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暑期半军事化“集中训练营”
自从2000年组织了第一次集中的校本教师培训之后,在每年暑假当中、开学前夕组织为期一周左右的校本培训,就成了建平实验中学的一个传统,一项制度。
【档案3】
类似于军训的培训
(说明:档案3是建平实验中学2000年首届教师培训日程安排表)”
表3: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暑假教师培训日程安排表 培训时间:2000年7月31日至8月7日
(续表)
备注:一、培训期间严格考勤,不迟到,不早退;培训结束每位教师写一篇“培训心得(500字以上)。
二、8月9日全体教职工上午9:00上班,在阶梯教室集中,由学校宣布人事安排,发放结构工资(在财务室)。
(以上档案材料来自建平实验中学档案室)
档案3是建平实验中学首次暑期集中培训的日程安排,透过这份日常安排表,该校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一目了然。
(1)校长报告:办学思想深入人心
集中培训的第一项活动就是校长报告。校长报告的主题是“建平实验中学办学方案和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报告的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建平实验中学办学方案的阐述,另一部分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从结构上来看二者似乎是并列的关系,究其实质,二者之间又是因果关系,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是原因,是目标,有了这样的原因和目标,就会产生一个结果,就会需要一些条件。因此,必然会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报告的目的,主要是使教师明白自己在这一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和使命之所在,使学校的办学主张、校长的办学思想被每一个教师所了解。
【档案4】
梦想与压力并存
(说明:本档案根据建平实验中学2000年暑期教师培训会议记录整理)
今天上午听了校长的报告,我的心中就像有一团火在燃烧,我真的很庆幸我来到了一所不平凡的学校。校长说:“要把学校办成人民群众心目中满意的学校,办成浦东新区、上海市的一流窗口学校。”学校的定位如此之高,是我的骄傲,是我的梦想。我想能够在这样一所追求卓越的学校安身立命,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还没正式开学,我已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自己的梦想,我愿意化压力为动力,在接下来的培训中认认真真参加活动,完成每一项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辜负校长、家长对我的期望。
(以上档案材料来自建平实验中学档案室)
档案4反映了教师参加培训,听了校长的报告之后的真实感受。通过校本培训,通过报告和讨论的形式,校长成功地把自己的办学主张,传递到了教师们的心中。虽然教师们对“一流”内涵的理解未必非常清晰,但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工作即将面临的挑战,已经不由自主地把学校的办学目标跟自己挂起钩来,培训的成效已经有所显现。
(2)学习规范:约束各种随意行为
一所开发区热土上的新学校,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教师,建平实验中学俨然成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一个缩影。不同经历的人们在这里相遇、共处,不同代际的教师在这里接纳、排斥,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交汇、冲突,不同的教育理念在这里交流、撞击,不同的教育行为在这里互动、相扰……在管理者的眼中,每个人似乎只是人事关系上的“建平实验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学校价值观深度认同、能够表现出“建平实验中学行为特质”的真正的“建平实验人”。这一时期,建平实验中学的教师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每一个教师既可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有着无限的创造潜能,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无意识的随意行为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漏洞,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混沌理论的观点认为:尽管能够经常识别大量的行为模式,但即便是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蕴藏着难以预测的巨大负效应,这些变化随后就会演变为对整个系统的重大冲击,即所谓“北美洲上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遥远的非洲大陆的某地掀起一场风暴”。[1]在当时,建平实验中学的教师管理重点在于教师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以避免随意行为带来的不良反应。
【访谈2】
家长不投诉是底线
(说明:在2011年4月笔者对建平实验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曹老师进行了访谈,主要是讨论学校建校初期教研组建设的重点)
笔者:曹老师您好,现在我校的语文组已经被评为浦东新区优秀教研组,在上海市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作为教研组长,也是学校的“元老级”的教师,请您谈谈在教研组建设方面的经验。
曹老师:谈起经验,不谦虚地说,我们是可以总结出一些比较“上台面”的经验,有些做法您也知道,并且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和指导。但是,今天因为我们都是自己人,说点心里话,我最想说的一个经验也是最难对外启齿的经验是我们建校之初语文组的一个非常低的建设目标——家长不投诉是底线。
笔者:呵呵,这个似乎不应该是优秀教研组的标准,具体说说看。
曹老师:还记得我一调入这个学校,当时的副校长就找我谈话叫我做教研组长。我考虑自己有过在其他学校做教研组长的经验,这也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当时也便欣然接受了。
笔者:这个过程我知道一些,那时我做德育主任。后来呢?
曹老师:后来我发现我对这个工作估计严重不足。我们语文组简直就是一个小“联合国”。30几个人,来自10几个省市,广西的顾老师,新疆的孙老师,山东的霍老师,安徽的朱老师,江苏的刘老师,吉林的赵老师,黑龙江的王老师,天津的杨老师,河南的王老师……还有六七个新毕业的大学生。每个人似乎都很有自己的一套,但是,就是很难跟学校的要求、思路合拍。我最痛苦的是,有一段时间,张副校长经常找我说某某老师被家长投诉,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比如,作文批改的问题,还有生字写几遍的问题,还有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的问题……总之,我们组被投诉比较多。我一接到反馈,就要调查情况,写情况说明,还要协助校长找当事人谈话,这是最痛苦的环节。被投诉的老师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因此也就很难改正。
笔者:这和当时我找个别班主任谈话的感觉是一样的。后来,情况都得到了改善,你认为这其中哪些办法最有效?
曹老师:当时,我们把家长经常投诉的问题做了梳理,结合学校提出的制定学科教学要求,我们对教师提出了底线原则,就是教学首先要规范,然后再创新,家长不投诉是底线。有了这些规范,通过暑期教师培训中的学习讨论,就这样慢慢地规范了教师的行为,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访谈2可以看出,建平实验中学的管理团队在一年的办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随意的教学行为对于拥有专业自主权并独立开展工作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于是着手建章立制,制定各种规范和制度。《建平实验中学教职工须知》《建平实验中学教师岗位职责》《建平实验中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建平实验中学教学工作规范》《建平实验中学学科教学要求》等文件在办学初期的几年当中陆续出台。在学科教学要求中对备课规范、上课规范、作业规范、测评规范、辅导规范等均作了具体清晰的要求。这些规章制度的出炉,是完完全全从工作追求、工作实际出发,并随着学校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是中层干部带领骨干教师一次一次研讨、修订的结果。规范的学习是在集中培训时由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或主管副校长、各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并辅之以教师反思的案例、教师讨论。生动的培训形式使枯燥的条文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逐渐成为教师们的行动指南。教师们经乎耳,入乎心,出乎言行,做到了知之,认之,行之,使自己的各项工作规范而踏实,与学校的整体步伐保持一致,为日常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质量保证。由于这些规范是管理层和教师共同制定的,是从学校的教学生活中“长出来的”,不是从外部移植过来的,老师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管理干部率先垂范,层层传递,靠着强大的执行力,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3)专家讲座:间接为实现绩效目标“充电”
每一年的暑期培训,建平实验中学都精心安排一些学者专家的讲座。受邀而来的专家以上海的名师居多,也有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大学教授等。专家讲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针对性。大部分报告是站在教育内部直接关注教育的具体问题,主题有关于学校发展的,有关于“二期课改”的,有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有关于新教师成长的,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也有一部分报告是站在教育外部更广阔的视野来间接关注教育的相关因素的,主题有关于政治思想修养的,有关于人生信念的……这些讲座有一定的专业导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的困惑,为教师充电,指明前行的方向。档案3《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暑假教师培训日程安排》中的专家讲座是某特级教师主讲的《如何缩短青年教师的“成熟期”》,而之后的分组讨论的主题是:怎样缩短自己的“成熟期”,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从中可以看出,讲座非常有针对性,间接地促进了教师快速地融入学校,有效地实现了绩效目标。
(4)模拟教学: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快速提升
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教师,然而对于一所新学校的新教师而言,距离一流教师的水准无疑存在很大差距。以富勒(Fuller·F)为代表的教师发展“关注”阶段理论认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有关注生存、关注教学情景、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指的是初任教师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外界。关注自己是否被学生喜欢、如何掌控课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以及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评价等。他们渴望尽快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以求站稳教学岗位,显现出一种生存的愿望。[2]建平实验中学针对这一阶段教师的特点在集中培训中组织了模拟教学的训练。所谓“模拟教学”,即所有的新教师在进入正式的课堂之前,在教研组内面对教师同侪模拟上课,听课的教师既配合扮演学生的角色,也同时承担同行、专家的角色。模拟教学完成之后,听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现场点评,现场指导,执教的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然后才能进教室面对学生上课。
【档案5】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说明:此项档案材料摘自建平实验中学2000年暑期杨老师培训日志)
初为人师,心中未免有许多紧张。对于在学生面前可能遇到的挑战,我做了许许多多的设想。但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是,有一种紧张,远远超乎我的想象。校领导担心我们这样的“新手上路”会出现意外的状况,所以,在暑期培训中每天都要对我们做模拟教学的训练。在那么多的老师面前去上课,比在学生面前上课的压力不知要大多少倍。真怕露怯、怕丢丑啊。但是,不经过这番锻炼学校对我们怎么能放心得下呢?一个一个过堂,一场一场点评,一轮一轮比赛,我竟然在最终的说课决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领奖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即便我今天没有获奖,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整个过程能坚持下来,我们就已经胜利了。
建平实验中学真是一个大熔炉,经过一番淬炼的我们仿佛一块新鲜出炉的钢铁,终于炼成了!我完全有信心到我的教室里、课堂上去纵横驰骋,带兵打仗了。(www.xing528.com)
(以上档案材料来自建平实验中学档案室)
从档案5可以看出来,这种模拟教学类似于军事演习一样,通过紧张、规范的训练,使一个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提升了新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使每一个人能够站稳讲台、守住阵地,稳固教学质量长城的防线,为绩效目标的最终实现消除了薄弱环节。
通过上述档案材料、访谈记录的分析,可以看出,建平实验中学的暑期集中培训具有针对学校需要、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活动密集、日程紧凑、管理严格、执行到位、提升教师能力的特点,可以说是学校开展的一次全员性的岗位练兵。培训效果突出,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为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2.日常教学质量监控
除暑期集中的教师培训之外,建平实验中学在日常的管理中也非常重视教师管理与教师培训。日常的培训与暑期培训相比,更为关注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对教师进行质量监控。
(1)导师团诊断教学:专家话语权“为我所用”
建平实验中学在建校初期成立了导师团,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指导。导师团的成员主要由市级教研员和区级教研员组成。每一门中考学科都配备一位导师,每月定期到学校听课指导。导师团的导师除个别深入教学一线,深入教师课堂之外,还会组织大型的集中的教学诊断,所有的导师在同一时间来到学校,对教师进行普遍的督导式的听课。听课之后就教学现状、教师教学素养、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向全校教师和校长进行反馈。
【访谈3】
导师团的“另一个作用”
(说明:在2011年4月笔者对建平实验中学已经退休的副校长谭淑云老师进行了访谈,主要是讨论学校建校初期导师团的作用)
笔者:谭老师您好,在学校建校之初,我们学校聘请了一些校外专家,成立了导师团,您是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请您谈一谈,导师团在当时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
谭老师:这要先从成立导师团的初衷说起。这个举措,主要是姜校长的想法,针对学校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的状况提出来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合格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因此,导师团的工作主要是指导教师的教学,带教、听课、评课、帮助开发校本教材等。这些活动对提高教师的素质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笔者:看来,“导”的作用还是发挥得比较充分的。可以说,初衷是实现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谭老师:有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学校进行教师管理,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帮衬和推动的作用。
笔者:这倒是很有意思的,您具体说说看。
谭老师:你知道,过去建平实验中学的管理是以“严”著称的,无论是干部管老师,还是老师管学生,都是很严格的。这当然和姜校长的风格有关,但是导师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比如说,每一次的教学诊断,专家的反馈意见会给老师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专家们表达的意见可以说一方面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但同时也兼顾了学校的立场,说白了,也就是为学校说话,为校长说话,为管理者说话。
笔者:这一点我有很深的感受,因为专家的话比较有权威性,当时的老师们,当然,包括我在内,都基本上是俯首帖耳的,甚至有一种畏惧感,针对专家指出的问题,想办法去改进自己的教学。
谭老师:所以,我感觉有些我们要说的话,经由专家之口说出来,效果会更好一些。
从访谈3可以看出来,导师团诊断教学也成为学校行政管理、实现绩效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拥有专业话语权的专家们的表达特点是“软中带硬”,容易使教师信服;而拥有行政管理权的学校管理者要想实现对作为专业工作者教师的有效管理,也必须要采取“硬中带软”的方式,需要在合宜的组织氛围下展开管理。
建平实验中学通过导师团的权威话语权“为我所用”,借专家之口,说出管理者不便于说的话,用专家的权威来压服教师,营造了一种“上明下顺”的组织氛围,有效地推进了绩效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教育界的无奈。尽管教学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学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知道这个质量的真实含义。某种程度上,学校从上到下已经把质量的内涵窄化狭义地理解为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为了守住这条生命线,建平实验中学在日常的校本研修中花了大力气来组织质量分析会,培养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分析的能力,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其核心是以中考的一分(平均分)两率(合格率、优秀率)为目标,在阶段性的历次考试中通过判断每位教师教学成绩的优劣来敦促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3]每一次期中、期末考试后,组织不同层面的质量分析。经过几年的实践,质量分析会已经成为建平实验中学的一项校本研修制度。第一层是教导处组织的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质量分析会。第一个环节是由年级组长对全年级各个学科、各个班级的考试情况作总体评价。第二个环节是由各备课组长代表各备课组从学科角度针对试卷情况、学生考试情况以及下一步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分析交流。第三个环节是由考试成绩优异者交流经验,或考试成绩退步者反思原因。最后,学校领导总结点评。第二层是备课组质量分析会。备课组结合学校的意见和区域层面其他学校的考试成绩作分析。第三层是由各班主任召集自己班的任课老师开会。针对每个学生作分析,制定具体的帮教措施。
每次的质量分析都会留下许多资料,或文字,或数据,或图表。
【档案6】
好用的质量监控工具
(说明:此项档案材料是建平实验中学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常用工具)
表4:建平实验中学教学质量监控成绩动态分析表
(续表)
(以上档案材料来自建平实验中学档案室)
从表格4可以看出建平实验中学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从纵向来看,一个年级的16个班,每次考试成绩学科平均分排名一目了然。从横向来看,一个班级的一个学科在四年中的动态变化也是非常清晰的。这是建平实验中学在质量分析时使用的主要工具之一。除此之外,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等都会根据学校的要求作出相应的数据分析。由于这些质量监控工具的使用,“以分数论英雄”自然而然地成为建平实验中学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校领导和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调侃的话“在建平实验中学工作没有分数是绝对不行的,只有分数也是绝对不够的”,道出了这一现实。
(3)教学评比:“教而优则仕”的用人之道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焕发教师的活力,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培养选拔一些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到中层岗位,建平实验中学在建校之初,经常举行各种主题的教学评比活动。颇有代表性的有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新调入教师演讲比赛,“建平实验杯”课堂教学大赛。
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侧重培养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与调控能力,改善教师的教态、语言、板书等基本素养,同时也强调现代信息科技与课程的整合。青年教师将此视为对教师基本功的一次考核和提高,而老教师以此为契机,在指导、把关等方面热情相助,把它作为一次互相交流、学习提高的极好机会。每一次比赛都会给人以惊喜;每一次比赛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创新总会令人耳目一新。
一年一度的“建平实验杯”课堂教学大赛是建平实验中学校本研修的一场“重头戏”,尽管是校级比赛,但老师们重视程度之高、比赛结果影响之深远,已经赋予了它非凡的意义。有很多在区级、市级,乃至国家级教学比赛中曾获殊荣的教师都要参加这一校级比赛。一方面,学校的理念是“曾经的辉煌都属于过去,就是获得过金牌也要回炉重新再炼,要重新打上建平实验中学的烙印”。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这是赢得学校赏识、同事认可的好机会。
【档案7】
出人意外的谈话
(说明:此项档案材料摘自笔者的《我的教育叙事》,记述了笔者的工作经历)
期中考试后的一天下午,我被通知到校长室。走向校长室的路上,心中很是忐忑,甚至猜测是不是什么事情没做好,有家长投诉。无论如何,还是硬着头皮走进去了。出乎意料的是,平时一贯严肃的姜校长和张副校长,见了我,都笑容可掬地请我坐下来。姜校长似乎看出了我心里的忐忑,他单刀直入地说:“李老师,不要紧张,这次找你来主要是想跟你谈谈让你接替于老师做政教主任的事情。”听了他的话,我不由得“啊”了一声,我相信我当时的表情一定是一脸的错愕。“这太突然了”,我说,“我怎么能够胜任呢?在我们要求这么高的学校,能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已经很难了,我从来没做过中层干部,你们想到我,这实在是太意外了”。张副校长说:“你觉得意外,其实我们觉得一点都不意外,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观察我们班主任、教研组长等这些骨干教师,我们发现你的班级在每次学生行规三项评比中都是名列前茅,考试成绩也在前几名,上一次教学大赛你给我们和专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的教学能力很不错,做管理一定也不错。所以,我们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做好这项工作,没有经验可以慢慢来,边做边学,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我心里愈发忐忑了,“或许有其他的老师比我更合适,两位校长再考虑考虑。”我说道。“不用考虑了,学校正是用人之际,你要做的是很快进入角色,相信你一定能做好。”姜校长用带有命令和鼓舞的话语敲定了这件事。
从档案7可以看出,建平实验中学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大赛中的表现,甚至作为提拔干部的主要参考依据。回顾笔者本人的这段经历以及观察其他大部分干部提拔的经历,“教而优则仕”已经成为建平实验中学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建校初期的许多干部都是这样在大熔炉里冶炼、陶造出来的。
建平实验中学建校初期的教师培训以及衍生而来的校本研修内容,除上述之外,还有师徒带教、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等形式。各种各样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对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学校而言,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校本意识。诚如学者余文森所言:“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说明的,也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的、诠释的。所以,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4]建平实验中学在特定条件下的“自我实现”的一系列探索,对于一所“定位不一般”的新建校来说,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不一般”的,其中不乏一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但是,透过对档案、访谈等材料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是学校绩效管理的多维度立体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