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它的提出和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建立在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经过实践论证和不断完善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来理解合作学习,它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有两个行为水平,即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而这两个水平之前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就是帮助行为变为独立行为的过程。这一理论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告诉我们各种互动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这种互动会让学生在帮助水平下产生互助行为,在实际教学中它常表现为行家和新手之间的互动,也就是一个懂得多的学生和一个懂得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当然,学生可以在他所参与的任何社会活动互动中获得新水平,互动的对象可以是相同水平的同伴,可以是想象的伙伴,还可以是不同水平的同伴。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应该评价学生的独立行为水平,还应该发现学生在各种帮助水平下的能力,对学生采用动态评价。这样不仅能使教师估计到学生的能力,还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其他方面。学生是在最近发展区共同构建其知识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也不知道自己的最终行为将是怎样的,但他会猜测教师让他做的事情是什么;另一方面,教师心里对学生活动的目标是明确的,也了解学生的最终行为会如何,因为会通过学习活动把学生现在的行为和最终行为对比,猜测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这种师生的共同建构就形成了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构建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社交需要是指个体希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社会等的关怀和理解,希望拥有友情、爱情、信任和温暖。尊重需要是指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获得别人的肯定或者是自己对自我的信任,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得到了他期望的尊重时,他会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个人价值;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要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它包括很多方面,既有道德需要,也有创造需要,既有自觉性需要,也有解决问题能力需要等,接受现实能力满足的需要。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这是一种创造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合作学习至少可以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具体来说,首先是社交需要的满足。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会加强彼此的理解,得到来自彼此的关怀和温暖,收获友谊和信任。其次是尊重需要的满足。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随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必然更有信心独立自主地完成很多学习任务,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同时也会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和高度评价。最后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在学习知识的合作中,学生的心理、品质都会得到提高,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从而获得巨大的心理成就感。
(三)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从受教育的学生个体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他们是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从课堂教学来看,教育者要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构建竞争型、合作型、个体化的课堂结构。从课程设置来看,现代教育课程改革一方面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课堂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另一方面就是要建立一种新标准,即通过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的获取、整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www.xing528.com)
建构主义作为教育学的一种理论,也有自成体系的教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三个方面。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做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外来的信息按照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进行重新编码,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不会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具体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理解彼此的想法。
(四)认知发展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皮亚杰等。皮亚杰认为,当独立的个体处于某种环境中,社会认知的矛盾冲突就会产生,从而造成认知失衡。基于此,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认为,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他将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维果茨基的相关理论为合作价值提供了支持,其前提是知识是社会化的,用合作努力学习的方式构建起来的,能够被理解并且能解决问题。而对于皮亚杰来说,其假定是以单一的个体为前提。认知的增长可以被看成一个螺旋式的过程:一些实际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过程。这种互动可以归结为二进制的、面对面的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维果茨基对最近发展区的定义表明,学生围绕合适的任务进行互动,可以增强他们对学科内容的精确掌握;学生通过对内容的讨论、认知矛盾的出现、知识推理不准确的暴露可以学会相互学习,从而加深理解程度。后来的学者从两个方面探讨同伴交往的认知功能:一是同伴互教,即由能力更强的同学充当导师的角色;二是同伴协作,即同学之间平等地进行交流,开展协作。对于教师来说,其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还应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皮亚杰也指出,知识的构建是内在环境的互动,而不是直接将其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学生讨论、争辩、表述和倾听他人意见是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成分。研究显示,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内容、解决认知冲突、阐明不充分的推理,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五)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他对群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对个体间相互的影响都有着成功的探索与研究。在形成小组和设计课堂有关的教学任务中群体动力学习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勒温的弟子道奇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理论,这对合作教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根据研究者道奇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团体中由于个体达到目标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而这些不同的方式又将对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因为个体之间智力、知识、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优势。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别人的优势从而弥补自己的劣势,通过思维的碰撞、捕捉新的想法一同创造性地完成小组任务。就合作学习本身而言,学生不必担心由个人失败造成的痛苦与紧张。学生们都凝聚在一起,互勉、互助、互爱,学业成绩会有很大的进步。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他们所依靠的是相互间的帮助与优势。合作学习把这一理论广泛运用于课堂之中,教师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参与决定,这样的方式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说群体动力理论再次肯定了合作学习的优势。
(六)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在学生活动的背景下得到的奖励或目标结构。研究者道奇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和个体性结构。在这个理论中,合作的诱因创设了一种情境:“如果小组是成功的,那么个人的目标也一定会达成。”因此,意识到他们的个人目标,组员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小组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组员都能尽最大的努力。根据研究者斯莱文的理论,动机主义是基于在各小组之间,组内诱因导致学生们鼓励目标达成的行为。小组目标与小组奖励的应用是基于所有小组成员的个人学习。为了使小组能获得成功,所有组员都能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帮助其他人、鼓励他人一起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奖励对于合作学习来说十分有效,小组目标与个人责任也能鼓励组员帮助其他人建立相互依存的心态,从而有足够的理由共同合作学习。从本质来说,学生的动机是从他们的愿望出发参加到课堂互动中来的。在这个一起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找到其中的乐趣,愿意与其他组员一同努力获得成功。总之,从动机理论来讲,学生由动机而产生的动力在合作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