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趟旅行,在整个行程中我们会走许多不同的路,或长或短;我们会去许多不同的地方,或近或远;我们会遇见许多不同的人,或亲或疏;我们会留下许多不同的体验,或悲或喜……然而,在这一去不复返的行程中,总有那么一段特别的路、一处特别的地方、一些特别的人和事、一段特别的情感融进我们的生命,刻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倾情投入,勇敢地去付出与创造,真实而深刻地爱与被爱,让我们的生命因此变得厚重而丰盈。
而立之年,我走上了一条追梦的路。那是2000年初秋的夜晚,一列由松嫩平原开往上海的夜行列车上,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写下了这样一首平仄不谐的小诗:“孤雁向南飞,振翅不可追。风霜何足惧,凌云志不悔。”虽然这首小诗今天读起来觉得慷慨激昂得有些夸张可笑,然而,当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时候,又不得不承认这反映了我面对新生活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些许恐惧与无限希望的纠结,自我激励与安慰亲友的决绝。火车向南,思念向北,告别了老母亲的苍颜白发,告别了亲友闺蜜频频挥动的祝福与牵挂,穿越重重山水,走过漫漫长夜,在一个璀璨的黎明,我一脚踏上了当时全国最热的土地——上海浦东,走进了这个国际大都市为我敞开的第一扇门——建平实验中学,开始了教育生涯的新旅程。
如果说当时的浦东新区是全国最热的一块土地,而建平实验中学无疑就是这块热土的缩影。热土涌动着热浪,热血沸腾着热望。我和同仁们都有同样的感受,进了建平实验门,就是全新的建平实验人。来不及等待、来不及彷徨,火热的生活、快节奏的工作把一切的空虚寂寞冷、多愁善感忧一扫而光。学校例会上姜晓勇校长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因为浦东的开发开放,我们有幸成为同事……”的确,我们的教师队伍来源以浦东本土为主,以上海各个区、县为辅,全国各地兼而有之。西北的远至新疆、青海,东北的远至中俄边境的小城,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黄河流域、秦岭淮河一线,到长江流域,更远至桂林山水、彩云之南……各地精英在这里荟萃,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建平实验中学就像一个火热的大熔炉,把我们这些异乡人与“原住民”放到一起冶炼,铸成一个新的族群——新上海人。这群新上海人在历任领导的带领下,从初创期的脱颖而出到发展期的内涵建设、再到新时期的奋力崛起,已经把建平实验中学打造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优质教育品牌。现在的建平实验中学一校三区(枣庄路校区、御桥路校区、张江校区)均衡发展,三千多学子、二百六十多位教师与所有的家长正在齐心协力提升教育品质。学校“用父母心办教育”“建德建业,惟实惟新”的核心价值追求与“脚踏实地育真人,千方百计创未来”的办学理念与对话管理的思想深入人心;“美丽校园、书香支部、心灵港湾、温馨班级、德业课程、未来课堂、真善少年、仁爱教师、智慧家长”九位一体的规划蓝图正在逐步变成扎扎实实的教育实践。建平实验中学教学质量年年提高,师生个人与学校集体获奖不胜枚举。学校首次获评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心理健康特色培育校,学生的自豪感、教师的归属感、社会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依托于学校发展,教师队伍也随之成长起来,专业水准与职业精神日益提升,一批教师在浦东新区、上海市乃至全国都小有影响。
我本人就是从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一步一步成长起来逐步走上管理岗位的,在这里,我做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不长时间的调离之后又回来做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我在专业上也一步一个脚印地拾级登阶,从浦东新区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后备、上海市青语会秘书长到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语文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领航名师;从学校及新区青年教师的带教导师、浦东新区李百艳语文教师培训基地的主持人到华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的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学科培训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北京大学研修工作坊主持人;从攻读华师大的教育硕士到考取华师大的教育博士……近二十年的岁月不算漫长,但是对于我的职业生涯与生命成长来说意义却无比深广,浦东这块热土所给予我的早已超出了我的所求和所想!
到2019年,建平实验中学办学20周年。20岁的青年,雄姿英发、风华正茂,被称为弱冠之年,他过了20岁生日被长辈加冕之后从此走向强盛。20岁的学校,生机蓬勃、元气淋漓,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教育季节,开启学校发展的新纪元。在这样的重要时刻即将到来之际,我常常想,作为建平实验中学的一员,作为建校第一年就加盟的“元老”,作为现任校长的我,拿什么奉献给这所我工作了20个年头的学校?拿什么奉献给为这所学校的发展付出智慧与汗水的每一个建平实验人?拿什么奉献给无论走到天南海北永远深爱着自己的母校,永远以建平实验为荣的校友们?岁月流逝,笔墨留痕。在这样的时刻,我意识到是时候提炼一下这所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成果了,是时候理性地反思总结我们所做过的事、走过的路了。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提炼……建平实验人书写着自己的成长史,也书写着学校的发展史。为了历史、为了未来,这本《发展中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建平实验中学建校以来的探索》就这样带着这所学校的发展轨迹与建平实验人的记忆率先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本书以建平实验中学为个案,将这所学校建校以来的校本培训情形完整地展开,通过理性地总结反思,揭示不同背景、不同管理观之下校本培训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提出当前现实背景下校本培训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策略。本书试图拂去理论界对校本培训趋同化的、理所当然的预设与研究,还原在基层学校真实发生的、原生态的、不断变迁的校本培训,是对校本培训的个性化、纵深化研究。本书提出“绩效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对话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三个核心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与理论阐释。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校本培训模式不能简单地以好坏优劣来区分,辩证地看,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选择哪一种模式取决于当时学校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组织的状态、教师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办学条件及趋势相应地变革校本培训的模式,以平衡组织目标与教师发展的需要,促进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的幸福感相统一”的美好愿景。希望本书对致力于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教育变革、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学校管理者们能有些许借鉴意义。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可能书中的很多思考还不够透彻,论述也不够严密,实践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疏漏与不足也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同仁与读者批评指正。
其实,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我工作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的过程,还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学习的历程。这可以说是一项“学、做、研”合一的行动研究,其中有些基础性研究来源于我的学位论文。研究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研究过程首先用追溯性调查方法,通过调用历史档案、访谈当事人、进行典型案例剖析、开展问卷调查与专家咨询等来进行分析,使诸多材料相互验证,极大地增进了研究的信度与效度。这其中引用了很多同事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交流过的案例、工作总结、主题发言稿或是其中的片段,为了表达敬意与谢意我都公开了当事人的姓名。还有一些访谈或个别的案例不便于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就采用了以字母代替的表达,书中涉及真实的人与事,只是为了理论分析与学术探讨,绝无褒贬之意,如有不妥或冒犯之处还请当事人理解和包涵。(www.xing528.com)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恩师、领导、好友、同事和家人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在此,我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尤其要感谢我的两位恩师,一位是我的硕士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葛大汇教授,一位是我的博士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把他们的名字放在一起也特别有趣,名如其人,一个名字大气磅礴,胸藏万汇凭吞吐;一个名字低调谦卑,小微至极转乾坤。两位导师性格迥异,却有着同样严谨的学术品格和深沉的教育思想,他们在我长达八年的华东师范大学读书生涯中,不仅对我本人谆谆教诲,悉心指导,更重要的是走进我的学校,与我和我的同仁们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问题,在我校的校本培训与其他诸多工作中无私地奉献了智慧与心血。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回望在建平实验中学工作近20年的心路历程,往事历历在目,有太多的人让我感激不尽。永远感谢我的“老领导”前三任校长和书记,建平集团、教育局的领导对我的栽培与鼓励。永远珍惜这么多年来与我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新老同事,他们有的和我当年一样满头青丝,踌躇满志;有的与我现在一样两鬓飞霜,不忘初心。永远热爱那些用最纯真的情怀深爱着母校和师长的建平实验学子们,他们无论走多远,无论毕业多久,永远是我心中最璀璨的钻石,归来仍旧是建平实验的真善少年。记得在2017年的毕业典礼上,教育党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诸惠华在致辞中说到“我觉得百艳校长简直就是为建平实验而生的”,一句话让我瞬间泪目。的确,我与这所学校有着深深的“不解缘”“未了情”,这块沃土对于我这只“南飞雁”而言,是栖居驻留的家园,是我的第二故乡,从此,迁徙的候鸟不再漂泊。诸书记这样说,或许是感觉到了我对这所学校那份独特的爱,感觉到了我对建平实验中学的那颗赤子之心。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始终勉励自己:为人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方能育真人。当今的教育,我们依然要面临许多的迷局与困境,我们也常常会有许多的纠结和焦虑,然而,教育就是一项永恒的事业。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教育可以使人无限地趋于美好。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要尽心尽力、尽情尽意地去做一个追求“不断臻于至善”的真实的人、真诚的人、真正的人。
教育是一项永远未完成的事业,有关建平实验中学的这本教育之书也是永远未完成的一本书,我们还要继续书写、继续探索。其实,哪怕再厚的一本书,也写不尽学校里鲜活的教育实践,也诉不完教育人恩泽生命的那份美好。因为我们常常心怀感恩,所以才能做到始终如一,所以我们才能永葆激情与活力。学生、教师、学校、教育将永远是我所钟爱的。
别问我爱你有多深,我不知道怎样的语言才能表达我的心。
李百艳
2018年7月于上海浦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