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习产生的本质原因是问题,虽然学生的学习需要被感知,但感知并不是根源。设疑使学生在自身固有的认知结构中发现盲点,唤起思考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的疑难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和探求欲。这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获得掌握新知识的喜悦,还可以培养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启迪思考的动力。问题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性受到具体问题内容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任何经过大脑思考的东西都会留下一定的痕迹。高中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分析和比较能力,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个人观点,他们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固有认知上的矛盾,致使学生认知结构失衡,进而使学生产生自我调节认知的需要,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从品德认知到实际行为的转化。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现实,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逻辑性的问题情境,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自身生活和情感体验,解决学生当前思维中的最大疑惑点。除了关注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教师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问题。教师需要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提供支持与帮助,这时教师提出问题,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有所启发,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不能提出后立刻让学生回答。教师如果只是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没有给学生准备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问题,这样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设置疑问的时机,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利用教学内容的转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其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疑问激发,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被问题填满的活动过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