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比思维的基本原理
由于教材并未介绍N2H4的性质,解答此题应该用类比方法,题目第(1)问考查的电子式、第(3)问考查的碱性、第(4)问考查的还原性等,都可以与教材中学过的NH3的性质进行类比,从而解决问题[4]。笔者对考生及高二学生答题情况访谈后发现,学生确实普遍都选择了类比方法解题,在考虑电子式的书写、还原性等问题上取得了成功,但在完成联氨与硫酸形成的酸式盐的问题时,他们依照NH3与硫酸形成酸式盐为NH4HSO4,得出N2H4与硫酸形成的酸式盐为N2H5HSO4。NH3与硫酸盐形成酸式盐为NH4HSO4,N2H4与硫酸形成酸式盐不就应该是N2H5HSO4吗?学生得知答案错误后,感到非常无辜,非常不解!
此处错误,是由于选择了类比方法不对,还是没有正确使用类比方法呢?为弄清缘由,笔者查阅相关文献,特别是樊坚(1988)的《类比方法透视》[5]一文,对类比方法的本质和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研究,笔者引述如下:
按照逻辑学,类比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将一个对象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从而做出可能判断的逻辑推理方法。类比推理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下列模式来表示:
A对象具有属性a、b、c,另有属性d,
B对象具有属性a、b、c,
————————————————
所以,B对象具有属性d。
这里属性一词有较广泛的含义,可指对象的关系、特点和性质等,还可指对象的结构或功能等等。因此类比推理就可以分为简单共存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功能类比和综合类比等。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于是就规定了所谓“合理性原则”来提高类比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合理性原则主要有以下两条:
(1)被比较对象所考察的相似属性的数量;
(2)这些属性的本质性程度。
根据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了解,他们在书写酸式盐问题时运用了类比思维模(www.xing528.com)
NH3具有属性:N和H元素组成、还原性、碱性,与硫酸形成酸式盐为NH4HSO4,
N2H4具有属性:N和H元素组成、还原性、碱性,式,具体如下:
————————————————
所以,N2H4与硫酸形成酸式盐是N2H5HSO4。
这个思维过程符合类比思维模式,但忽略了合理性原则,故N2H5HSO4并不是正确答案。
2.忽视类比思维的合理性原则导致错误解题
根据对类比思维使用原理的分析,类比方法并不具体分析物质属性间的相互联系,得出的结论也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再加上事物之间千差万别,当类比结论正好落在这种差异性上时,这种结论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因此在利用类比思维解题的时候,需要注重合理性原则来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按照这样的角度分析,本题的错误正是由于忽视了类比思维的合理性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相似属性数量的忽视造成错误。从类比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NH3和N2H4,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组成元素一样且都是弱碱,题目条件也特别指出了“在水中的电离方式与氨相似”,但是这两种碱的“元数”不一样,NH3是一元碱,而N2H4是二元碱,它们与酸反应时,消耗的酸的量不一样,酸式盐的形式也就有差别。做题的时候,做错的同学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个差别。他们依照NH3与硫酸形成的酸式盐为NH4HSO4,就类比得出N2H4与硫酸形成的酸式盐为N2H5HSO4。
第二,未从酸式盐形成的本质过程思考。什么时候才能形成酸式盐?我们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反应关系——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为例进行分析。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随着反应物的量不一样,产物可能是正盐Na2CO3,也可能是酸式盐NaHCO3。具体来讲,当CO2少量时生成正盐Na2CO3,CO2过量的时候生成酸式盐NaHCO3。这里CO2在反应时实际是H2CO3,也就是说,只有酸过量的时候,才能生成酸式盐。
酸过量时具体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都知道,酸过量时碱就要完全、彻底反应。如果是NaOH或NH3等一元碱,酸过量时NaOH或NH3会反应完全,形成对应阳离子(Na+或NH4+)的盐;多元碱就要稍微复杂些,比如Mg(OH)2与过量酸反应,既要求所有的Mg(OH)2都参加反应,还意味着Mg(OH)2的两个OH-都参加反应,阳离子必须是Mg2+,而不能是Mg(OH)+。如果产物为Mg(OH)+,就表明碱并未反应彻底,进而说明酸少量,此时就不可能形成酸式盐。学生解题时没有发现这个关系,忽视了酸式盐的形成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