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对《曾胡治兵语录》赞不绝口

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对《曾胡治兵语录》赞不绝口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计划》对滇黔桂粤川五省任务区分、兵力部署等均提出具体方案。《曾胡治兵语录》反映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某些精华,对于治军作战提出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见解,有一定的军事学术价值,因而深受后人重视。蒋介石对《曾胡治兵语录》佩服得更为五体投地,1924年蒋介石将此书作为黄埔军校教材,并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出版。

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对《曾胡治兵语录》赞不绝口

《曾胡治兵语录》,是一部中国近代论述治军作战问题的语录体兵书,中国近代军事蔡锷(1882~1916)辑,共12章,约1.4万字。

《曾胡治兵语录》

宣统3年(1911)春,蔡锷就任云南新军协统时,受镇统钟麟同委托,编《精神讲话》,遂摘取晚清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论兵言论,分类辑纂《曾胡治兵语录》,每章后加评语,以阐发其军事思想,其目的在于“厉兵秣马,驱逐列强”,以实现从军事入手救国救民。1917年此书由上海振武书局刊行,后多次重印。

作者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生于1882年,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入长沙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1899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陆军成城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其间曾参加拒俄义勇队,发表过《军国民篇》,强调普及国民军事教育、习兵尚武、实行军事救国。1904年回国,在江西、湖南从事军事教育工作。1905年7月至1910年(宣统二年)年底,历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陆军第1标标统、龙州讲武堂监督等职。在广西期间,着手组织撰写《军事计划》,主张军队体制应编成野战军、守备军、补充军、国民军和特种队,便于平、战时进行不同任务;义务兵役制必须实行征之能来、来之能教、教之能归、归之能安、临战即至的“五要件”;军事训练应做到人与器、兵与兵、军与军、军与国的四个一致等。1911年春赴云南任暂编陆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为加强新军建设,选摘清末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分类编辑成《曾胡治兵语录》,阐述治军必须慎重选将;用兵应以安民爱民为本;战守之法应因时制宜,审势以求当;每战必须周密准备,战必制人,以及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上等重要思想。10月30日与同盟会员李根源等在昆明举行反清武装起义。11月被推为云南军都督府都督。在任职期间,针对英、法帝国主义觊觎我国西南地区,主持制定《五省边防计划》,确定先集中兵力消灭力量较弱的法军,并准备对英、法军同时作战。《计划》对滇黔桂粤川五省任务区分、兵力部署等均提出具体方案。1913年被调往北京,先后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参政院参政、全国经界局督办。1915年12月19日由北京潜抵昆明,25日与开武将军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旋即组织护国军,任第1军总司令。次年1月抱病率所部主力入川,在川、黔护国军配合下,依靠人民支援和士气优势,运用近战和迂回包围等战术手段,击败数倍于己的北洋军,赢得战争胜利(见“护国战争”)。1916年7月任四川督军兼省长。病故后被北洋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有《蔡松坡先生遗集》《蔡锷集》等行世。朱德曾高度评价他:“思想敏捷,知识丰富,见解精辟,坚韧和无私”,当时,“在西南,还没有人能赶得上蔡锷的才华”。蔡锷病逝后,孙中山寄赠挽联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曾胡治兵语录》分将材、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正、仁爱、勤劳、和辑、兵机、战守12章。(www.xing528.com)

前10章专门论述治军问题。认为将领应选有“忠义血性”、智勇兼备、能耐劳苦、严明号令之人;大帅统驭将领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将领对统帅应“听号令,一事权”。相互之间应和衷共济,相顾相救。只有选好各级带兵之人,使他们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把各自管辖的部队带好,才能使整个军队建设好。强调治军应明赏罚,显以示之纪律,隐以激其忠良;管理部队要以勤为本,久弛必难应敌;练兵要“修养其精神、锻炼其体魄、娴熟其技术”。同时,一定要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军队平时的一切活动,包括内务生活、教育训练、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必须以战争需要为前提,以能效命疆场为归宿。

后2章论战略战术。强调军旅之事,谨慎为先,无充分准备不轻言战。凡战要“战挟全国,稳扎猛打”。以全军、破敌为上,得土地、城池次之。重视“以主待客,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整御散,奇正结合”。既讲究以后发制人为主,又注意抢占险要以求先制,重视以主待客,持久待变,提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强调战法要重奇正,认为“有正无奇,遇险而复;有奇无正,势极即阻”。故注重“附其背、冲其腰、抄其尾”。同时,“备策应,防抄袭”。防守要掌握重点,认为“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故选择紧要必争之地,厚集兵力,不处处设防。进攻要重视机宜,必审敌情、地势,“以整攻散,以锐蹈瑕”,“临阵分枝,不嫌其散,先期合力,必求其厚”。在防御上,强调“掌握重点,于紧要必争之地厚集兵力,不处处设防”。在进攻上,强调“先审敌情地势,以整攻散,以锐蹈瑕”。在部队机动上,强调“行军要谨慎,每住必深沟高垒,虽仅一宿亦须挖壕筑垒,坚不可拔;戒贪小功而误大局,进军重后路,悬军深入而无后继乃兵家大忌”。行止要重谨慎,强调“悬军深入而无后继是用兵大忌”。总之,他强调战略战术须“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若不揣其本,徒思仿效,于人势将如跛者之竞走,鲜为蹶也”。因此,他既不死守曾、胡二人“主守不主攻”的现成见解,又不为当时西方兵学家“极端的主张攻击”的说法所左右,而是根据清末中国兵力不如邻邦雄厚、军队不如外国精练和军费匮乏、交通落后的特点,指出战略战术须一切从国情、军情的实际出发,因敌、因地制宜,不可一味仿效,否则将会如跛子狂走必定跌跤。例如,外国强调进攻作战,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则应取诱敌深入方针,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设想。他说:“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邦以兵戎相见,与其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取波亚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除之。昔俄人之蹴拿破仑于境内,使之一蹶不振,可借鉴也”。这一战略设想在当时能否付诸施行姑且不论,单是这种从本国实际出发研究军事学术的“因时以制宜”的思想方法,就是非常可贵的。

《曾胡治兵语录》反映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某些精华,对于治军作战提出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见解,有一定的军事学术价值,因而深受后人重视。蒋介石对《曾胡治兵语录》佩服得更为五体投地,1924年蒋介石将此书作为黄埔军校教材,并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出版。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曾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重印出版。然而,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中有诸多封建、落后的糟粕。而蔡锷本人一方面在评语中对曾、胡的言论或加赞同或予颂扬备至;另一方面,也有所发挥。因此,在研读此书时,应注意加以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