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所学校就如同一个人一样,在不断成长,会经历不同的发展时期。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初创期、发展期,也会经历相对的上升期、鼎盛期、转折期,甚至衰落期,再度崛起期,等等。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问题,有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的干扰,有来自内部管理的问题,有来自学校领导者更迭带来的不适应性以及许多难以预计的问题,使学校发展遭遇危机,或迎来新的契机与转机。
就内部而言,学校领导、师资结构等都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也会处于变化之中,学校在学区、整个区域内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就外部而言,整个社会不同时期的价值追求,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的调整与新政的出台,甚至教育局主管行政官员的变化也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区域内不同性质学校的布局结构的变化,教师管理政策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学校的教师管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办学条件、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学校文化氛围、不同的现实任务、不同的发展态势之下,教师的管理思想与方略也会随之调整。
笔者作为个案学校建平实验中学的校长与党支部书记,从1999年建校之初就在该校任教,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17年的历程(中间一年半的时间在另外一所中学任党支部书记),从语文教师、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到分管教学、科研、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校长助理、副校长,再到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可以说几乎亲历了学校校本教师培训的全过程,亲自参与并组织了校本培训工作。工作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国内绝大多数学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方面,“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而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中考的绩效目标依然是影响学校工作的首要因素。理论上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在特殊的国情、特别的校情面前,常常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
有的校本培训仅仅是为了敷衍上级行政、业务部门的任务而组织,是“为了培训而培训”,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浅尝辄止,是有名无实的培训。有的校本培训确实是缘于学校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主要是实现应试绩效目标的问题,是“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培训,管理规范、培训有效,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分数为重”的“绩效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有的校本培训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校的日常实践中,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引导教师研究教学问题,创生实践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但“以人为本”的“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会削弱学校行政管理的执行力,造成教师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的间离。
作为培训的主要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评价者,笔者发现了校本培训过于强调“绩效管理导向”或过于强调“专业发展导向”都会引发诸多问题。笔者一直在分析这些问题及相关因素,反思两种倾向的培训模式的成败,试图找到一种理想的校本培训模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绩效目标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于是“对话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渐露端倪。
笔者认真梳理学校的发展历史,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建平实验中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而每个时期学校发展阶段不同,学校的发展任务不同,教师的个人需求亦不相同,校本培训导向也各有千秋,具体如下:
1.初创期(1999—2003,第一任校长在任):“绩效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
在这个时期,作为一所公办初中,这所学校从创办之日起就定位于“办一所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一流窗口学校”,口号就是“学校争一流,中考创佳绩”。当时无论从政策、经济、社会需求等方面,都使得这所学校天然被赋予一种使命:要努力创建一流窗口学校,提升建平实验中学品牌的含金量。为了完成这一使命,证明自己“身出名门”的身份,向上级主管部门和集团学校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学校的各项管理,包括教师培训都带有很强的绩效管理的导向,都直截了当地指向了“中考创佳绩”这一主要目标。而师资队伍建设成了当时重中之重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的总数呈逐年递增之势。二是每一年都有大批新毕业的大学生入职,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三是外地引进教师所占比例偏高。四是上海郊县调入的教师所占比例偏高,市区调入教师比例偏低。五是高级教师比例偏低。基于学校当时办学过程中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满足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建平实验中学首任校长勇于开拓,办学目标明确,行政执行力强,加之曾经任建平实验中学校办公司经理的企业管理经验,使得建平实验中学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带着鲜明的“绩效管理导向”的烙印,学校自然地实践了“绩效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
“绩效管理导向”的培训是指在培训中贯穿以结果为定向的思路,从而保证培训投入的高回报。绩效技术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绩效改进的策略方法,它是指用来解决人的绩效问题或实现绩效改进的各种过程和工具。笔者在本书中探讨的“绩效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是建立在对学校需要充分关注的前提下,通过解决教师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学校绩效目标的教师在职在岗培训。主要特点有:带有明显“重业绩”的倾向,培训内容多与学业考试密切相关,培训形式多为集中训练,培训管理偏重于行政化、半军事化,对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和心理体验考虑较少。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的培训有明显的绩效管理倾向,但是很多内容也非常有助于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发展期(2004—2014,第二任校长、第三任校长在任):“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
走过了初创期,学校开始注重教育内涵的发展,教师培训也向“专业发展导向”转变。浦东教育内涵项目于2004年9月正式启动,标志着浦东教育由原来的以数量扩张为特征开始向均衡、内涵发展为特征转变。建平实验中学当时申请的项目名称是“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是当时申请成功的为数不多的学校之一。200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了《“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指出实施此项工程的目的是“为加大本市骨干校长和教师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厚实的专业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教改研究与教育创新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骨干校长和教师队伍,推动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这是教育行政部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2005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宣布了“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工程”正式启动。2006年2月,“名师工程”开始组建不同学科的名师基地班,基地班以该学科的领军人物(均为特级教师)命名。一时间形成了培养名师的氛围。随着社会的改变,社会需求的改变,学校的基础、实际、任务、氛围的改变,领导风格的改变,教师文化心理的改变,“绩效管理导向”的不适应性日益显露出来。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新型教师的要求存在着很大差距,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学校第二任校长与管理团队逐步推行人性化管理,尊重教师,注意倾听和满足教师的愿望,校本培训的模式也相应地转变为“专业发展导向”,培训目标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与大学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经常化、联系性的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进一步夯实了“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社会认可度很高,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第三任校长传承了“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模式,在原有的思路与框架下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但是在2009年新的绩效工资方案实行之后,出现很多新的倾向性问题,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与组织目标之间发生了间离。
3.新时期(2015年至今,第四任校长在任):“对话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
新的时期,建平实验中学办学的内部环境与外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当初应浦东开发开放之大运势而生的宠儿一般的、充分享受改革红利的一所学校,逐步回归到一所普通的公办初中的常态化办学,周边快速发展的民办学校对建平实验中学形成C形包围之势。几年的绩效工资政策的实行,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教育情怀。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也出现了分化,一方面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中年教师满足于现状,缺少发展动力,专业水平呈现出停滞甚至衰退的趋势;另一方面,少部分人一心扑在自己专业发展上,与学校的组织目标渐行渐远;还有少部分的新教师不能很快地融入学校文化,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性。以往两种培训模式所隐含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作为管理者如何结合学校当下的组织氛围,总结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顺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改进校本教师培训模式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在总结学校发展经验、推动学校各项新任务的同时,学校管理者通过召开各个层次各种各样的座谈会倾听老师们的意见、建议,与老师们进行对话,拓展对话的维度、逐步扩大对话的范围,不但形成了共识,解决了问题,创生了新质,还凝聚了人心。对话管理逐步在学校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推行开来,对话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模式也自然形成,甚至对学校的整体管理起到了先导与引领的作用。
对话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不是否定“绩效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和“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而是对二者的整合与优化。对话管理既强调科学规范的管理,也兼顾人性的本质需求,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开展多维度的对话,展开基于对话的校本培训,以期更好地提升培训的效果,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学校的文化转型。如果说绩效管理是对话管理的躯干,那么专业发展就是对话管理的灵魂,“对话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不是“绩效管理导向”“专业发展导向”两种培训模式的科学机械组合,而是对二者的内化与超越。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学校组织目标与教师的个体需求的均衡、和谐发展,创造教育的美好境界。
【注释】
[1]李军,冯大鸣.1985—2004年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状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5A):38-43.
[2]《中共中央、国务院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4]转引自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改革动力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6):71-75.
[5]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54.
[6]E·马克·汉.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3.
[7]Evans,K.School Based Inservice Education[M].Case Studies and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ion,1993.(www.xing528.com)
[8]刘红.英国校本培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9]欧阳宇,易森林.校本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化的必要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10):42-44.
[10]姚刚.城市中学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1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8、39.
[12]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8、39.
[13]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孙耀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4:362.
[14]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3.
[15]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3.
[16]安世遨.对话管理:超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新范式[J].贵州大学学报,2009,9:32.
[17]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5、347.
[18]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7、39.
[19]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7、39.
[20]卢乃桂,操太圣主编.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
[21]教育部示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5、27-31、308.
[22]教育部示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5、27-31、308.
[23]教育部示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5、27-31、308.
[24]李百艳.实施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8,(8):71-72.
[25]陈彩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8):76-77.
[26]黄忠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3-24.
[27]杨小微.理解当代学校文化生成的多重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09,(7):5-10.
[28]程红兵.以教师的文化自觉成就“有文化”的课堂[J].中小学管理,2012,(9):1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