1933—1945年的迁移:重提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载马汉茂、汉雅娜、张西平、李雪涛主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257页。
[5]夏德著,朱杰勤译:《大秦国全录》,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6]王海龙:《哥大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7]美国外交官,1905—1909年任美国驻华大使,是第一个进入西藏的美国人,作为外交官汉学家,他对中国海外交通史有研究。
[8]顾钧:《〈诸蕃志〉译注:一项跨国工程》,《书屋》2010年第2期。
[9]参阅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南宋〕赵汝适著,[德]夏德(F.Hirth)、[美]柔克义(W.Rockhill)合注,韩振华翻译并补注:《诸番志注补》,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年。
[10]参阅程龙:《德国汉学家夏德及其中国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5期;姜梦菲:《德国汉学家夏德〈清代画家杂记〉浅析》,《美术大观》2011年第3期。
[11]他先后翻译出版了《一位藏族王后的小说》《苯教的赎罪诗》《密勒日巴》等文献,参阅龚咏梅:《劳费尔和他的汉学研究对美国中国学的贡献》,《海外中国学评论》第二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2]Hengtangtuishi,Kanghu Jiang,Witter Bynner,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 Three Hundred Pomes of the Tang Dynasty 618-906,N.Y.Knopf,1929.此书分别于1931年、1964年、1967年、1972年、1978年多次再版。
[13]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接受美学的视阈》,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4年。
[14]Florence Ayscough,Fir-Flower Tables;Poems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English versions by Amy Lowell.Boston: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1926.参阅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赵毅衡:《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Homer H.Dubs,The Philosophy of Hsüntze:Ancient Confucianism as Developed in the Philosophy of Hsüntze.(Chicago,Ill.University of Chicago,1925)Diss.Univ.of Chicago,1925.(Xunzi)Homer H.Hsüntze Dubs,The Moulder of Ancient Confucianism.(London:A.Probsthain,1927)Diss.Univ.of Chicago,1925.(Repr.New York,N.Y.:Paragon Book Gallery,1966)
[16]The Works of Hsüntze.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with notes by Homer H.Dubs.(London A.Probsthain,1928)(Probsthain's Oriental series;vol.16)(Repr.Taipei:Ch'eng-wen,1973)
[17]Ku Pan,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A critic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s by Homer H.Dubs;with the collab of Jen T'ai and P'an Lo-chi.Vol.1-3,Baltimore:Waverly Press,1938-1955.
[18]葛艳玲、刘继华:《汉学家德效骞与早期中罗关系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19]张铠:《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7期。
[20]Kenneth S.Latourette,“American Scholarship and Chinese Histo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38(1918),p.99转引自顾钧:《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6页。
[21]在20世纪上半叶的汉学研究中类似哈佛燕京学社这样重要的研究机构还有在中国的《中德学志》、《华裔学志》、中法汉学研究所等,这里我们只选取哈佛燕京学社,其余不再展开论述。
[22]美国在二战后关于中国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在中国典籍的翻译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关于这点我们只能在本书的文献一章中加以展开,从目录学的角度做一点评。
[23]杰西·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陈观胜:《哈佛燕京学社与燕京大学之关系》,张树华:《哈佛燕京学社及其引得编纂处》,两文俱载《燕大文史资料》第三辑。又见张寄谦:《哈佛燕京学社》,载章开沅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38~163页。郝平:《无奈的结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燕大文史资料》1~10辑。
[24]张寄谦:《哈佛燕京学社》,载章开沅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41页。
[25]同上。
[26]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58页。
[27]陶飞亚、梁元生:《〈哈佛燕京学社〉补正》,《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28]《司徒雷登致诺思信》,1927年3月31日,联档:334/5116,第112页,转引自陶飞亚、梁元生:《〈哈佛燕京学社〉补正》,《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29]阎国栋:《俄国流亡学者与哈佛燕京学社——读叶理绥俄文日记与书信》,载朱政惠主编:《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第514~528页。
[30]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1.
[31]毕乃德的主要代表著作有:The change in the attitud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ward the sending of diplomatic representatives,1860-1880,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1934;The Far East and the United State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43;China: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an ancient civilization,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45;Abridged historical atlas:a selection of historical maps from Atlas of world history.ed.by Robert Roswell Palmer;contributing editors Knight Biggerstaff(et al.),New York,N.Y.:Rand McNally&Co.,1965;Some early Chinese steps,San Francisco,Calif.:Chinese Materials Center,1975;Nanking letters,1949,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China-Japan Program,1979;Teng,Ssu-yü;Biggerstaff,Knight.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Compiled by Ssu-yü Tang and Knight Biggerstaf,Peiping: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1936.Rev.e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0,3rd ed.
[32]China's Management of the American Barbarians:A Stud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1841-1861,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3.
[33]孙越生主编:《美国中国学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31~432页。
[34]“1961年北京出版社根据原刻本重新标点排印出版(与清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合为一册),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版本。……在初版问世近三十年后,香港大学出版社于1965年推出了《燕京岁时记》英译的第二版,其后又于1968年和1987年两次重印这一版本。”见顾钧:《卜德与〈燕京岁时记〉》,载《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35]Derk Bodde ed,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By Fu Yu-lan.New York:Macmillan,1948;History of Chinese Philsophy,vol.Ⅱ:The Period of Classical Learning(from the second century B.C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A.D.),By Fung Yu-lan.Translated by Derk Bodde,with introduction,notes,bibliography and index.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3.
[36]顾钧:《“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英译问题》,《读书》2013年第2期。
[37]China's first unifier:a study of the Ch'in dynasty as seen in the life of Li Ssu(280?-208 B.C.),Leiden:E.J.Brill,1938,Diss.Univ.Leiden,1938,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7.
[38]Ssu-ma,Ch'ien,Statesman,patriot,and general in ancient China:three Shih chi biographies of the Ch'in dynasty(255-206 B.C.).Translated and discussed by Derk Bodde.New Haven,Conn.: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40.
[39][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3~34页。
[40]参阅[俄]李福清著,马昌仪编:《中国神话故事论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李福清汉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41][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译:《中华帝国的法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这里的D.布迪就是卜德。
[42]“清代案例汇编”包括《刑案汇览》《续增刑案汇览》和《新增刑案汇览》,这是一部浩大的案例汇编集,其作者鲍书芸、祝庆祺和潘文舫都有在刑部任职或者在地方做幕僚的经历,所选案例数量大、范围广,分类也十分详细。……阅读这些案例时所产生的那些鲜活的感觉与历史教科书给我们的那种历史厚重感与时空距离截然不同。案例所载的许多社会事件在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依然时有发生,不断重现。如果能够以社会学的视角对案例加以对比分析,或许通过历史的明镜,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将有一个更加客观、清醒的认识。由于其编撰者主要是从律法的角度对犯罪事实、犯罪过程和判罚结果进行陈述和记载,因而大多数案例在文字上非常简练,并且多有省略。对于经验丰富的法官来说,这种简练的文字已足以说明案情事实;但对于社会学研究来说,从这些简短的文字中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就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它们常常着眼于法律条文而隐没了具有重大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的事实。”选自杨政:《伦理情境下的博弈、仪式与象征:关于清朝中晚期士绅和庶民生活的个案研究》,见《社会》总第244期,2005年6月。
[43]钱存训:《美国汉学家顾立雅教授》,《文献》1997年第3期。参阅钱存训:《留美杂忆:六十年来美国生活的回顾》,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蒋向艳:《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的汉学研究》,《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44]钱存训:《美国汉学家顾立雅教授》,《文献》1997年第3期。
[45]钱存训:《美国汉学家顾立雅教授》,《文献》1997年第3期。这里我们列出顾立雅的代表性著作:
1.Sinism: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World-view.(Chicago,Ill.: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1929).Univ.of Chicago.
2.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Ideography.(Leiden:E.J.Brill,1936)(Tirage à part de T'oung pao;vol.32,livr.2-3)
3.Studies in Early Chinese Culture:First Series.(Baltimore,Md.:Waverly Press,1937)(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studies in Chinese and related civilizations;no 3)
4.The Birth of China:A Study of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New York,N.Y.:Reynal,1937)
5.Literary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Prepared by Herrlee Glessner Creel;ed.Chang Tsungch'ien,Richard C.Rudolph.Vol.1-3.(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8-1952)(Rev.and enl.ed.,1948-1952)Vol.1:The Hsiao ching(Xiao jing).Vol.2:Selections from the Lun-yü(Lunyu).Vol.3:The Mencius,books 1-3(Mengzi).
6.Newspaper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Ed.by Herrlee Glessner Creel,Teng Ssu-yü.(Chicago,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3)
7.Translations of Text Selections and Exercises in Newspaper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Prepared by Herrlee Glessner Creel and Têng Ssû-yü;assisted by Chou Nien-tz'u.(Chicago,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3)
8.Confucius:The Man and the Myth.(New York,N.Y.:John Day,1949)(Publiziert unter dem Titel 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New York,N.Y.:Harper,1960)
9.Chinese Thought,from Confucius to Mao Tse-tu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Mao Zedong)
10.Chinese Civilization in Liberal Education: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Nov.28,29,1958.Ed.by Herrlee Glessner Creel.(Chicago,Ill.:University of Chicago,1959)
11.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New York,N.Y.:Harper,1960)(Harper Torchbooks;63)
12.The Origins of Statecraft in China.(Chicago,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13.What is Taoism?and Other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14.The Western Chou Empire.(Chicago,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The origins of statecraft in China;1)(Zhou)
15.《儒家学说与西方民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Confucius:The Man and the Myth,New York,N.Y.:John Day,1949;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New York,N.Y.:Harper,1960.
16.Shen Buhai:A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er of the Fourth Century B.C.,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
[46]张凤:《哈佛燕京学社75年的汉学贡献》,《文史哲》2004年第3期,第59~69页。
[47]Yang,Liensheng,“Notes 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Chin Dynasty,”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9,No.2(Jun.1946),pp.107-185.
[48]Yang,Liensheng,Money and Credit i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
[49]Yang,Liensheng,Excursions in Sinolog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9.关于杨联陞的中文著作参阅《中国制度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国史探微》,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杨联陞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0]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173页。
[51]余英时:《中国文化的海外传介》,王元化主编:《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172页。
[52]余英时:《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8期,第16~19页。参阅马学良、李伟:《哈佛燕京学社汉学引得丛刊的文献学价值与思想》,《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3]《〈蒙古秘史〉源流考》,《哈佛亚洲学志》14.3-14.4,1951年,第433~492页;《钱大昕题元史三诗的英译和注释》,《哈佛亚洲学志》19、1~2,1956,6第1~2页;《关于唐开元七年(719)的一次史籍争论》,《哈佛亚洲学志》,20.1~2,1957,6第74~134页。
[54]洪业著,曾祥波译:《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55]王仲翰、翁独健:《洪煨莲先生传略》,《文献》1981年第4期。
[56][美]陈毓贤:《洪业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3页。
[57]参阅《周一良致王伊同信》,《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文中周一良提到在1980年前王伊同就出版了《洛阳伽蓝记》英文版的译本,并赠送给他,1981年5月28日信中提到王的译稿,由此,王伊同的译稿出版应该在1984年前。但一般仍认为是1984年出版,参阅大中华文库《洛阳伽蓝记》英译前言。
[58]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59]1968年他们将这三篇著作刊印成单行本,以《清朝的行政:三篇论文》为题出版(John King Fairbank Ssu-yu Teng.Ch'ing Administration:Three Studie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60]黄培、陶晋生编:《邓嗣禹先生学术论文选集》,台北:台湾食货出版社,1980年,第387~388页。
[61][美]陈毓贤:《洪业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9页。
[62]余英时:《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载《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第171页。
[63]李华川:《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64]实际上由于当时美国的政治和文化情景,不少中国学者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
[65]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杨联陞学术交往探要》,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66]哈佛燕京学社在1936年创建了《哈佛亚洲研究》,这份刊物成为美国中国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特别是在20世纪上半叶这份刊物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和研究型论文,因为篇幅原因,这里不做展开。
[67]吴原元:《华人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与贡献——以20世纪40年代赴美华人学者为例》,载朱政惠主编:《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第296~312页。
[68]“德国、瑞士等国牧师组成的国外布道差会,1884年成立于德国魏玛,故又名魏玛会。1898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德皇传谕在青岛给予基督教会和天主教会传教基地各一块,该会遂派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到青岛,企图建立教会,花之安翌年病亡后,又派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到青岛。该会以开办学校和医院为主,传教次之。1903年,在青岛开设礼贤书院,后建淑范女校、美懿书院、中德大学和华德医院。另在高密、济宁各设医院一处。1935年在青岛武定路建一小礼拜堂,每次聚会有二三十人。1941年青岛教会转由瑞士同善会代表黎义德负责,德国同善会代表苏保志分管礼贤中学,法国同善会代表安丽分管华德医院。该会1899年有传教士5名,传教点1处。1910年有传教士8名,学校5所,在校学生159名。1920年有传教士6名,学校3处,在校学生47名。”http://www.infobase.gov.cn/bin/mse.exe?K=a&A=79&rec=179&run=13.
[69]参阅余文堂:《普鲁士东亚的远征和〈中德天津条约〉的谈判与签订(1859—1862)》,载《中德早期关系史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7年。
[70]苏位智:《传教士·公正舆论·教案:由义和团时期的卫礼贤所想到的》,载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71]吴素乐(Ursula Ballin)著,任仲伟译:《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载[德]马汉茂、汉雅娜,张西平、李雪涛主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479~480页。
[72]《三字经》,载《远东》,1902年第2期,第169~175页。
[73]Kung-futse.Gespräche(Lun yü).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10).这一年他还写了《中国的学术和西方学术的区别》一文。(Wilhelm,Richard.Unterschied der westlichen und der chinesischen Wissenschaft.Bd.45 1910).
[74]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75]Ku,Hung-ming(Gu,Hongming).Chinas Verteidigung gegen europäische Ideen:Kritische Aufsätze.Hrsg.mit einem vorw.von Alfons Paquet;Übersetzung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11.Übersetzung von Ku,Hung-ming(Gu Hongming).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Shanghai:Shanghai Mercury,1909.(2nd ed.with letter from Chinese official to German pastor,and appendices.1912).
[76]Laotse,Tao te king:das Buch des Alten vom Sinn und Leben.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11.
[77]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78]Dschuang Dsi.Das wahre Buch vom südlichen Blütenland:Nan hua Dschen Ging.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12.
Wilhelm,Richard.De-Ying-Hua-Wen ke-xue Zidian=Deutsch-Englisch-Chinesisches Fachwörterbuch.Tsingtau:Deutsch-Chinesische Hochschule,1912.
[79]Chinesische Volksmärchen,Übersetzt und eingeleitet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14.
[80]Mong Dsi(Mong Ko)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14.
[81]Wilhelm,Richard.Licht aus Osten.In:Genius.Buch 1,1921.
[82]Chinesisch-Deutsche Jahres-und Tageszeiten:Lieder und Gesänge.Verdeutscht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22.
[83]Wilhelm,Richard,Chinesische Lebensweisheiten,Darmstadt:Otto Reichl,1922.
[84]在卫礼贤生前,荣格的学生Cary F.Baynes就把卫礼贤的这个译本译成英文,荣格写了前言,1951年在美国和英国正式出版,不久这个英文本就被译成荷兰语和意大利语,1956年被译成葡萄牙语,1968年又被译成法语,1969年被译成西班牙语。时至今日,《易经》的英语版已经出版了无数次,参阅吴素乐(Ursula Ballin)著,任仲伟译:《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载[德]马汉茂、汉雅娜,张西平、李雪涛主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477~478页。
[85]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页。Richard Wilhelm.I Ging,Buch der Wandlungen,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Jena 1924.后来在荣格的建议下,在拜恩斯(Cary F.Baynes)女士的努力下,卫礼贤的《易经》德文版被翻译成了英文版,195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分两卷出版,第二年在伦敦又出了英文版。后来在1967年出版第三版时将两卷本合为一卷本,卫礼贤的儿子卫德明增加了序言并加了书目索引。
[86]Wilhelm,Richard,Kung-Futse:Leben und Werk,Stuttgart:Frommann,1925.
[87]Wilhelm,Richard,Laotse und der Taoismus,Stuttgart:Frommann,1925.
[88]Wilhelm,Richard,Die Seele Chinas,Berlin:Reimar Hobbing,1926.
[89]Wilhelm,Richard,Die Chinesische Literatur,Wildpark-Postdam:Akademische Verlagsgesellschaft Athenaion,1926.
[90]杨武能:《卫礼贤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载张良春:《国外中国学研究》第一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第159页。
[91]陈铨:《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台北:学生书局,1971年,第13页。
[92]Chunqui-Frühling und Herbst des Lü Bu We.Aus dem Chinesischen übersetz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28.
[93]Wilhelm,Richard,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Kultur,München:F.Bruckmann,1928.Wilhelm,Richard,Kung-tse und der Konfuzianismus,Berlin:de Gruyter,1928.Wilhelm,Richard,Ostasien:Werden und Wandel des chinesischen Kulturkreises,Potsdam:Müller&Kiepenheuer,1928.
[94]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95]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üte:ein chinesisches Lebensbuch.Übersetz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mit einem europäischen Kommentar von C(arl)G(utav)Jung,München:Dornverlag,1929.
[96]参阅吴素乐(Ursula Ballin)著,任仲伟译:《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载[德]马汉茂、汉雅娜,张西平、李雪涛主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481页。布雷斯劳:《中国哲学》(附15幅临摹画和1幅插图),希尔特出版社,1929年,第128页。琼·约书亚译,莱昂内尔·翟尔斯作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英译本),伦敦:海洛普出版社,1929年,第284页。
[97]Li Gi,das Buch der Sitte des älteren und jüngeren Dai:Aufzeichnungen über Kultur und Religion des alten China.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30.(www.xing528.com)
[98]Richard,Wilhelm,Chinesische Wirtschaftspsychologie,Leipzig:Deutsche Wissenschaftliche Buchhandlung,1930.Richard,Wilhelm,Chinesisches:Gedichte hundert schöner Frauen,von Goethe übersetzt.In:Chinesisch-deutscher Almanach für das Jahr 1929/30.
[99]Hiau ging:das Buch der Ehrfurcht.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neu hrsg.von Helmut Wilhelm,Peking:Verlag der Pekinger Pappelinsel,1940.
[100]Richard,Wilhelm,Der geistige Mittler zwischen China und Europa.Hrsg.von Salome Wilhelm;mit einer Einleitung von Walter F.Otto,Düsseldorf:Diederichs,1956.Kungfutse Schulgespräche(Gia Yü)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aus dem Nachlass hrsg.von Hellmut Wilhelm,Düsseldorf:E.Diederichs,1961.
[101]Liä Dsi:das wahre Buch vom quellenden Urgrund:Tschung hü dschen ging:die Lehren der Philosophen Liä Yü Kou und Yang Dschu.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11.
Richard,Wilhelm,De-Ying-Hua-Wen Ke-xue Zidian=Deutsch-Englisch-Chinesisches Fachwörterbuch,Tsingtau:Deutsch-Chinesische Hochschule,1912.
Richard,Wilhelm,Der Lauschan.Nach chinesischen Quellen bearbeitet;mit einem Beitrag von H(ans)Wirtz,Tsingtau:(s.n.),1913.
Mong Dsi(Mong Ko),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Jena:Diederichs,1914.
Richard,Wilhelm,Aus Tsingtaus schweren Tagen im Weltkrieg,Berlin:Hutten-Verlag,1914.
Richard,Wilhelm,Tsingtau und unsere Zukunft in China,Görlitz:Hoffmann,1915.
Pekinger Abende:vertrauliche Mitteilungen.Von Richard Wilhelm.Bd.1-2.(Peking).
[102]参阅2002 Leutner,Mechthild,Kontroversen in der Sinologie:Richard Wilhelms kulturkritische und wissenschaftliche Positionen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In:Berliner China-Hefte,Nr.23。笔者1994年在德国做学术访问,为了查找当年卫礼贤带回德国的书籍,笔者专程到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访问了当时的汉学系主任——华裔学者张聪东教授,他告诉笔者二战时法兰克福被炸,中国研究所的书籍烟消云散。笔者当时非常惆怅。接着笔者又访问了当时的波鸿大学汉学系,汉学家马汉茂(Helmut Martin)接待了笔者,并详细给笔者介绍了他们的“卫礼贤翻译中心”的学术计划,马汉茂实际上是卫礼贤学术理想的继承者,他始终将翻译作为汉学研究的基本工作,他所翻译的李渔作品、毛泽东作品、邓小平作品、台湾文学等至今仍是德国汉学的重要学术遗产。笔者至今仍记得在他家中与他的太太廖天琪,他的同事傅熊(Bernhard Fuhre)、汉雅娜(Christiane Hammer)一起谈论卫礼贤的翻译的场景。如今,张聪东教授和马先生都已驾鹤西去,廖天琪已到美国生活,傅熊到英国SOAS工作,波鸿大学汉学系的“卫礼贤翻译中心”也不知是否存在,往事如烟。2010年笔者又到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访问,现今的汉学系主任是笔者的朋友阿梅龙,当谈起卫礼贤时,他告诉笔者,当年卫礼贤建立的“中国研究所”现在重新开始活动,由他在具体负责,并且已经将Sinica全部做成了电子版放在网上。看来德国汉学界并未忘记卫礼贤,他的事业在继续着。
[103]费丁豪(Helmolt Vottinghoff)著,韦凌译:《从德意志帝国到第三帝国之间的中国学》,载[德]马汉茂、汉雅娜,张西平、李雪涛主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104]参阅李雪涛:《汉学与国学之互动:论民国时期德国汉学界与中国学术界之互动》,载《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105]Khung-Fu-Dsü,Werke des chinsischen Weisen Khung-Fu-Dsü und seiner Schüler,Zum ersten Mal aus der Ursprache ins Deutsche übersetzt,und mit Anmerkungen von Wilhelm Schott,Halle:Renger;Berlin:C.H.Jones,1826—1832.Habil.Univ.Halle,1826.Erste Übersetzung des Lun yu ins Deutsche.在介绍中国典籍上他的另一个贡献就是为克拉普洛特(Heinrich Julius Klaproth,1783—1835)的《汉-满手稿目录》做了续编,《书房满汉书光录》(Schott,Wilhelm,Verzeichniss der chinesischen und mandschu-tungusischen Bücher und Handschriften oder Königlichen Bibliothek zu Berlin:eine Fortsetzung des im Jahre 1822 erschienenen Klaproth'schen Verzeichnisses,Berlin:Druckerei der Königl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840)。
[106]Kuhn,Franz,Chinesische Staatsweisheit,Darmstadt:Otto Reichel,1923.Übersetzung von Teilen aus Gu jin tu shu ji cheng,Jun dao zhi dao und Tong jian gang mu.Chinesische Meisternovellen.Aus dem chinesischen Urtext übertragen von Franz Kuhn,Leipzig:Insel-Verlag,1926,Übersetzungen aus Dong Zhou lie guo zhi,Jin gu qi guan.
[107]雷丹(Christina Nedel)著,李双志译:《对异者的接受还是对自我的关照?——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德语翻译的历史性量化分析》,载[德]马汉茂、汉雅娜,张西平、李雪涛主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593页。孔氏的代表性译著如下:
1927 Die Rache des jungen Meh oder das Wunder der zweiten Pflaumenblüte(Örl tu meh).Aus dem Chinesischen übertragen von Franz Kuhn.Leipzig:Insel-Verlag,1927,Übersetzung von Er du mei.(Kuh)
1928 Das Perlenhemd :eine chinesische Liebesgeschichte.Aus dem Urtext übertragen von Franz Kuhn.Leipzig:Insel-Verlag,1928,Übersetzung einer Novelle aus dem Jin gu qi guan.(Kuh)
1930 Kin ping meh:oder,Die abenteuerliche Geschichte von Hsi Men und seinen sechs Frauen.Aus dem Chinesischen übertragen von Franz Kuhn.Leipzig:Insel-Verlag,1930.Teilübersetzung von Jin ping mei.(Kuh)
1932(Cao,Xueqin).Der Traum der roten Kammer.Aus dem Chinesischen übertragen von Franz Kuhn.Leipzig:Insel-Verlag,1932.(Jin ping mei).(Eur)
1939 Chin p'ing mei:theadventurous history of Hsi Men and his six wives.With an introd.by Arthur Waley;transl.by Bernard Miall and Franz Kuhn,London:J.Lane,1939.(Jin ping mei).(Eur)
1939 Die dreistöckige Pagode:altchinesische Liebesgeschichten.Deutsch von Franz Kuhn.Berlin:Dom-Verlag,1939.Übersetzungen aus Luo,Guanzhong.San guo zhi yan yi,Li,Yu(1).Shi er lou,Jin gu qi guan und Xie di zi.(Kuh)
关于孔氏作品的详细介绍参阅:Dr.Franz Kuhn(1884—1961):Lebensbeschreibung und Bibliographie seiner Werke.Bearb.von Hatto Kuhn;unter Mitarb.von Martin Gimm;Geleitwort von Herbert Franke;mit einem Anhang unveröfentlichter Schriften,Wiesbaden:F.Steiner,1980.
[108]参阅李雪涛:《〈易经〉德译过程与佛典汉译的译场制度》,《读书》2010年12月。
[109]参阅王金波:《弗朗茨·库恩及其〈红楼梦〉德文译本:文学文本编译的个案研究》,博士论文抽样本。
[110]顾彬著,曹卫东编译:《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0~51页。
[111]转引自范劲:《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界文化符码的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6页。
[112]同上,第243页。
[113]参阅《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载《德国汉学:历史、发展、视角与人物》,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114]参阅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159页。
[115]转引自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116]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117]参阅张西平:《对所谓“汉学主义”的思考》,载朱政惠主编:《北美中国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第454页。同时那种将萨义德的理论照搬到西方汉学研究上的看法也是偏颇的,那种提出国内从事汉学研究,介绍西方汉学的学术工作是“汉学主义”,是自我殖民化的认识,更是缺乏对西方汉学历史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近代学术史的了解。学术界一些人跟着西方跑,拿来别人的主义和理论来套中国的现实,是缺乏独立的思考与分析的表现。
[118]罗斯维他·莱因波特(Roswitha Reinbothe):《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开端与德国汉学家的作用》,[德]马汉茂、汉雅娜、张西平、李雪涛主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64~175页。
[119]萨义德:《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59页。
[120]转引自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121]卫礼贤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前言,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1页。
[122]卫礼贤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10~11页。
[123]参阅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124]卫礼贤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131页。
[125]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126][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32页。
[127]费乐仁:《理雅各〈中国经典〉第一卷引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参阅The Chinese Classics,vol.1,Prolegomena。
[128]参阅理雅各:《中国经典》第一卷绪论,1893年,第11、87页;参阅费乐仁:《理雅各〈中国经典〉》第一卷引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9]卫礼贤:《孔子在人类代表人物中的地位》,载蒋锐编译,孙立新译校:《东方之光:卫礼贤论中国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30页。
[130]参阅李雪涛:《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载《现代哲学》2008年第6期。
[131]张君劢:《卫礼贤——世界公民》,载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132]卫礼贤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176页。
[133]卫礼贤著,蒋锐译,孙立新校:《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1页。
[134]卫礼贤著,蒋锐译,孙立新校:《东方之光:卫礼贤论中国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135]范劲:《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136]参阅范劲:《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5页。
[137]参阅范劲:《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5~165页。
[138]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58年,第3~4页。
[139]卫礼贤:《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0页。
[140]“这样的一种‘世纪末’心理导致了世界大战,连西方人自己也承认,‘西洋文明已经破产了’。”梁启超归国后在中国公学演说道,“此次游欧,为时短而历地多,故观察亦不甚清切。所带来之土产,因不甚多,惟有一件可使精神受大影响者,即将悲观之观念完全扫清是已。因此精神得以振作,换言之,即将暮气一扫而空。”——《欧游心影录》
[141]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29页。
[142]参阅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24年;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
[143]罗梅君:《汉学界的论争:魏玛共和国时期卫礼贤的文化批评立场和学术地位》,载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1页。
[144]参阅张君劢:《卫礼贤——世界公民》,载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范劲:《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第四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科玄论战的问题至今仍有极大的思想史意义,参阅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145]卫礼贤:《东方思想对西方复兴的意义》,载蒋锐编译,孙立新译校:《东方之光:卫礼贤论中国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218页。
[146]卫礼贤:《东方思想对西方复兴的意义》,载蒋锐编译,孙立新译校:《东方之光:卫礼贤论中国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
[147]卫礼贤:《东方思想对西方复兴的意义》,载蒋锐编译,孙立新译校:《东方之光:卫礼贤论中国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222页。
[148]参阅范劲:《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第四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49]转引自孙凤城编选:《二十世纪德语作家散文精华》,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年,第53页。
[150]李世隆等译:《荒原狼》,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第56页。
[151]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38页,
[152][德]卫礼贤、[瑞士]荣格著,邓小松译:《金花的秘密》,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第88~89页。
[153]参阅范劲:《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67~371页。
[154][德]卫礼贤、[瑞士]荣格著,邓小松译:《金花的秘密》,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第97页。
[155][德]卫礼贤、[瑞士]荣格著,邓小松译:《金花的秘密》,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第87~88页。
[156]陈季同从1884年发表第一篇西文著作到1904年最后一部著作出版,先后在国外出版了8部著作,将中国的戏剧、小说翻译成法文出版。参阅李华川:《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7]辜鸿铭1898年在上海出版了他的第一个儒家典籍英译本《论语》(The Discourses of Confucius:A new Special Translation,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1906年推出了他的《中庸》(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译本,以后还内部刊印了他的《大学》(Higher Education)译本。
[158]梁宗岱在《欧洲》杂志上发表了他翻译的王维的诗,并在1930年翻译出版了《陶潜诗选》;陈仲年翻译出版了《中国诗文选》;陈宝吉翻译了《西厢记》;朱家健1900年出版了法文版的《中国戏剧》。
[159]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页。参阅[美]史黛西·比勒著,张艳译:《中国留美学生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刘晓琴:《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0]吴宓:《吴宓日记》第3册(1927年6月14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355页。
[161]邓其峰:《国父思想之实践与阐扬者——孙哲生先生》(下),载《政治评论》第31卷第10期,第312~313页。
[162]吴经熊著,周伟驰译,雷立柏校:《超越东西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29页。
[163]孙科:《前言》,《天下》1935年创刊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164]《编者按》,《天下》1935年创刊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0~11页。
[165]刘晓琴:《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
[166]严慧:《超越与建构:〈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1935—1941)》博士论文抽样本,第29页。
[167]严慧:《超越与建构:〈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1935—1941)》博士论文抽样本,第15页。
[168]《天下》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对现代小说、戏剧的介绍也颇有成就,参阅T'ien Hsia Monthly,Vol.Ⅰ.No.3;Vol.Ⅱ.No.1;Vol.Ⅱ.No.2,No.3,No.4等一系列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介绍。
[169]吴经熊:《唐诗四季》,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页。
[170]这点有误,马可·波罗当时没有提到中国,书中讲的是契丹,将《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契丹”确定为是中国则是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所完成的。
[171]全增嘏:Editorial Commentary,T'ien Hisa Monthly.Vol.Ⅹ.No.Ⅰ,January 1940,p.5.
[172]吴经熊:Lao tzǔ's the tao and its virtue,T'ien Hisa Monthly,Vol.Ⅸ.No.4-5,November-December 1939.
[173]廖文魁:Five Vermin:A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Politics.T'ien Hisa Monthly,Vol.Ⅹ.No.2,February,1940。廖文魁(1905—1952)于1931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回国后在中央政治学校、金陵大学等处任职。他著有《韩非子全书:中国政治学经典》(The Complete Works of Han Fei Tzu:a classic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Translated from Chinese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伦敦:亚瑟·普罗赛因(Arthur Probsthain),普罗赛因东方文学丛书25~26第一卷(310页),1937、1939、1954年;第二卷(338页),1959、1960年。
[174]参阅陈旦:《〈列子杨朱篇〉伪书新证》,《国学丛刊》第二卷第一期,1924年。
[175]参阅沈复:《浮生六记》,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68页。
[176]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自序》,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177]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9页。
[178]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自序》,北京: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9]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91页。
[180]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自序》,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181]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自序》,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182]郑逸梅:《〈浮生六记〉佚稿之谜》,见《文苑花絮》,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12月,第91页。
[183]吴经熊:“Some Random Notes on The SHI CHING,”T'ien Hisa Monthly,Vol.Ⅱ.No.1,January 1936,p.9.
[184]吴经熊:“Some Random Notes on The SHI CHING,”T'ien Hisa Monthly,Vol.Ⅱ.No.1,January 1936,p.10.
[185]吴经熊:“Some Random Notes on The SHI CHING,”T'ien Hisa Monthly,Vol.Ⅱ.No.1,January 1936,p.10.
[186]严慧:《超越与建构:〈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1935—1941)》,第79页。
[187]《天下》1939年3月号,第18卷,第272页。
[188]一般将西方汉学家分为专业汉学家和传教士汉学家,这是从信仰上来讲的,从身份上来分也可以分为“专业汉学家”“外交官汉学家”和福开森这样的“中国通汉学家”。这类汉学家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当过外交官,但并不是终身,作为传教士但只是一个时段,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在中国长期生活,熟悉中国的方方面面,也有较为严肃的著作。他们和一般的中国通的不同在于,这批人并不仅仅是混迹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或从政或从商或从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热爱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专深的研究。
[189]参阅福开森著,张郁乎译:《中国艺术讲演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福开森、容庚编:《历代著录画目正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罗覃、苗巍:《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济南:山东画报社,2015年。
[190][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191]季羡林先生曾对福克斯有过评价,他说:“他(福克斯)的研究范围非常广。他的取材都是有原始性的。在许多方面他都能开一条新路。他的每篇文章都几乎能把握住一个新的问题。他所提出的问题有很多都是前人没有注意到的。关于明清两朝的地图他写过几篇很精辟的文章。他又精通满文,写过几篇讨论满洲语文的论文。对于尼布楚条约他也有过独到的研究。慧超旅行中亚印度的记述,他加了注释译成德文。他几年前出版的康熙时代天主教士的地图也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季羡林文集》第六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4~25页。
[192]奥登(Dauril Alden)著,顾为民译:《博克塞:澳门与耶稣会士》,载[美]鄢华阳等著,顾为民译:《中国天主教历史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6页。
[193]C.R.Boxer,Jan Compagnie in Japan,1660-1817(1936);Fidalgos in the Far East,1550-1770;Fact and Fancy in the History of Macao(1948);The Christian Century in Japan(1951);Salvador de Sá and the Struggle for Brazil and Angola,1602-1686(1952);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1953);The Dutch in Brazil(1957);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1959);The Tragic History of the Sea(1959);The Golden Age of Brazil,1695-1750(1962);The Dutch Seaborne Empire(1965);The Portuguese Seaborne Empire(1969).
[194]目前中国国内对文化走出去的一些基本理解需要反思。例如,中国典籍的翻译一哄而上,这些著作只是在国内买卖,在国外几乎完全没有市场。因为,不少人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文化典籍的基本翻译是要依靠汉学家来完成的,我们可以做一些,但只是辅助性的。尽管我们也有林语堂这样的天才,但毕竟是少数,如果认为依靠五十年来我们外语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外语队伍就可以完成这件事,就太乐观了。
[195]关于笔者对国内一些学者借用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对域外汉学的想象性的批评。
[196]作品的连续翻译发表、统计是不按照作品数量统计的,而是按照《天下》每期实际发表的翻译文章来统计。
[197]阿克顿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例如:Aquarium,London:Duckworth,1923;An Indian Ass,London:Duckworth,1925;Five Saints and an Appendix,London:Holden,1927;Cornelian,London:The Westminster Press,1928;Humdrum,London:The Westminster Press,1928;The Last of the Medici,Florence:G.Orioli,1930;The Last Medici,London:Faber&Faner,1932;Modern Chinese Poetry(with Ch'en Shih-Hsiang),London:Duckworth,1936;Famous Chinese Plays(with L.C.Arlington),Peiping:Henri Vetch,1937;Glue and Lacquer:Four Cautionary Tales(with Lee Yi-Hsieh),London:The Golden Cockerel Press,1941;Peonies and Ponies,London:Chatto&Windus,1941.
[198]叶秋原1922年时从杭州宗文中学毕业,其间与施蛰存、戴望舒等人有交往,并共同组织成立“兰社”。后赴美国留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初回国后,在申报馆工作,并为《前锋周报》起草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1936年他在《震旦人与周口店文化》一书中曾提出将Sinanthropus pekinensis(即《北京人》)的中文名改为《震旦人》。此名称提出后曾在一定范围内被采用,然终未通行。后经吴经熊介绍进入《天下》编辑部。1948年3月2日逝世,年仅40岁。
[199]T'ien Hisa Monthly,Vol Ⅸ,No.1,August,1939.
[200]同上。
[201]耿纪永《远游的寒山:英译第一首寒山诗》中说:“亨利·哈特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加州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然后赴中国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一篇英译中国诗集的序言里,哈特明确表示了他对中国诗的热爱和高度评价。他称中国为Mother China,认为中国比西方更文明,西方文化从中国受益良多,他说中国诗‘是用最柔软的笔写在最薄的纸上的,但是作为汉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的记录,这些诗篇却比雕刻在石头或青铜碑上更永垂不朽。’”见《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2期。
[202]《天下》第6卷第1期,1938年1月,第92~95页。
[203]刘元成、张家政根据英译本翻译,孙立新根据德文原著校译。感谢孙立新先生同意将译文收入本书。
[204]由于其怪异,我在这里谨提一下Rev.Canon Mc Clatchie在其1876年出版的著作《儒家易经或“变化的经典作品”翻译——附注释及附录》所做的荒诞不经且完全外行的尝试,即把“比较神话学”的主要理论运用于对《易经》的解说。
[205]从这里讨论的情况来看,《易经》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部词典,这一点已无须进一步说明了。
[206]《论语》,Ⅸ,16。
[207]参阅梁启超1923年7月15日和22日在中国杂志《努力周报》(The Endeavor)上发表的值得注意的详细论述,还可参阅B.辛德勒(B.Schindler)在《泰东夏德纪念专号》(Hirth Anniversary Volume von Asia Major)上发表的《中国终极存在概念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nceptions of Supreme Beings)。
[208]即《彖传》。——本版译者注。
[209]参阅胡适在他的《中国逻辑方法的发展》(上海,1922年)一书中所做的极其重要的论述,也参阅他在他的哲学史著作第一卷中所做的更为详细的阐释。
[210]这一点特别涉及坎卦,因为坎的形状跟水字的篆字字形很相似。
[211]指清代。——本版译者注。
[212]《天下》所翻译的中国古代诗歌篇名转引自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博士论文抽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