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回忆对象。这个文本的回忆对象以人物为主,回忆的主角当然是李大钊。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十六年前的回忆》对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回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第一个方面,是作为父亲的李大钊。作为父亲的李大钊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我们先来看这个细节回忆: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李大钊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这是因为,第一,烧掉的文件事关党的重大机密,当然不允许外人知道,这是严守党的纪律。第二,这样的重大机密,家人知道得越少越好。知道得越少,危险越小;知道得越多,危险越大。这是对家人的爱,对孩子的爱。你看,作为父亲的李大钊,爱得多么细腻。同时,李大钊平时是非常慈祥的,因为他“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并且总是耐心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在“我”眼中,李大钊就是一个慈父的形象。(www.xing528.com)
我们继续看,在法庭上的时候,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望了望”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回忆。从“望了望”可以看出,父亲对“我们”的爱是非常深沉的。“望了望”是有潜台词的:“孩子,要保重。孩子,要活下去,要好好活下去。”千言万语,都包含在这个“望了望”的细节中,有对家人的不舍,有殷殷的祝福和期待,有面对大义与亲情的抉择时的沉重与决绝。总之,在“我”的回忆中,这是一位充满大爱的好父亲。
第二个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在回忆中又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也来看一些细节回忆:
一开始,父亲忙里忙外,他在为谁忙?为革命事业忙,这表明父亲献身革命。紧接着,“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他没有走,而且坚决不走。这表明父亲对党忠诚。在法庭上,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表明李大钊是一位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最后,李大钊英勇就义,他为了革命事业视死如归。总之,在“我”的回忆中,这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李大钊身上,我们既看到了慈祥大爱的“父性”,又看到了信念坚定的“党性”,“父性”和“党性”在他身上高度统一,闪耀着伟大的人性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