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架设理论与实践交流通道

架设理论与实践交流通道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是中小学教师的弱项,却是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的强项;实践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常态,却是大学教师、科研人员所稀缺的资源。“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根植于学校的实践,注重专业引领,力求在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设一条深度交流的通道,在理论与实践的“临近交叉区”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促进实践对理论的反哺,重建理论与实践的新型关系。

架设理论与实践交流通道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理论缺乏的问题,这一问题使得以往的教师队伍建设总是显得先天不足,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理论是中小学教师的弱项,却是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的强项;实践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常态,却是大学教师、科研人员所稀缺的资源。“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根植于学校的实践,注重专业引领,力求在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设一条深度交流的通道,在理论与实践的“临近交叉区”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促进实践对理论的反哺,重建理论与实践的新型关系。

1.推广“新基础教育”实验,促进教师角色重建

建平实验中学校本培训的探索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开展的,但缺乏一整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引领,后续如果没有高屋建瓴的系统的理论做基础,学校的发展就难以再上新高度。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准备,学校从2004年开始推广“新基础教育”实验,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让教师的发展有更高、更大的空间。

档案17】

关于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申请报告

(说明:此项档案资料是2004年建平实验中学申请参加“新基础教育”的报告书内容的节选)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主张创建一种能够促进人的生命主动展现、主动发展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成为生命发展与创造、社会文化发展与创造的创生性舞台。自1994年开始的探索性研究至今,“新基础教育”研究硕果累累,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新基础教育”研究不仅是一项综合的学校教育改革实践,更是一项极其关注人的生命质量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成事”来“成人”,通过“变人”来实现“新基础教育”在每一所基地学校的持续发展。研究的重心主要是促进人(校长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需求提升和生存状态变化,丰富人的精神生命,提升人的健康、主动发展能力。

“新基础教育”在诸多研究领域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和做法形成共识,为那些有志于教育改革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支撑,并以广泛的教育实践为正在课改中摸索的学校提供了研究借鉴的方向或范本。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宋校长自从参加新基础教育校长研修班以来,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学校新制定的第二个四年发展规划,明确了“以建设优秀学校文化为主线,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办学方向,提出“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学生在未来能拥有幸福的生活,卓越的工作和顺畅的事业”的主张。为了完成这项神圣的使命,做到真正关注学生,真正以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为本,激发师生的创造激情与生命活力。学校提出申请,希望能够融入到“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来,在学校推广此项实验,通过这项整体改革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培养实效弱、学习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部分干部和教师观念陈旧、专业平庸、生命处于抑制状态等问题。我们相信通过“新基础教育”实验,会使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更接近于教育的真谛,使我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学校的文化逐步走向优秀与成熟。

(以上档案资料来自建平实验中学档案室)

从档案17可以看出,建平实验中学申请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目的,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变人”、理论、文化、内涵发展。与此相应,校本培训的方式也侧重于转向“人”,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向更好的方向转变。笔者认为,建平实验中学的这一举措把握住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契机,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通过有效的专业引领来促进教师生命状态的改变,促进教师角色的重建,促进学校优秀文化的形成,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上海长期以来中小学的经验,学校不乏同层级的横向支援,但缺少纵向的引领,尤其是在当今课程发展处于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理念如若没有以课程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课程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互助常常会“萝卜烧萝卜”,自囿于同水平重复。[1]申请得到批复之后,“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教育专家每月一次来建平实验中学听课指导。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带来了一些新的研究工具,带来了新的教研文化。教师们也由刚开始的陌生、紧张,甚至有些抵触,逐步适应、深入理解这项实验的内涵,理解这项实验对于自身成长与学校发展的意义。研究成员也由实验班的先行小分队逐步覆盖到整个教师团队。教师们投入到有专业引领的教学改革中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5年4月,建平实验中学承办了面向全国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成果发布会,有三位教师在会上上了研讨课。2006年,建平实验中学的教育内涵发展项目“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研究获得了浦东新区第四届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在一切显性成果的背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隐性成果,就是“新基础教育”的专业引领带来了教师角色的重建,建平实验中学有一部分教师开始了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反思,他们开始站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不再满足于做一个熟练的“教书匠”,很多人开始朝着“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努力,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档案18】

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快乐地前行

(说明:此项档案材料摘自建平实验中学“共享·互助·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经验交流会张燕军老师发言稿,时间为2007年8月)

时光匆匆,岁月流逝,转眼间,从1997年一个流火的七月从教至今,屈指数来已然十载有余。短短十年间,火炉炼铁般的捶打使我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从一所普通小学到一所知名重点中学,从一名大专生到一名教育硕士,从一个平凡的小学教师到一个著名中学的教研组长,回首走过的道路,欣喜地看到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我,得到了诸多前辈的教诲。而在专业发展上一路快乐前行的我,正在羽翼渐丰,收获无数!

一、抓住一切机会,让学习成为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主旋律”

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而新时期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为人师,怀揣师专专科学历的我,自知自身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想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愿望的。因此,工作,读书,便成了刚踏上工作岗位之后的主要任务。1997年,刚从大专毕业的我便在工作之余,边攻读高级口译,边认真准备专升本考试。“要考就考上海市最好的外语院校!”不给自己留半点退路的我终于在1999年5月以高出录取分70多分的成绩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录取。之后的三年英语学习艰苦但收获颇丰。建平实验的工作强度很大,但是我却从不因为这而影响学业。2002年,我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上外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并成为极少数的几位通过专业8级的学生顺利毕业。上外的学习为我的英语专业文化水平提升不少,但是在上外毕业后不久,“研究型教师”便成为了我专业前进路上的第二个努力的方向。2004年,已任建平实验中学英语教研组长的我意识到了理论知识的缺乏已经成为了我引领整个教研组前进的拦路虎。因此,“上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班”就成了我的奋斗新目标。2004年正值爱妻待产,家里的新房也正值交房装修,但既然选择了荆棘路,就必然注定了要日夜风雨兼程。在无数个不分昼夜的苦读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华东师大的硕士录取通知书。华东师大的学习,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何为真正的“大学”和“大师”。中国著名中学外语学术期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王斌华是我们教育硕士班的领路人。三年半华师大的学习过程中,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导师们所传授的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努力结合教学实际问题加以思考,并将所思所想落于笔头,一直以来对教育科研毫无兴趣的我却在诸多前辈的帮助下,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了论文9篇。在毕业时,我的硕士论文在盲检中得到了“91”的最高分,而论文答辩时“很满意”的最高评价使我骤然间信心倍增。科研能力方面的点滴进步必将鼓励着我在未来的教育教学道路上继续探索,相信自己也会在一番努力之后有更大的进步。

对建平实验,我心存感激,真诚地感谢学校给我的一切学习机会。“新区骨干后备培训班”“新区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吕晓兰英语教师工作室”“上海市走进英语优质课研修班”等的学习经历使我认识了不少的优秀导师和市、区内同行,点点滴滴的教诲和思维的碰撞推动着我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快乐前行。

二、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努力使课堂“处处生花”

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同时,我深知课堂乃是教师的立命之所。从成为一名英语教师的那一天起,我就立志要做我所钟情的英语教学事业中的佼佼者。工作第二年,学校给我创造机会,让我参加了新区组织的“新苗杯”教学大赛。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自身的努力以及同事的鼓励使我初战告捷,获得了“优秀奖”的最高荣誉。“新苗杯”教学大赛使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我更加喜爱英语教师这份工作。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开始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各级各类公开课在开拓我的视野的同时,让我深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而对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痴迷则在2007年又一次将我推上了新区教学评比的舞台。2007年浦东新区中小幼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盛况空前,参赛人数之多创历史新高,作为已是一所名校英语教研组组长的我头顶压力,毅然投入了紧张的比赛。经过了10年英语课堂教学磨炼的我总算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一等奖,并获得了2008年作为浦东新区唯一选手参加上海市英语新教材展评的参赛资格。2008年上海市英语新教材教学评比强手如林,由于一个小环节的失误而痛失一等奖的我突然意识到了自满情绪给自己带来的惨痛代价,在认真学习和分析其他选手的长处的同时,我认清了自身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缺点,并制定了一系列改进的措施。终于,经历了磨炼和蜕变之后的我在第三届全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优秀课展评中荣获了一等奖的最高荣誉。在教学路上一路走来,诸多教师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帮助,浦外特级教师吕晓兰老师、新区教研室的资深教研员章于力老师,以及各兄弟学校的教学骨干给予我的帮助我将此生铭记。大爱不言谢,我想将所学服务于今后的教学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三、率先垂范,努力成为教研组同行前行的“领路人”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些许成绩的同时,学校所委于的教研组长的重任我也丝毫不敢怠慢。面对这样一个拥有30多人的教研大组,设计一系列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活动则成为了我教研组工作的创特色之路。近几年来,先后策划组织了“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大赛”“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高年级英语作文指导”等一系列主题教研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动脑,热情参与,组内一大批青年教师在活动中锻炼着自己的才干。近年来,英语组教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评比中开始开花结果,在全国、上海市,以及浦东新区的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教学设计大赛等活动中捷报频传。2007年,我校英语组由于表现出色被评为“新区文明岗”,而2009年,我组又被评为“新区青年突击队”。

建平实验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为我校挖掘了一大批英语学习的好苗子。2007年上海SSP英语竞赛,我校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创历史最好成绩。而在前不久结束的上海市“白兰氏”杯上海中学生英语情景剧创作大赛中,我校突出重围,得到了上海市“二等奖”的好成绩。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的这些英语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教研组工作的些许小成绩使我在教研组建设方面的工作干劲十足,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组长,我想我还需要很多的帮助。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英语教学事业的我无比幸福,真心地希望在得到指导和帮助后的我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进步。

平凡的教师职业做着的是不平凡的事业,作为一名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得到过那么多帮助的年轻教师,我想我没有理由不爱这份工作。“以恋爱般的心态投入每一天工作”,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工作的我们,相信必定会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熠熠发光。

(以上档案材料来自建平实验中学档案室)

档案18体现出一个优秀的青年教师是如何在不断追求中成长,在不断研究中创新,在不断历练中前进的专业发展过程,这不是一个个例。这一时期,建平实验中学不少教师意识到应该突破“瓶颈现象”、突破自身的惰性和因循,唯有保有持续更新的专业自觉,才能站得高,才能走得远。当老师们欣喜地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专业素养持续提升,育人能力明显飞跃,精神家园不断净化时,他们更加乐此不疲地坚守职业理想,职业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

2.市文科教研员“蹲点”指导,改变课堂教学面貌

2004年春季开始,上海市教研室14位文科教研员在建平实验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蹲点”调研指导。各位教研员不仅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座谈,从理论上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而且亲力亲为,自己走上讲台上示范课。经过一年的指导,建平实验中学文科教师更加快速地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有些老师开了市级的观摩课,多位教师参与新教材的修订和评价工作。

这一时期建平实验中学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的主要特点是强大、深厚、扎实的专业引领,专家们带来了理论,使理论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内化到教师的素质框架当中。从这一时期起,建平实验中学的教师开始接受理论的指导,加之“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引领,一部分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理论素养有所提高,开始由传统的课程被动执行者向研究者、创造者转化,由教学中的“唯一主角”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化。(www.xing528.com)

【档案19】

一路走来一路歌

(说明:此项档案材料摘自建平实验中学“共享·互助·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经验交流会王力涓老师的发言稿,时间为2012年11月)

我在教育的舞台上表演了二十余年,如果说偶尔也有精彩的话,那也是因为有你的陪伴。心中的感慨和感激一言难尽,请允许我用三句歌词表达自己的心声……

师友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能走进教师队伍,并能带着自信与快乐一路走来,真的要感谢你……

你是给孩童时的我信心和勇气的爸爸妈妈,你是给读书时的我赞扬和鼓励的老师,你是给成为教师的我肯定和赏识的每一位校长……

当然,还有你,美丽的建平实验人——你是我默契的搭档,常常见到你乐此不疲地往返于办公室与教室间,与我们一起探讨教育方法,分享学生进步的喜悦;你是我亲爱的语文组同仁,你的敬业乐业、你的博学多才、你的虚心好学、你的无私奉献、你的支持赞赏都给我巨大的鼓励;你是我可敬的领导,你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我认真工作的肯定,一句温暖的问候就足以带给我更大的动力;你是我前进路上的指路人,你真诚、及时而中肯的建议,让我反思警醒,不断进取,精益求精。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正是在你们的鼓励、赞赏、帮助和扶持下,我才自信而快乐地耕耘在这块教育的沃土上。

书刊篇——你的柔情我也能懂

你是我教学生涯中不离不弃的大朋友,你有很多名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等等。

初涉讲台,你就通过白纸黑字引领我了解教学的真谛,聆听大师的教诲,学习同仁的经验。通过你,我懂得了用爱心对待每位学生,用真诚、理解、包容、耐心去感化、关爱、帮助他,让他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通过你,我懂得了用欣赏的角度去听每节课,每位老师都学有所长,我要取长补短,才能完善自我;通过你,我懂得了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节课,把家常课当作公开课,踏实认真的努力必能赢得学生的尊重;通过你,我懂得了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教育,不急功近利,不哗众取宠,教书育人真正结合才能培养合格人才。

通过你,我与众多素未谋面的大师对话,幸运的是,建平实验把许多大师请到了我的面前——于漪、叶澜、秦文君、步根海、李政涛、刘京海、范守纲、王崧舟等等。大师专家们深刻的思想、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理论,常常让我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于漪老师“一生学做教师”的谦逊,叶澜教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步根海老师语文课堂要“沉浸、体验、感悟、思辨”,专家们热爱教育、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真情投入、谦虚务实的精神,像夜空中璀璨的明星,给我引导,促我奋进。

所以,我想说:你的柔情我也能懂,在你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优秀案例指导下,我的教学少走了很多弯路。

学生篇——遇上你是我的缘

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但我知道,严格意义上说,我仍然是个学生。于是,我虚心拜师,不断探索,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中穿行。我很快适应了教师岗位!而让我真正学会做老师的人,还有你——我的学生!

20世纪90年代的课堂还是很中规中矩的,为了让你们更爱语文,我便大胆尝试:从课前活动到系列活动,深受你们欢迎。但我的步伐毕竟很有限,直到来到建平实验,我才大开眼界。再次回归“学生”角色,如饥似渴地学习这里先进的教育理念,“大语文”“多元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新基础教育”“主体参与”等一系列词语冲击着我,我欣喜,因为我可以自信地继续实践。于是就有了你们喜欢和期待的课堂——

一是作文评点课,我只是设计了几个开放的环节,给学生搭建了展示智慧和才情的舞台,我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佳作、你们的慧心和灵感,给了我无限满足的回忆!到建平实验十年,我带了四届,每一届我都上过作文讲评公开课,区级研讨、建平实验杯、与张江实验交流学习等等,尽管作文主题不同,训练点不同,但你们的表现都一样出色——高高举起的小手,充满自信的表情,准确流畅的表达深得专家和兄弟学校老师的认可。

二是课外文言文拓展课,一双双期待和鼓励的眼神望向讲台,你们在认真聆听小老师讲课。台上的小老师有的腼腆,有的自信,但都极其认真,你们对我的要求心领神会,认真落实,连教案都写得内容明确环节清楚。你们珍惜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常常给我带来惊喜。

在我的课上,你们是绝对的主角,真正的主体。而我除了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之外,更要做一名欣赏者。这种课型,是你们开拓思维、汲取知识、提高表达能力、提升心理素质的最好平台。

当然,课文讲析、课本剧表演、诗歌诵读等课型中,也常常见到你们活跃的身影……

你们给过我无数令我难忘的课堂。有位教育大师曾满怀深情地说:“我与教学,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我对课堂充满感恩。”要我说,对课堂的感恩就是对学生的感恩。

我幸运,有那么多热爱学习的孩子,你们单纯、真诚、乐观,你们对老师尊敬、理解、信赖,你们对我的语文课堂期待、热爱、留恋。正是你的神思灵动神采飞扬让我陶醉其中,让我自信满满。

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

守望这群充满活力的学生,守望这承载责任的三尺讲台,守望这个充满激情的校园,守望这个充满学术气息的学校……

在守望中不断前行,在前行中伴着歌声,这是一首爱之歌,爱教育、爱学生、爱生活,我将带着这份爱走进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力争让我的课堂成为引起情感共振的纽带,有“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的和谐,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契;让我的课堂成为敞开温情的怀抱,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体验,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呵护;让我的课堂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提醒,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激励……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我亲爱的师友、我可爱的学生、我热爱的课堂、我美丽的建平实验……

(以上档案材料来自建平实验中学档案室)

档案19反映出王老师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在专家名师的深入实在的近距离指导下,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堂样态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课堂设计的逻辑起点,课堂的创设发端于学生的需求、生成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选择。所谓珍视每个生命个体,就是尊重差异,按需而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思想、各异的追求,追随各自内心的微光,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中自主而快乐地学习,保证了持续探究的求知兴趣和学习动力。课堂教学样貌的改变,让教师在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的同时提升了自身职业的成就感,师生共享生命的丰盈和幸福,成就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成就了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