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企业家要同方方面面打交道,调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没有诚信寸步难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还存在不少不讲诚信甚至违规违法的现象。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企业家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20]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实行法治,良好的营商环境也离不开法治;经济市场化要求社会法治化,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法律加以规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市场经济越发达,法治也就越完善;法治水平越高的地方,营商环境就越好,市场经济也就越发达。
保护产权离不开法治。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主体清楚、产权明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2月2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法律地位要独立平等。市场主体要拥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平等自主地决定自己行为,才能促进商品流通,形成真正的商品交换关系。二是产权要明晰且不受侵犯。商品交换,其实质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权利交换,如果商品的所有权不明晰,则无法进行合法的商品交换。法治通过清晰界定产权和严格保护产权,来推动商品的自由流通,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以此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公平竞争离不开法治。从身份到契约,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契约是市场经济的“命门”,市场经济离不开公平竞争,推动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离不开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也是对市场经济的规律性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为追求和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各类市场主体通常采取一些不规范甚至违法的所谓市场行为,如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虚假广告、恶意违约等;更有甚者,还可能出现恶意欺诈、信用缺失、权力寻租等乱象,这些违法乱象所致的风险隐患,会严重扼杀各类市场要素的活力。商品交换中的合同需要法律加以确认和保护,信用关系需要法律来调整和维护。只有有效防止权力对市场的不正当干预,才能保障市场活动正常运转。用法治来规范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构建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营商环境,才可以减少市场中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经济交往中的交易成本,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21]
控制成本离不开法治。有经济学家把交易成本比喻为经济领域的摩擦力,把交易成本的存在当成是制度的起源,而制度产生的目的在于控制交易成本。法治可提供一整套可预期的、有强制执行力的市场交易规则,从而降低经济主体之间谈判、签约、履约和纠纷解决的成本。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转换新动能,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体制机制创新、靠制度创新,用制度激发各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用制度培育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营商环境和市场主体。(www.xing528.com)
宏观调控离不开法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纵观各国,政府只有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才可能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政府调控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都必须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法,规范政府活动的界限。要确保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克服其随意性,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对外开放离不开法治。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程度日趋加深,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包容性、渗透性,促使形成一系列被世界各国公认的、通行的、共同遵守的国际惯例和规则,为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良性发展,确保资源在国际之间正常合理的流动提供国际法保障;同时,也倒逼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本国涉外经济贸易法制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国内法与国际惯例和规则的接轨,为本国经济开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