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钙 (Ca)
(1)生理功能 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之一,约占人体重的1.5%~2%,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剩余的约1%以游离或结合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这部分钙统称为混溶钙池,并与骨骼钙保持动态平衡。
钙以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的形式构成骨骼和牙齿,它是血液凝结、心脏和肌肉的收缩与弛缓、神经兴奋与传递、细胞膜通透性的维持、多种酶的激活及体内酸碱平衡等不可缺少的物质。
钙缺乏症是较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人体长期缺钙就会导致骨骼、牙齿发育不良,血凝不正常,甲状腺机能减退。儿童缺钙会出现佝偻病,易患龋齿;成年人膳食缺钙时,骨骼逐渐脱钙,可发生骨质软化,随年龄增加而钙质丢失现象逐渐严重;老年人及绝经后期妇女缺钙较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2)钙的吸收 食物中的钙总是以钙盐形式存在。人体对钙的吸收很不完全,影响钙吸收的因素有粮食中的植酸、蔬菜中的草酸等,它们都会和钙在肠道中形成不溶性钙盐,从而降低钙的吸收。膳食纤维过多、磷酸盐过多、脂肪过多或脂肪消化不良时,也会影响钙的吸收。维生素D的缺乏是造成儿童佝偻病的主要原因。钙的吸收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我国人民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钙的吸收率约为20%~30%。
促进钙吸收的因素主要是维生素D,维生素C,乳糖,氨基酸中的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等,酸性环境能促进钙的溶解和吸收。膳食中的钙磷比是否合适、人体的生理状况也与钙的吸收有关。
(3)摄入量与膳食来源 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我国居民每日膳食中钙的适宜摄入量(AI)成年人为800mg,11~14岁的青少年为1200mg,14~18岁、50岁以上成人为1000mg,孕妇和乳母为1000mg。建议我国儿童以上人群钙的UL值为2g/d。
营养调查表明,我国居民每日钙的实际摄入量仅为推荐摄入量的50%左右。增加膳食中钙的摄入量和对特定人群的适当补钙,是不容忽视的营养问题。
乳和乳制品中钙含量和吸收率均高,是人体的理想钙源。虾皮、鱼、海带含钙量较多,豆制品、芝麻酱也是钙的良好来源,绿叶蔬菜如油菜、芹菜叶、雪里蕻含钙量也较多。
2.磷 (P)
(1)生理功能 磷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约占人体总质量的1%,大约有80%~85%的磷与钙一起构成骨骼和牙齿,是机体细胞中核酸、蛋白质、磷脂的组成成分,是组成辅酶的成分;磷参与糖类和脂肪的吸收与代谢,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储存能量,ATP参与了生命化学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反应,许多生命现象都有赖于蛋白质磷酰化机制;磷酸盐缓冲系统可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2)摄入量与膳食来源 磷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很少有人缺磷。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我国居民每日膳食中磷的参考摄入量AI值:7~11岁儿童470mg,成人为720mg,7岁以下儿童为100~470mg。儿童和成人的UL值为3500mg。食物中含磷较高的有瘦肉、蛋、鱼、动物肝脏,海带、芝麻酱、花生、坚果中的磷含量也较高。
3.钠 (Na)
(1)生理功能 构成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细胞外液容量,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钠与ATP的生成和利用、肌肉运动、心血管功能、能量代谢都有关系;此外,糖代谢、氧的利用也需有钠的参与。
(2)吸收和代谢 钠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吸收率极高,几乎全部被吸收。消化道吸收的钠包括食物的钠和消化道分泌液中的钠。在空肠,钠的吸收主要是与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相偶联进行的被动性过程;而在回肠则大部分是主动性吸收。(www.xing528.com)
钠还从汗液中排出。汗液中平均含钠盐(NaCl)2.5g/L左右,最大含盐浓度可达3.7g/L。在热环境下由于大量出汗可丢失大量钠盐,如在中等强度劳动4h即可丢失钠盐7~12g。
(3)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食物中钠的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即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钠和在加工、制备食物过程中或餐桌上随意加入的盐。我国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实际要超过12g。由于钠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建议食盐摄入量以不超过6g为宜。钠的PI值为成年人2000mg,50~65岁为1900mg。
4.钾(K)
(1)生理功能 参与细胞新陈代谢和酶促反应。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跨膜电位,保持细胞应激功能。钾对水和体液平衡起调节作用,当体内需要保钠和水时,肾小管就排出K+换回Na+。钾与钠相对抗,适当比例的钠与钾摄入量可减轻因高钠摄入产生的不良影响。钾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钾能对抗食盐引起的高血压,对轻症高血压及有高血压因素的某些正常血压者有降压作用。钾还具有使胰岛素释放的作用。
(2)钾的吸收和代谢 钾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和回肠。在正常情况下,80%~90%摄入的钾由肾脏排出,10%~20%由粪便排出。皮肤通常排钾甚少,汗液含钾仅约5.6mmol/L,但在热环境中从事体力活动,大量出汗时,汗钾排出量可占钾摄入量的50%左右。此外,在钾摄入极少甚至不进食钾时,肾仍排出一定量的钾。
(3)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我国居民一般可从膳食摄入钾40~95mmol/d(1560~3705mg/d)。根据人体钾平衡研究结果,在轻体力活动、出汗甚少的情况下,40mmol/d的钾(KCl 3g)足以维持生理需要;但在热环境下从事中度体力活动时,则需60mmol/d(KCl 4.5g)才能维持钾平衡,而供给量以80mmol/d(KCl 6g)为宜,若膳食中钾摄入量偏低,可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以防缺钾。《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建议钾的PI值为3600mg/d。
大部分食物都含有钾,但蔬菜和水果是钾最好的来源。每100g谷类中含钾100~200mg、豆类中600~800mg、蔬菜和水果中200~500mg、肉类中含量约为150~300mg、鱼类中200~300mg。每100g食物中含量高于800mg以上的食物有紫菜、黄豆、冬菇、小豆等。
5.镁(Mg)
(1)生理功能 镁作为多种酶的激活剂,参与300余种酶促反应,维护骨骼生长。镁是骨细胞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元素,镁可影响骨钙溶出;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镁离子在肠道中吸收缓慢,促使水分滞留,具有导泻作用。低浓度镁可减少肠壁张力和蠕动,有解痉作用,并有对抗毒扁豆碱的作用。血浆镁的变化直接影响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分泌。当镁水平极端低下时,可使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经补充镁后即可恢复。
(2)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的镁在整个肠道均可被吸收,但主要是在空肠末端与回肠部位吸收,吸收率一般约为30%;可通过被动扩散和耗能的主动吸收两种机制吸收。
影响镁吸收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受镁摄入量的影响,膳食成分对镁吸收也有很大影响。另外,镁的吸收还与饮水量有关,饮水多时对镁离子的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于镁与钙的吸收途径相同,二者在肠道竞争吸收,因此,也有相互干扰的问题。
肾脏是排镁的主要器官,滤过的镁大约85%~95%被重吸收。血清镁水平高,肾小管重吸收减少;血清镁水平低,肾小管重吸收增加,此调节过程有甲状旁腺激素参与。消化液中含有镁,但正常情况下60%~70%被重吸收,故粪便只排出少量内源性镁。汗液也可排出少量镁。
(3)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2013年中国居民膳食镁元素参考摄入量中,镁的AI值为330mg/d,孕妇和乳母应增加到370mg/d。
镁虽然普遍存在于食物中,但食物中的镁含量差别甚大。由于叶绿素是镁卟啉的螯合物,所以绿叶蔬菜是富含镁的食物。食物中诸如糙粮、坚果也含有丰富的镁。除了食物之外,从饮水中也可以获得少量镁,但饮水中镁的含量差异很大,如硬水中含有较高的镁盐,软水中含量相对较低,因此水中镁的摄入量难以估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