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叙述表明在化学学习中倒摄抑制比较具有普遍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前后学习的知识的关系,避免出现不良的影响。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已有知识,分析前后知识的异同,在对比中消除对已有知识的不良影响,在联系中促进新认知的形成。
以硫酸的学习为例,高中阶段新学习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干扰了学生对已有稀硫酸性质的认识。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情况,充分考虑近因效应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在进行浓硫酸氧化性教学时,最好在前后知识的对比和联系中展开。先回顾稀硫酸的相关性质,强调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在此基础上演示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稀硫酸和浓硫酸的差异;在平时练习中,也要同时关注稀硫酸和浓硫酸的性质,防止单一强调浓硫酸的氧化性。总的来说,就是促进学生思考前后学习内容的关系,使学生的认知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通道,有效地消除近因效应的负面影响。
同样,笔者在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溶液的配制时,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将教学放在一个连续和发展的情景中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设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溶液的实验方法。笔者发现,学生最初的实验设计,会类比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方法,先计算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然后混合得到所需溶液;然后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容量瓶,学习新的配制方法,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经过这样的思考和探索过程,学生较好地认识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异同。经过两种情况的对比,学生对溶液的性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形成溶液配制的策略。(www.xing528.com)
图2 新旧知识对比的教学流程
因此,在遇到前后相似的内容时,为了消除近因效应造成的倒摄抑制,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和回顾先前知识,在对比和联系中理解前后知识的差异,促进认知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