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轼诗歌内涵与人生感悟的解读依赖于时代背景与个人性格特质

苏轼诗歌内涵与人生感悟的解读依赖于时代背景与个人性格特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的性格、品格、人格,乃是诞生这首诗的内因。离开了这个内因,所有的外缘都必将失去创生的能量和方向。这就是苏轼所谓的“野性”,苏轼一生的人格特质,其实就可以用“野性”一词来概括。这是苏轼这首诗的最大特色。这首诗的理,也就是这首诗的内涵、哲理和人生感悟,只有通过联系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联系苏轼自己的性格特征、人格特质,才能得到准确妥帖的理解。

苏轼诗歌内涵与人生感悟的解读依赖于时代背景与个人性格特质

但是,光有外缘是不足以产生这首诗的。设想一下,即便这些外缘都给了王安石,他能写出这样一首诗吗?再换一位,即便这些外缘都给了苏轼的弟弟苏辙,他能写出这样一首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苏轼。苏轼的性格、品格、人格,乃是诞生这首诗的内因。离开了这个内因,所有的外缘都必将失去创生的能量和方向。

苏轼人格的最大特质,用他的红颜知己王朝云的话来说,就是“一肚皮不合时宜”。他不会溜须拍马、见风使舵、人云亦云、尔虞我诈。用苏轼自己的诗来形容,就是《游庐山次韵章传道》中的那一句:“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什么意思?你们看我的样子,已经像一匹马驹被套了辕木,被束缚起来了。其实,我的内心、我的真心并没有受到任何拘束,就像纵身水壑的鱼儿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就是苏轼所谓的“野性”,苏轼一生的人格特质,其实就可以用“野性”一词来概括。他身上的“野性”有着怎样的内涵呢?越南有个叫阮延俊的学者,这样描述苏轼的野性:这种生活态度,不是儒家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而是近于“曾点之志”;也不是道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处世态度,而是近于旷达自适的认真态度;更不是遁入空门杜绝世俗的修炼态度,而是近于入世悟禅机的平常心。

概括来说,苏轼的野性是一种超脱、超越、超拔的人生态度。超脱世俗的束缚,超越生命的境界,最后实现心灵的自由、人格的超拔。只有这样的野性,才会让苏轼写出自己对人生、对世界最独特、真诚的感悟和理解。至此,我们才可以说, 《题西林壁》不是在写景,而是在写理,写苏轼对人生哲理、人间真理的感悟;也是在写心,写苏轼直面人生困顿的诚心、超越俗世迷执的真心。(www.xing528.com)

这种写法,叫作“以境显理”。所谓的“境”,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谓的“理”,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不是直接说,不是抽象地说,而是通过一个具象的、间接的境来说。这是苏轼这首诗的最大特色。

这首诗的理,也就是这首诗的内涵、哲理和人生感悟,只有通过联系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联系苏轼自己的性格特征、人格特质,才能得到准确妥帖的理解。也难怪,章学诚这样说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孙绍振先生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作品毕竟是作者的作品,作者的精神风格和艺术追求,不可能不在作品中留下足以让读者解密的蛛丝马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