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近期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违法事件,凸显了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法治权威不够”“经济与政治交织”“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短板,法治中国建设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类法治规划,科学顶层设计,强化权力监督,持续普法宣传,加强严格执法,更加高效、系统、全面、深入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是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要应对国际矛盾风险挑战,又要完成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还要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更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重大的历史任务,我们需要沉着应对、以不变应万变。应该清醒地看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没有变、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劲势头没有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历史任务没有变、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没有变、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初心使命没有变,等等。在诸多不变中,仍然要看到和处理好新形势新挑战下所蕴藏的三大变量:第一大变量是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在西方眼中,中国和平崛起没有按照西方设计的路径进行,正深刻影响并推动着世界格局发生历史性演变。而且,中国是在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近年来,又奇迹般地统筹了新冠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打赢了全面脱贫攻坚战,并在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前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进。第二大变量是国际法秩序受到严峻挑战。涉外法治领域的对抗性、斗争性增强带来严重威胁。比如,2022年以来,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军事冲突,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粗暴干涉别国内政,仍然我行我素地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单方面退出国际卫生组织,破坏国际法律秩序和规则,国际法治秩序遭受冲击。第三大变量是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全球疫情肆虐,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改变,单极世界的格局受到严重挑战。在疫情这面“照妖镜”下,各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参差不齐,谁“治” 谁“乱”泾渭分明。中国疫情防控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打破了西方所谓“民主国家”唯一正确的神话,贡献了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只要我们坚持以法治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世界格局大变革中,我们就能赢得主动,获得有利的局面。
* 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山东省各地加大对口罩、消毒水、抗病毒类药品等医药用品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疫情期间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图为2020年2月6日,山东无棣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在一家连锁药店对药品进行监督抽检(新华社,陈子庆摄)
二是法治中国建设融入全面现代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现代化的范畴,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代化既包括物质文明层面的现代化,也包括精神文明层面的现代化,还包括政治文明层面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治规划,“十四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按照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法治中国建设目标,进行了细化落实,并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中国建设规划” 明确要求,从现在开始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 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2035年之后,我们要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的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的目标奋力前进, 走向全面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法治中国。到那时,应当实现法律规范科学完备统一,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确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2025年的初步形成,到2035年的基本形成,既符合法治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步伐。[4]
三是新发展理念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全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理念,也贯穿在“法治中国建设规划”中。在法治中国建设领域,同样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在法治理念和法治体系中体现创新,完善鼓励和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又要回应科技创新带来的法治问题,以法治保障科技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既要协调国家、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又要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法治,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良法善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加强生态保护、生态环境领域的立法,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在法治建设各领域回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法治各领域各环节;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要坚持法治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原则,落实开门立法、透明司法、公正执法,让法治在阳光下运行,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全面推进立法、执法、司法、政务公开,在结合中国具体法治实际、吸收中华优秀法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世界各国的共同法治文明成果,以更加开放的格局建设法治中国;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以人民满不满意来检验法治成果的好坏,让人民在法治建设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
* 2020年4月22日,重庆市巫溪县人民检察院联合陕西省镇坪县人民检察院组成的跨区域联合行动小组,在鸡心岭地区开展联合巡山活动(新华社,黄伟摄)
四是用系统思维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将系统观念定位为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法治中国建设也要遵循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顶层设计、全局谋划、系统布局,统筹法治中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筹法治中国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法治中国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大增强。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法治中国建设蓝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同时,法治中国建设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系统工程,自身也要求法治体系内部增强系统性、协同性、体系化。要进一步结合实际,加强立法领域的“立、改、废、释”工作,推动各项法律制度之间体系化。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只有以各类法治规划为引导,才能更加高效、系统、深入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6]
【注释】
(www.xing528.com)
[1].习近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2015 年2 月2 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6 页。
[2].马怀德:《迈向“规划”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载《中国法学》,第3期,2021年6月9日。
[3].习近平:《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3年2月23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0页。
[4].参见马怀德:《迈向“规划”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载《中国法学》,第3期,2021年6月9日。
[5].参见邓多文:《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法治中国建设》,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2021年11月1日。
[6].参见马怀德:《迈向“规划”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载《中国法学》,第3期,2021年6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