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法》一书又称《司马穰苴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据考证,此书的真正作者是春秋时齐国人田穰苴。那么,此书为什么又称为《司马穰苴兵法》呢?原来,在西周时期,掌管国家军政和军赋的武官被称为“司马”官,而田穰苴写此书前曾担任过齐景公的司马官,所以人们便将职务和名字合称其为司马穰苴,田穰苴所著兵法也因此而被称为《司马穰苴兵法》。
《司马法》片段
田穰苴是一位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稀世之才,深得当时的齐国宰相晏婴赏识,晏婴十分看中田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才华,为了使田穰苴能充分地施展才华为国效忠,便将他推荐给了齐景公,被委以将军重任。田穰苴也确实不负晏婴的期望,曾于公元298年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秦,历经三年奋战,终于攻破函谷关,迫秦求和。接着,他又率领三国联军攻燕,取得了“覆三军,获二将”,歼敌十万的辉煌战绩。因战功卓著而被提拔为司马官。在田穰苴就任司马官不久,齐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有势力的贵族之间开始互相诋毁,自相残杀。司马穰苴身在其位,也被卷进了这场反常乱纲、祸国殃民的派系名利争战之中,他受到了大贵族鲍氏、高氏和国氏家族的竭力排挤,再也无法施展其才能,被迫退居家中,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经验,努力研究古代兵法理论,撰写了许多军事著作。然而,由于此时的田穰苴已是势微力薄之辈,他的这些军事论著并没有得到重视。到了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人整理古代兵法,才将司马穰苴的兵法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合编为一,命名为《司马穰苴兵法》,后世称为《司马法》。此书论兵至精,内容浩瀚,原有155卷,然而,由于严重的流散,到唐代就仅残存五篇了,为后世留下了极大的遗憾。尽管如此,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明显体现出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作战原则和制度方法,仍然闪烁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光辉。
自战国初期以来,《司马法》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汉代的司马迁称赞此书“闳(音弘,宏大的意思)廓深远,虽三代征战,未能竟其意”。可见此书哲思寓妙之深奥。汉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法》选位,秩比博士”,也就是说,汉武帝竟完全依照《司马法》所定标准来选才任将。《史记》《汉书》以及东汉时的郑玄、马融、曹操等人,都把《司马法》作为经典资料加以征引,并把《司马法》作为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军制的权威资料。到了盛唐时期,《司马法》也享有军事学术权威的声誉。唐朝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李靖曾说:“今所传兵家者流……皆出《司马法》也。”宋代元丰年间,《司马法》得到了更高的重视,被列入《武经七书》,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教材,并被指定为将校必读之书。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司马法》成了众多兵家学者研究的焦点,出现了众多的《司马法》注释本,流传越来越广。《司马法》的极高兵学价值也引起了国外兵家的青睐,日本早在1600年就出现了研究《司马法》的专著,之后相继有30余部专著问世。1772年《司马法》又被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发行。(www.xing528.com)
《司马法》之所以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和重视,是由于它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系统地论述了古代的战争准备、战争指导、战场指挥、兵种部署、兵器配备、天时地利的选择、间谍的使用、军人心理以及治军等重要的兵学问题。不仅大体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特点,而且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军事辩证法,对后世的军事斗争和军事学术有着极大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此书现存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共五篇,分别为《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用众第五》。此五篇内容的核心是:礼、仁、信、义、勇、智“六德”。围绕这一核心,作者集中论述了以下军事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