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备志》是明代茅元仪纂辑的一部大型军事类书。全书共240卷,约200万字,附图738幅。流传至今的有明天启本、清莲溪草堂本、清初刻本、清道光中本活字本、日本宽文四年(1664)须原屋茂兵卫本等刊本。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西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他从小就喜欢研读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成年后更加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了用兵方略、战争历史和边塞情况等军事知识,可谓博览群书,著述宏富,通晓用兵方略,曾担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的幕僚,后两次随兵部尚书孙承宗抵御后金。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卓著而升任副总兵,率领舟师驻守觉华岛(即今辽宁兴城南部的菊花岛),不久因所属士兵哗变而获罪,被遣送到漳浦(今属福建省云霄县境内)守边。茅元仪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失意和挫折而自暴自弃,即使是在被降职遣办的艰难时期,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当茅元仪重新得到提拔之际,一些庸碌无能而又嫉贤妒能的奸臣们,到处散布流言蜚语,极尽陷害诬蔑之能事,茅元仪非常气愤,本想借酒消愁,却因为饮酒过度而丧了性命。
茅元仪关心国事,他目睹了明朝末期内忧外患、武备废弛的状况,出于富国强兵的愿望,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但均没有得到重视。为改变武备废弛的状况,他决意著书立说,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广泛搜集上自先秦,下迄当时的有关军事书籍2000余种,经过精心删摘编评,于明天启元年(1621)辑成《武备志》这部巨著。
《武备志》分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和占度载5部分。其下分类编排资料,每类前有序言,中有眉批、旁批、夹注等。对当时的国防形势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试图从军事理论、建军原则、兵器制造与使用、后勤医护、天象地理、江河海防等方面提出军事改革的依据,以求振兴明王朝的武备,改变“朝野之间,莫其知兵”“东胡一日起,士大夫相顾惊骇”的状况。
兵诀评,18卷,选录了《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全文,以及《太白阴经》《虎钤经》两部兵法的部分内容,加以评点。
战略考,33卷,选录了春秋至元各代有关战略的史事610余条,并对其用兵得失进行了深入评点。选录原则是“非略弗录”,“略非奇弗录”,以达“每举一事而足益人意志”的目的。如吴越争霸,勾践的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的减灶示弱,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的联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战,苻坚的分兵冒进,谢玄的以战为守;虎牢之战,李世民的据险扼要,疲敌制胜;蔡州之战,李朔的乘虚奇袭等战法。又如,诸葛亮的据荆益、和诸戎、结孙权、向宛洛、出秦川的隆中决策;岳飞的行营田、连河朔、捣中原、以复故土的计划;成吉思汗的避潼关、假宋道、下唐邓、捣大梁的谋略等典型的战例,都被选录其中。
阵练制,41卷,编辑择录了历代阵图、教练将士、训习刀枪拳棒技艺等方法。在这部分中,作者又把“阵练”详细地分为“阵”和“练”两部分。“阵”,记载了从西周至明代的种种阵法,为更加直观和明白地说明内容,还配合使用了319幅阵图及其有关的文字材料,其中所收内容比《续武经总要》还要多。书中对诸葛亮的八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等著名阵法都作了详细的重点介绍,并且对每一个重要情节,既有详细记录,又有辩证的评点。“练”,详细记载了挑选士兵和训练士兵的具体方法,包括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五方面的内容,其中所用材料,大都辑自唐、宋、明等时期的有关兵书,并且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兵书作为主要来源。
军资乘,55卷,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8类,下设65目,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行军设营、作战布阵、旌旗号令、审时料敌、攻守城池、配制火器、造用火器、河海运输、战船军马、屯田开矿、粮饷供应、人马医护等事项。该部分收录详备,如收录的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等多达600种。其中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行器式,也有地雷式,品种之多,应用之广,前所未见。
占度载,93卷,辑选了阴阳占卜、奇门六壬及方舆、海防、江防、航海等事宜。此部分又分占和度两部分。占,即占验,指视兆以知吉凶,载占日、月、星、云、风、雨、雷、电、五行及太乙、奇门、六壬等,其中也包含古人对天文气象的某些粗浅认识。度,即度地,载兵要地志,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等6类,图文并举,详细记叙了明代地理形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督抚监司、将领兵额、兵源财赋等内容。(www.xing528.com)
该书虽主要辑录他书资料,但从全书的编排以及书前的自序、各篇目小序和眉批中,亦可窥见纂辑者以下6个方面的军事思想:
一、认识到政治与军事的辩证关系,主张文武并重。纂辑者在自序中明确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此三代之所以为有道之长也。自武备弛,而文事遂不可保”。同时,对明代重文轻武的风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文武判若水火,文臣之权日重,但只习于理学,热衷于声歌舞乐,朝野之间,“莫或知兵”,以至遇有战事,士大夫相顾惶骇,束手无策。因此,主张重视武备,要求从各方面做好应付突然爆发战争的准备。特别强调要作好应付战争的思想准备,并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说明所以会出现“以天下当之而不足,以一州守之而有余”的情况,就是因为思想上麻痹大意,对战争的来临毫无准备。特别是在和平环境下,更要居安思危,“特患不豫耳”。
二、强调加强军事理论学习,把《兵诀评》作为全书的首篇。推崇《孙子》,认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所以,“学兵诀者,学《孙子》焉可矣”。
三、重视部队的训练。强调“言武备者,练为最要”,认为“士不选,则不可练”,“士不练,则不可以阵,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营,不可以战”。当然,要想训练出好的兵卒,必须首先重视选士,认为“士不选,则不可以练”,“选即所以练也”。选士要根据步、骑、车、水等兵种的不同要求,“分材而授之以器”。强调练兵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坚决反对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花拳绣腿。
四、建立边、海、江三者并重的国家防御战略体系。认为,“疆场之大要有三:曰边、曰海、曰江”。关于边防,基于对当时周边战略形势的宏观分析,强调指出,“天下大患,在于西北”,故边防建设应以西北为重点,“选将练兵,时谨备之”,随地为堡,坚壁清野,人自为守。关于海防,基于当时的主要作战对手是倭寇,“其要在拒之于海”,要在海上驱敌歼敌,不能让敌人登陆。针对当时很多朝政人员忽视江防,认为江防可以稍缓的思想倾向,重点强调了江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迫海而亘中区,外溃则为门户,内讧则为腹心,故江之要与边、海均”的江防思想。
五、主张足饷足食,富国强兵。指出:民以食为天,而军队“足饷尤为先务”。为保障部队的供给,应从大力兴修水利、举办屯田、搞好水陆运输、开采矿产、发展经济等方面着手,“唯富国者能强兵”。
六、重视军事地理的研究。认为军事地理对军事的影响很大,而兵家谈地理,或无方舆之概、户口兵马之数,或缺关塞险要,“非所以武备也”。
《武备志》内容丰富,设类详备,编纂方法科学,被誉为古代第一部军事百科全书。它的编纂、刊行,对改变明末重文轻武、武备废弛的状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尽管在清代遭禁毁,但仍流传甚广。该书存录了很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如郑和航海图(《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过洋牵星图》、杂家阵图阵法和某些兵器图谱等,这些珍贵的资料,在其他书中都是很难见到的,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以及科技史、交通史等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为后世所推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