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规划、勇于担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足当下、谋划长远,统筹眼前与未来,是我们党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国治党治军的战略举措,是一体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通过编制规划推进法治建设进程。编制和实施国家规划,既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党向世界各国表明的郑重态度。从1953年至今,我国已经成功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规划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内政、外交、国防、军队、党建、祖国统一等方方面面,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面融入规划之中,同步推进、系统谋划、稳健前行。由党中央以规划方式举旗定向、谋划法治、部署举措,拿出法治建设的中国方案,体现法治建设的中国气魄,成为法治建设的中国经验。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政治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搞层层加码等。各种法治规划密集出台、各项法治改革举措逐一落地,法治中国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昂首阔步迈入规划的新时代。
法治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规划来定向,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法治来护航。这反映了法治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世界各国的法治道路都有着各自优势和短板,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国情及文化传统。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统筹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妥善处理深度交织的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这些复杂交错的国内国际因素都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法治建设进程等不得也等不起,要以时不我待、不负韶华的饱满精神状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强力推动,抢抓战略机遇期,尽快完成现代化转型。以法治中国建设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推动实现法治现代化。
把党的领导贯穿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要反映人民心声意愿,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真正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统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地推进法治化。”[1]其中,自上而下,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自下而上,则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二者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从而确保法治中国建设顺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的出台,明确法治建设的总目标、路线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和顶层设计。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份重要法治规划的引领下,处于法治‘后发赛道’的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普法规划
自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7个五年普法规划,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人口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这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8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制定和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夯实全面依法治国根基的重要举措;是服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法治等方面的需求,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