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克服投射效应,体会学生的认知过程并精心安排教学

克服投射效应,体会学生的认知过程并精心安排教学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这样的结果,与教师的教学也有重要的关系。对于一直教授的化学知识,教师的认知过程,已经达到了高阶思维水平。不少教师受到投射效应的影响,在面对教学内容时,常从自己的高阶思维状态出发进行教学。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单地引入Al与NaOH溶液的反应事实,然后就让学生记住化学反应方程式。

克服投射效应,体会学生的认知过程并精心安排教学

1956年,布鲁姆把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目标分成六类,即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0世纪90年代,著名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克拉斯沃等人对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将原来的一维目标分解为二维目标,即“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其中,“认知过程”维度包括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方面,而记忆、理解、应用被定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定为高阶思维。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低阶思维发展到高阶思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按照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的观点,很多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存在困难,原因是没有实现思维的发展,很多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记忆阶段,连理解和应用等低阶思维都没有建立,更谈不上高阶思维。造成这样的结果,与教师的教学也有重要的关系。

对于一直教授的化学知识,教师的认知过程,已经达到了高阶思维水平。不少教师受到投射效应的影响,在面对教学内容时,常从自己的高阶思维状态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仅仅通过对知识的简单分析和教授,就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效果往往不理想。比如Al与强碱溶液的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单地引入Al与NaOH溶液的反应事实,然后就让学生记住化学反应方程式。笔者发现,虽然该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好记忆:2Al+2NaOH+2H2O=2NaAlO2+3H2↑,但是相当部分的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写不出正确的反应方程式;有些学生虽记住了方程式,却没有正确理解,不能正确分析氧化剂、还原剂和电子转移,不能利用该知识进行有效迁移。2006年重庆市高考化学试题中,有利用Al的性质进行迁移应用的问题,如例1所示。

例1(2006年重庆高考理综卷第29题,节选):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互不同族;其中只有两种为金属;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X与W、Y与Z这两对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均为9。单质Y和W都可与浓的NaOH溶液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www.xing528.com)

X与Y化学性质相似,则X与浓的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进行元素推断,X是Be,Y是Al,Z是S,W是Cl。题干提示“Be与Al化学性质相似”,因此解决该题的方法就是利用Al与NaOH溶液反应进行迁移运用(2Be+2NaOH+2H2O=2BeAlO2+3H2↑)。结果发现不少学生不能作答,或错误作答。这说明学生并未掌握Al与强碱溶液反应的实质。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比如在学习Al与强碱溶液反应的过程中,正确的做法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反应原理。笔者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预测Al能否与碱溶液反应;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认为Al只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反应;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中,学生观察到Al与NaOH溶液反应时,Al溶解,同时有气泡产生;再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和铝元素的特殊性,分析该反应的实质,完成反应方程式。这样的教学之后,学生不但能够对Al与强碱溶液反应的事实有较深的印象,也能够理解反应原理,从而创新性地解决类似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