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何博士备论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何博士备论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博士备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为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所著。为挽救北宋王朝危在旦夕的局面和推动北宋的政治、军事改革提供指导和帮助,便撰写了《何博士备论》。《何博士备论》对战国至五代的兴废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旨在寻求历史借鉴。《何博士备论》中的这些论述不仅在当时颇有影响,而且对后人了解北宋前半期的军事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后世治兵作战也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何博士备论

《何博士备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为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所著。全书共4卷,原有28篇,现存26篇,约2.8万字。所存26篇全是评论古人用兵得失之作。各篇独立成章,以朝代或人名为篇目,按时间顺序加以编排。此书在宋代《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中均有著录,现存明“穴研斋”抄本、清《四库全书》和《浦城遗书》《指海》等丛书刊本。各本或不分卷,或上下两卷,或4卷。

《何博士备论》片段

作者何去非,字正通,浦城(今属福建)人,宋神宗元丰5年(108),以其对策“词理优瞻,长于论兵”(苏轼《举何去非换文资状》),深得皇帝赏识,顺利通过“廷试”,先后被任命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之后又升迁为武学博士。不论是从历史上查考还是从年代上计算,都可以断定何去非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武学博士,而且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位武学博士。他博览群书,精通兵法,其所著文雄快踔厉,风发泉涌,深得当时朝中官仕和风雅文豪尤其是大诗人苏轼的敬佩与赏识,不愧为武学博士的称号。

元祐四年(1089),早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何去非奉命离开京城赴徐州任州学教授,后历任富阳知县、沧州通判、司农司丞、庐州通判等职,曾参与校定《武经七书》。与当时的班室文人墨客相比,何去非的经历是比较丰富的,与以奉应取官敛财的官员相比,何去非可谓清明洁身之官;与得过且过的儒腐之辈相比,何去非又是一个奋发图强者。

从历史形势上看,宋代是个多事之秋,北宋王朝建立之后,自公元963年到976年,经过13年的战争,先后消灭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但北宋到宋徽宗赵佶时,统治集团昏庸,政治腐败,阶级、民族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先后在山东、江南等地爆发了以宋江方腊为首的农民起义。正在这时,金国对宋王朝展开了大规模的攻掠,北宋王朝危机四伏。何去非有感于北宋王朝军事上兵弱衰败的形势,为适应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图强的需要,便更加刻苦地研读兵书战策,企图以古喻今。为挽救北宋王朝危在旦夕的局面和推动北宋的政治、军事改革提供指导和帮助,便撰写了《何博士备论》。然而,该书写成之后,并没有引起皇朝的重视,何去非很不甘心,便四处游说,鼓吹自己的观点。对于何去非的所作所为,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的人竟把何去非的观点贬为邪说,并诬陷何去非图谋不轨。后来,十分器重何去非,而又拥护何去非的主张的翰林学士苏轼,为证实何去非的“文章议论”的正确性和对当时政务军务的指导价值,于元祐五年将《何博士备论》奏荐给朝廷,皇帝看后也确实感到何去非的主张是正确的,因而将此书放行于世。

《何博士备论》对战国至五代的兴废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旨在寻求历史借鉴。(www.xing528.com)

在战争问题上,该书认为兵有所必用,必用时,“虽虞舜大王之不欲,固常举之”;不必用时,“虽蚩尤秦皇之不厌,固当戢之”。强调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战争,因为“兵于人之国也,有以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是否进行战争,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合乎“德”,合乎“顺逆之情”和“利害之势”。

建军问题上,作者十分重视军队的质量建设。认为:“师不必众,而效命者克;士无皆勇也,而致死者胜。”要提高军队质量,就要坚持以法治军,“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

在将领的选拔和用将问题上,作者认为将领应该成为胜其所任的良将。鉴于此,他一方面呼吁君主要行“将将”之道,即知人善任,不能因其所任非人而“以其将予敌”,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任用了不忠于君的人而使他反而被敌人所用。在现在来看,这就是强调选拔干部必须把政治上是否可靠放在首位。并提醒统帅们对将领提出的非其所任的要求要加以禁止,不充当那种制将“无断”的“听主”。另一方面,将领要行“为将”之道。要求将领要有自知之明,不能提出非其所任的要求,以致“以其身予敌”;要求将领在有利形势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因兵强势众而“易敌轻进”;要能“自将其身”(自己控制自己);在困难时能够忍耐。此外,还提出了君将要和谐,应赋予将领以机断指挥之权等论点。并分析指出,孙武、司马穰苴、周亚夫诸葛亮、王猛等历代名将贤相因为“深得于君”,权不中御,才“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

在作战指导上,书中通过剖析众多战争战例和军事历史人物,强调战略决策要考虑根本“利害”,确定攻夺要全面分析“形势”,指挥作战要“出奇应变”,运用兵法,“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认为,战争中有进攻,有防守。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必须懂得什么情况下应该进攻,什么情况下应该防守,这样,进攻就能胜利,防守就能牢固。同时强调,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智”——正确的谋略。认为“智”胜于“勇”,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得真智之所在”,有高明的战略策略,所以战胜了一味争强斗力的项羽;“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认为隋朝杨素堪称智勇兼备。对“智”在战胜中的作用,作了多方面的论证,在认清主要敌人方面,要以战国时六国之亡,“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为鉴;攻防的主次方向要分明,以晋灭吴所以胜,刘濞之所以败为例证;主张灵活用兵,推崇韩信曹操“出奇应变”、多谋善断。为了以智胜敌,主张用“谋夫策士”组成自己的智囊东汉孙坚所以“功业不就”,就是无人“发智虑之所不及”。《何博士备论》中的这些论述不仅在当时颇有影响,而且对后人了解北宋前半期的军事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后世治兵作战也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何博士备论》褒贬历史人物不囿于旧说,如认为李广之所以“败衄废罢”,根本原因在于治军不用纪律,李陵之所以战败被俘,不仅在于汉武帝不明敌情轻率命将出征,也在于李陵之冒险深入,“轻委身以予敌”。苏轼对何去非的这种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态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曾誉“其论历史所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这对于提醒人们不迷信古人,开阔视野,有积极的意义。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将自己的军事思想融于对古人用兵的评论之中,也颇具文法特色。同时,我们也从该书中发现,作者对某些人和事的评论,亦有偏颇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