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高中读后续写课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并细化了人们对因材施教的认识,还为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操作方向。因此,通过整体把控学生分层,明晰教学目标分层,活化授课过程分层为隐性分层教学在读后续写课教学的实施提供重要路径。
(一)全面把控学生,掌握实施分层教学的一手资料
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是在读后续写课教学中开展隐性分层教学的先决条件。它既为教师的教学定向,又为学生的学习定法。这不仅彰显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还遵循了高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一旦教师分层不当或者欠缺针对性,将直接影响读后续写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学生,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学生。”英语教师应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把控,掌握实施分层教学的一手资料,只有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首先,教师不能简单草率地按照学生的成绩划分层次,而是应该在新学期伊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并通过平时观察、与学生交谈、发放调查问卷、咨询家长同学、家访等渠道,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基础、对于学习主题的情感和态度、学习的兴趣、认识上的困惑、学习行为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解并登记在册,把学生隐性分成A层(优秀层)、B层(提高层)、C层(基础层)三个层次,找准各层次学生的兴趣点、问题点、障碍点、需求点。相对于传统单纯按成绩划分的好、中、差的分层,优秀层、提高层和基础层的划分更加细化、合理。其中,A层学生读后续写的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强,接受知识快,对读后续写课兴趣浓厚,是课堂上的积极分子,但也有自身的不足。B层学生有一定读后续写的知识储备,对读后续写课兴趣一般,学习能力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一般,但有进步的空间。C层学生读后续写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兴趣不高,自觉性差,不善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或者喜欢捣乱,但也有自己的亮点。其次,对学生采取“同质异组,异质分组”的教学方式。异质分组即教师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由此进行弹性分组教学,在每一个小组中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长期实践表明,异质分组比同质分组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更有利。不同层次的学生集中起来更能激发斗志,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可以促进构筑和谐友善的班集体。例如,每个小组分配两名A层学生,B层、C层学生各三名。在共同学习中,A层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带动B层的学生提升,C层学生可以在A层和B层学生的影响下展示自身独特的魅力,从而为A层和B层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空间。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从学情出发,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从而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适合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有利于把控教学进度,有序进行教学,而且有利于英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隐性分层教学。
(二)根据具体情况,随时精心调整学生的分层情况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这种学生分层,不是对学生进行定性的教学评价,而是为教师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基础。由于分层结果对学生是隐蔽的,英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动态平衡的,层次可调节、可流动,更具弹性。例如,英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近期表现,对学生的层次进行调整,即隐性划分,动态分层,及时调整。这样的分层,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和自尊,激发了学生不断向上的求知欲望,还提升了学生学习读后续写的兴趣与信心,契合了教育公平的初衷和目的,使读后续写教学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兴趣、自身学习情况、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与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同一个小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暗中较量、奋发图强,逐步提高自己的层次。不定期、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层次进行调整,则有利于更好地巩固隐性分层教学的教学成效。比如,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后,A层学生退步了,教师可以根据其具体标准,调整成B层,再结合其自身实际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其再回归A层。反之,如果B层、C层的学生各方面取得一定进步,可调至A层,并实施有效的鼓励措施,督促其再接再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对丑孩子的爱才是真正的爱。”那些“丑”孩子,就像是遭受到意外伤害的花朵,他们更需要格外精心的呵护。隐性分层教学为这个群体的学生提供了一层保护膜,呵护了他们幼小脆弱的心灵。这种弹性的学生分层层次,避免了教师只关注佼佼者的倾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
(三)依据课程标准,厘清统一的读后续写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有关读后续写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目标则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体现。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厘清各层次统一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分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他们需要做什么,从而使英语教师进行有层次的递进式教学。为此,教学目标的设置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材目标,这体现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不仅为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而且有助于提升整堂课的实效性。
(四)遵循同步异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读后续写是一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方法。但学生本身是千差万别的,英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层次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读后续写课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分层,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参差不齐。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出现知识断层的现象,进而阻碍学生的发展。为此,英语教师需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入手,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标准,以及结合学校培养学生的总体目标和读后续写的教学目标,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各层次学生在现阶段所能达到的程度,制订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目标鼓励,激励学生逐层上行流动,逐步增加A层和B层学生的数量,缩减C层学生的数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在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学生层次差异无疑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五)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减课堂的授课内容
授课过程分层,即英语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促使读后续写教学达到高效、和谐的良好境界。教师从读后续写教学实践中发现,授课内容的展开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问题设计也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分层,适度增减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提问A层学生,因为A层学生的回答对B层与C层学生来说有启发和示范作用,为他们提供思考的方向。由此,对于A层学生,教师可拓展教学,统筹整合,在课堂上增补一些其他教材上的相关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帮助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对于B层学生,教师可强化基础,适度提升,在课堂上着力强化教材内容,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积累,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对于C层学生,教师可激发其兴趣,着力基础,在课堂上适度删减教材内容,以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读后续写的知识体系。此外,在授课过程中,英语教师应由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为基础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层解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列举难度系数不同的事例,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在课堂上展现自我。每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课堂容量与学生吸收量密切相关。因此,英语教师可依托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材资源,把握教材重点与难点,安排好教学顺序,从而高效完成教学计划。
(六)依托师生实际,认真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方法是过河的桥,渡河的船。“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差异性的发展,唯有依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推进学生差异性的发展。由此,教师需围绕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感受。具体而言,A层学生总体上成绩优秀且表现突出,接受新知识速度快,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会导致A层学生出现知识饥饿的现象。教师可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启迪者、点拨者的角色,采取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引导这类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B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是介于A层和C层学生之间的中间群体,这个群体人数最多,但他们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群体。一旦英语教师挖掘到位,B层学生会突飞猛进,进步神速。C层学生好动,好玩,注意力差。这类学生不仅容易被忽视,而且容易否定自己。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予鼓励,给予赏识,重塑他们的信心。通过日常观察表明,对C层学生可采用以教定学的方式,即在课堂初始就紧扣学生的注意力,设计各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贴近教材的活动,以此消除学生的学习恐惧。同时,可创设情境,让这类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起步点,跨过困难点,发掘其兴奋点、闪光点。此外,英语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显隐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显性分组、隐性分层,即每个小组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配合,这些小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是显而易见的、外在的,分层是隐蔽的、内在的,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时调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而实现共同进步。(www.xing528.com)
(七)紧扣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有梯度的作文练习题
写作习题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尺,唯有与教学目标相贴近,选择有层次、有梯度、有弹性的练习题,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巩固与预估。练习题是显性的,而过程是隐性的。换言之,不能公开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练习题,如果单独为A层学生布置有挑战性的题目,为B层学生布置中等难度的题目,为C层学生布置简单的题目,这样的布置方式与显性分层无异,达不到隐性分层的效果。为此,英语教师应在一份试卷中体现难、中、易三个梯度的练习。第一梯度为综合题或探究题,比较有难度,适合A层学生;第二梯度为辨析题或简答题,适合B层学生;第三梯度为识记题或基础题,以C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参照。同时,将习题从易到难设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部分,必做题可选取容易、中等难度的题目,选做题可选取高难度的题目,但不明确指出哪些学生必须做哪些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除此之外,学生做题速度也是有差异的。其中C层学生基础较薄弱,做题速度一般较慢。为此,只要他们完成第一梯度的习题就应该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挖掘其闪光点,鼓励其继续挑战下一题,刺激他们学习的兴奋点。大部分学生做完第一梯度的习题后,时间还很充足,可以继续做第二梯度的习题,A层学生知识储备多,思维敏捷,动作迅速,在完成前两梯度的习题后,可继续做第三梯度的习题。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考虑到学生思维速度的差异,更考虑到学生层次速度的差异,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用,收获成功的体验,激发各层次学生的最大潜能。
(八)结合学生差异,严格实施分层考核与评价
1.教师层面
考核与评价体现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内容。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授课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教师不能让分数成为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即使最差的学生,看起来最没有指望、思维迟钝的学生,不能因为分数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总而言之,不能把学习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定论:分数好,学生就好;分数不达标,就等于学生没有达到水平。由此,面对思维、性格、身心发展速度迥然的学生,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评价他们。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尤其是对高中生的考核与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差异,并具有发展性的,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应当有所不同。A层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应重在拓展延伸,提高他们的能力;B层学生在学习上较为自觉,应重在训练思维,激励他们逐级而上,寻求更高的发展;C层学生在学习上较为被动,应重在夯实基础,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考核评价应当隐性进行,具体可分为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两种。其中,客观评价占总考核成绩的七成,主观评价占总考核成绩的三成。具体来说,客观隐性分层评价是指期中、期末考试,考试虽然采用同一张试卷,但需用不同标准评价学生。试题可分三个阶梯层次:基础知识题目占50%,中等难度题目占30%,难题占20%。基础知识题目注重基础,难度低,有利于C层学生收获成就感,增进他们的自信心;中等难度题目在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B层学生的水平;难题难度较大,给A层学生冲击,让他们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同时,评价方式需多元化,教师不能只采用定量评价方式,应在评价内容上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取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此外,评价机制须隐性分层,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激励,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对于A层学生,教师要用较高的标准来评价他们,表扬要适当,要让他们时刻保持谦虚和严谨的态度。对于B层学生,教师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表扬他们优点的同时应指出他们的不足,激发他们更上一层楼的想法。对于C层学生,教师不能打压他们,而是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一点一滴地进步,以此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观察记录,作为一种形成性分层评价不容忽视。具体而言,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表现、小测验、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将这些制作成学生成长记录表,为学生成长建立档案袋。然后,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和考核评价后,教师可及时依据新情况、新变化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保证隐性分层教学在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2.学生层面
(1)参与态度分层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育者单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成功的教学是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求新知的欲望。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参与态度包括参与广度和深度,即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读后续写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并能通过有关教学活动解决一些有难度的深层次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过分依赖教师,学习上没有独立自主意识,对新的教学方式参与性不高。因此,英语教师可对学生参与态度进行分层,制订一份学生参与态度测评表,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成效。比如,C层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学习成绩由原来的名次前进几名,甚至更多。教师以此为基础,可将其递进成B层次并持续关注。对于成绩下降、学习热情减退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与指导,即教师不改变其原有层次,并用原有层次的标准激励学生,找出原因,避免学生出现继续下滑的情况。
(2)学习过程分层
学习过程不仅是教学活动不可忽视的载体,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助推剂。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预期目标。学习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方法、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成过程,教学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分为课堂表现、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阶段考试、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需在学习过程中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教师对A层学生的标准与要求应比B层、C层的学生更高。由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创建学习共同体,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好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3)学习效果分层
学习效果是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学习获得的收益。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只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判断学生的唯一衡量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分层考查。对于A层学生,可以为其学习效果增量;对C层学生学习效果减量;B层学生学习效果介于A层与C层之间,可以多维建构学生的知识,诱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比如,教师在授课时可将课堂显性分组,隐性分层,课前由学生收集材料,课上教师创设情境,异质合作并组内交流、组间交流,然后请各层次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完成讨论内容,最后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