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附录1:马礼逊《大学》翻译

附录1:马礼逊《大学》翻译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包含了“三个内容”:一种良好德行的清晰说明、让人弃旧图新及如何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的清晰说明。以上是第一部分和对“弘扬道德的清晰说明”部分的解释。

附录1:马礼逊《大学》翻译

马礼逊在谈到儒家著作时说:“‘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为孔夫子的思想,但不是他自己写的,是由他的门徒保留和记录下来。有的‘四书’版本没有注,供儿童记忆。有的版本则带有解释文字,这些由朱子所注。这也是用来逐字记忆的。第三种版本是前两个版本的结合,在同一页上,一段话叫合讲(Ho-kiang)‘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是对话体的教育。第四种版本是汇参(Hoeitsan),其中包含各家之言。”

他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将《大学》翻译成了英文。

《大学》(Ta-hio)包含了“三个内容”:一种良好德行的清晰说明、让人弃旧图新及如何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的清晰说明。

首先,确定你的目标,之后下定决心,一旦下定决心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锲而不舍,深思熟虑,最后必将达成所愿。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能知晓事物的本末始终,便接近理性。因此,希望普天之下共浴美德的国君,必须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必须要先修养自己的德行;要想修养自己的德行,必须要先调整自己的内心;要想调整自己的内心,必须先净化自己的意念;要想净化自己的意念,必须要先完善自己的知识:知识的储备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先存在的,而后被认识;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之后,意念才能够纯净;意念纯净之后,内心才能端正;内心端正之后,才能修养德行;德行修养之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庭管理好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之后,天下才能安静与幸福。上至天子(皇帝)下至百姓——所有的人都一样要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道德修养。

如果这一基础混乱了,却期待最终有好的结果,是没有道理的。有时候,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重视,我们没有这样的信条。右边的这一部分经文(中国书籍的“右边部分”即为前一部分)为孔夫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而流传下来。[378]

曾子对其理解和阐述有十章,由曾子的学生所记录。过去的旧本残破错乱。现已由程子(Ching-tsi)修订,经由认真考证后,另外整理好次序如下:

《康浩》(Kang-kao)篇(《书经》的一篇)说:“文王(Wen-wang)能弘扬美德。”《太甲》篇(《书经》的一篇)说:“美德乃上天的恩赐。”《帝典》篇(《书经》的一篇)说:“能弘扬美德。”这些都知晓崇高的德行。

以上是第一部分和对“弘扬道德的清晰说明”部分的解释。

汤王的浴盆上刻有:“若你能每天更新自己,那么就应该天天如此。”《康浩》篇说:“使民众自新。”《诗经》说:“虽然周朝是个古老的国家,但是文王仍坚持更新它。”所以,有德行的人处处全力做到最好。以上是第二章和解释,“让民众更新”。

《诗经》上说:“皇家都城周围千里之内,是人们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黄雀的叫声,回绕在山谷之中。”子(孔夫子)曰:“连鸟类都知道自己的栖所,难道人还不如鸟类吗?”《诗经》上说:“谦恭的文王,行事光明而恭敬!”国君的至善为仁慈;臣子的至善为恭敬;子女的至善为尽孝;父亲的至善为慈爱;社会成员的至善为诚信;——这些高尚的品质文王都具备。《诗经》上说:“看那边淇(Ki)水的河岸,青翠的树木如此美丽而葱郁!”博学的卫国君王卫武公(Wu-kung),像切削、雕琢象牙一般;像雕刻、打磨宝石一般!——那么庄重严肃、如此坚忍不拔、多么令人敬佩的博学君王啊!——始终不能叫人遗忘。他追求真理如同工人雕琢象牙一般,他修养自身的德行如同打磨宝石一般。他庄严的外表值得尊崇;他坚定的行为(决定)正义和体统——这样一位博学的君王;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敬爱他的子民永远不会忘怀他高尚的德行和无限的仁慈!”《诗经》说:“看那前代的文王和武王,不能让人遗忘;品行高尚的人延效了他们的智慧和仁慈,以他们为榜样奠定了家庭的基石。”当下人们的安逸生活便都是他们的功劳,都归功于他们;耕作的丰收也归功于他们。因此后代永远不会遗忘他们。”上述为“传”文第三章,解释“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孔夫)子曰[379]:“听诉讼审理案子,我和其他人一样;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做到不让诉讼再次发生。我不允许任何无理取闹、强词夺理的人得逞。以此让人们心生畏服。这是知识的基础、这是知识的根本、这是知识的顶点。[380]上述为“传”文第五章,解释“追求知识以探究事物原理”,现已遗失。我(朱夫子)在闲暇之余采用程子(Ching-tsi)观点为其做补充。“追求知识以探究事物原理”意为——欲使我的知识完备,就必须通过穷究事物的原理。因为人的心并非是无知的;天下万物并非是没有(相互区别)原理的。只是因为我们认识的原理未能穷尽,所以知识才不完备。因此,《大学》有必要从教育学者着手,让他们接触天下万物(以获得知识),通过已有的知识,可以更深入地穷尽万物的原理,达到认识的顶点。直到经过长期努力,事物变得日益准确并被透彻理解,万事万物无论外在表象还是内在属性、不管多么精微或庞大都无不认识到。那么,人心将会受到启迪。这便是穷尽万物原理、达到知识的顶点所隐含的意义。(www.xing528.com)

所谓“调整意念”在于不欺瞒自己;在于憎恨邪恶,因为它们让人厌恶;在于喜爱美好的事物,因为它们能使人愉悦。这便是自得其乐。因此,君子独处时须勤勉有加。人闲居独处之时,做尽种种不善之事;坏事做尽、做到极致。他看到君子时,力图遮掩自己,或掩饰他邪恶的行径,并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姿态。当人们看到他(这般)就好像他们能看透他的心。这样有什么益处呢?(他意图就是欺骗?)这就是所谓的“外在的表现即为内在的真实”。因此,君子独处时须勤勉有加。曾子说过:“被十目注视、被十指所指,不可怕吗?”就像财富能装点舒适宅第一般,美德能修养我们的品性。当心胸宽广之时,人们体貌安详;所以,君子必须完善自己的意念。上述为“传”文第六章,解释“调整意念”。

所谓修养品性必须先端正心思。如果心因愤慨而焦躁,就无法端正;如果心因恐惧分神,就无法端正;如果心被爱的力量所控制,就无法端正;如果心被悲伤所压抑,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不在焉,你可能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上述为“传”文第七章,解释“端正心思和修养德行”。

所谓要想管理好家族,必须要先修养自己的德行。人们(尚未修养)偏爱自己亲近之人、经常厌恶自己所看轻之事或人、偏向自己崇敬的人、偏袒自己喜好的人、偏向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此,喜欢某些人又了解他们的缺点;厌恶某些人又了解他们的优点;这种人在普天之下是少见的。因此有一句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农夫都不知道自己麦穗不饱满。”一个没有修养好品性、不能管理好家族的人就是这样。上述为“传”文第八章,解释“修养德行和管理家族”。

所谓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族。不能管教好一个家族的人,却能管教好一个国家的人——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事!因此,君子不出家门,就能得到治理国家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道适用效忠君王的原则;对兄长的敬爱之道是服侍上级的原则;对孩子的关爱之道是对待百姓的原则。《康浩》篇说:“就像母亲保护和抚养婴孩一般(君王应该保护培养百姓)。当婴孩天真地渴望什么的时候,尽管他的母亲可能不会尽合他的意愿,但也不至于相去甚远。一个母亲并不是先学会养育孩子再出嫁的。”当每个家族都修养德行,这个国家的德行便会提高;当每个家族都谦和有礼,这个国家便也会谦和有礼;当每个人都贪婪堕落,整个国家便会陷于混乱状态。这是第一个(政治)问题变动。这就是(谚语)所说的:“一句话败坏一件事。”一个人可以安定一个国家。尧和舜用仁爱统治国家,百姓就跟着效仿;桀和纣用暴戾统治国家,百姓也跟随效仿。那些命令百姓仁爱自己却不愿仁爱的君王,百姓不会顺从听命的。因此,君王必须自己修德,然后再去要求别人修德。必须自己拒绝腐化,然后才能禁止别人如此。自己做出不良行径,却能要求别人行善事——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因此,能治理好国家的原则隐含在管理家族原则之中。《诗经》上说:“桃树多么让人赏心悦目啊;它的枝叶多么繁茂!新娘嫁到丈夫家,进入这个井然有序的家庭。”要先能把家管理得井然有序,然后才有能力指导和治理好国人。《诗经》上说:“让兄长和弟弟都能满意。”(这样)然后才能管教好国人。《诗经》上说:“君王的言行没有差错,为天下四方的表率。”履行作为父亲、儿子、兄长和弟弟的职责,百姓才能效法他。这就是说,治理国家的道理蕴含(等同于)管理家族的道理。上述为“传”文第九章,解释“齐家和治国”。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这个国家。居上位者赞扬德高望重的老人,整个国家将会有孝道;居上位者尊重长者,百姓将会尊敬自己的兄长;赞扬对孤儿的慈悲和怜悯之心,百姓将不会造反。国君便可以以己推人。也就是你讨厌你上面的人的所为,就不要强加于你下面的人:也就是你讨厌你下面人的所为,就不要同样去对待你上面的人;也就是你讨厌你前面人的所为,就不要同样去对待你后面的人;也就是你讨厌你后面人的所为,就不要同样去对待你前面的人;也就是你讨厌你右边人的所为,就不要转嫁给你左边的人;也就是你讨厌你左边人的所为,就不要转嫁给你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谓的“絜矩之道”。《诗经》上说:“国君能做百姓的父母是多么让人欢欣雀跃啊。”爱百姓之所爱,恨百姓之所恨——这就是所谓的百姓之父母。《诗经》上说:“看那巍峨的南山啊,岩石堆聚高大,极其危险。因此具有威胁性、眉头紧皱、有地位的殷(Yin)王,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是不可有任何疏忽大意的。如果他违背百姓合理的意愿,帝国灭亡将会不可避免。《诗经》上说:“殷朝在灭亡之前,有伟大的美德;能够达到上天(most high)的要求。我们从他们的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例如,殷朝狡猾的继承人就失去了皇位),天命(great decree)并不是那么容易守住的。”这就是说,得民心者得到国家,失民心者失去国家。因此,一个国君首先要注重修养德行。如果他有了德行,便有了百姓;如果他有了百姓,便有了领土;如果他有了领土,便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可以用来满足供给。德行是首位的,财富是末位的。当把首要的置于外而把末位的置于内,百姓便会萌生不和,你就是在教他们反抗。因此,当你聚敛财富的同时,你也失散了民心;相反,你散财于民的同时,你在汇聚民心。如果你的言语有悖于理性,那么你得到的回应也将是有悖于理性的。如果用不公正的手段获取了财富,那么财富也将会被别人用不公正的手段夺走。《康浩》篇说:“天命(appointment of heaven)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德行便会得到它,反之则会失去它。”《楚书》(The book Tsie)上说:“楚国并不视任何财富珍贵,只有美德最珍贵。”晋文公(Tsin-wen-kun)的舅舅(Fan)说:“那些流亡国外的人没有什么价值,宗亲之间的爱才是有价值的。”

《秦誓》(Tsin-shi)上说:“如果有一位大臣忠贞不二,似乎没有其他的资质(这包括所有资质),但他心胸宽广就像能容纳所有的东西。当别人拥有能力,他像自己有这种能力一样高兴。当别人德艺双馨,他能心悦诚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赞扬,而是真正地器重他。(这样的人)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后代和我的百姓。因此将会大有裨益。如果,别人有能力,他就嫉妒而厌恶;如果别人德才兼备,却被他压制而拒之门外,这样的人是不可容忍的。这样的人是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后代和百姓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难道不是很危险吗?”只有有德行之人才会远离这样的坏人,并把他们驱赶到四夷之地,不让他们留在国中。这表明了有德之人有理由爱人或厌恶人。发现贤才而不提拔,提拔他却不重用;发现奸人却不排斥他,排斥他却不把他驱赶远远的;这都是过错。爱民之所恨、恨民之所爱,是有悖于人的本性的。上天的惩罚必将落到这样的人头上。

君主有自己坚定的原则,忠诚信义,便会长久;骄傲便会灭亡。生产财富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让生产的人多一些;让消费的人少一些。让人们奋发向上;在不合适的季节不让他们劳作。勤俭节约,你的财富便会充足。好人会用财富提升人格,坏人则会不惜以人身为代价聚敛财富。从来未有国君喜爱仁德、百姓不爱尽职尽责的贤臣的。从来未有喜爱尽职尽责而做事半途而废的。从来未有国库亏空的情况。孟子(Mung-hien-tsi)说:“养了一匹马和一个马车的人就不应该再养鸡和猪。同理,夏天里保存冰的人就不应该再养牛和羊。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君,就不应该再有一个贪婪的大臣。如果他有一个贪婪的大臣,他可能还有一个盗贼。这意思是,一个国家不该以财富,而应当以正义为巨大的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们都一心想着财富,他们必将招致小人,认奸为贤,并委任他们治理国家。但天灾人祸必将一齐降临;到那时候,即便他们有贤臣,却也不可能挽救了。反之,一个国家不应该寻求财富上的繁荣而应该寻求正义上的昌盛。上述为“传”文第十章,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上述的十章“传”文:前四章从整体上娓娓道来,后六章进行详尽的陈述。第五章解释了仁慈的必要条件。第六部分指出什么是根本。初学之人应该刻苦勤奋。阅读之人应该仔细地学习,不能因为它接近(容易),便轻视它。

在译文中,马礼逊初步介绍了《大学》的基本内容,也做了自己的分析。在儒学西传史上,这篇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马礼逊入华前英国也翻译了由法国耶稣会士所翻译的“四书”,但大都是从法文转译而来,马礼逊的这篇《大学》译文是英语世界中第一次从中文原文将《大学》翻译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