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材料与技法
一、笔法与线条
水彩画因“水”的含量而使其笔法千变万化,韵味无穷。不同质地的毛笔,由于它的弹性、吸水性、硬度的不同,留在纸上的线条笔迹也千差万别。水分的多寡直接影响笔触的成形与发挥,水分越多,笔法越难成形,笔触之间难有明显界线,水色互相渗透交融,形成无序及朦胧缥缈的感觉,最后效果难以预测,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呈现,虽然难以控制,却是水彩的魅力所在。水分太少,则难形成有规则的笔触,水彩纸表面纹路较粗,用笔时笔毛含水过少,在接触纸面凹凸不平的纸纹时,不易留下完整的笔触,很自然地会在纸面上留下飞白的肌理,产生苦涩模糊的特殊效果,这时的笔法线条有力而结实,形体感真实,具有可操控性,画家便于预测它的最后效果。水分适中,则笔法易成形,它可根据画家的兴趣与目的,自如地去挥毫运笔,笔触肯定,易于塑造形体且画面浑厚,色彩饱和度高,适合对主体物的刻画。
对水彩人物画创作而言,笔法的运用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落笔的准确性。由于水彩人物画对造型的要求较高,一笔落纸,最好形色俱到,少作或不作修改。二是注意笔触的生动性。画家通过用笔不但塑造对象形体,而且也是表达意境、宣泄激情、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笔锋的运转,笔触的痕迹,笔法的连贯与呼应,表现一种内在的气韵与节奏,这对体现人物的气质及画面品质十分重要。
右上 图4-1 《女人体》作者:穆林斯·克雷格 画家先以细劲匀挺的线条将少女的摇曳身姿轮廓勾勒出来,笔法挺拔、刚柔相济。身体肤色与拖坠飘逸的衣裙描绘,笔法则宽松而随意,但却在宽松中暗合严谨,上身皮肤色彩的用笔施色遵循骨点支撑下的构成规律,契合人体的形体动势特征,准确表达人体结构。
左下 图4-2 《女孩》作者:穆林斯·克雷格 采用小笔触勾形,排笔着色,充分发挥排笔多变的笔尖角度,时而画,时而擦蹭,时而谨慎落笔刻画细部,时而大笔铺色挥涂背景,画面传递出灵变的动感。
右下 图4-3 《背影》作者:安德鲁·怀斯 画家采用多种笔法对头发进行描绘。头发枯笔留白与衣服积色沉淀形成对比,头发上几缕高光靠留白空出,再用笔尖锋扫出发丝的细节;头发明暗转折处的深色是等底色干后画上,以求清晰的笔触形状。发辫上的两笔深色是趁湿加上的,让其边缘散开和湿底色结合起来,产生形色的灵动。
二、干、湿画法
水彩的干、湿画法是水彩画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技法。如果说湿画法以其酣畅淋漓的水色生成“水味”十足的抒情般美妙画面,那么干画法以其肯定的笔触从容地处理各形象之间的形式美感及干湿衔接问题。水彩画颜料由于水溶性的关系,必须依赖水来调和色彩,但是画面的水色交融、淋漓尽致必是通过干的衬托才更显其湿润的效果,往往干与湿的对比越强,“水味”越重。也就是说,在画面的某些地方需要充分发挥水味效果的,则需大胆用水,制造出水色流动、含蓄、交融混合的湿润气氛,为了使其“水”味更浓,可在相应的地方用干笔涂抹,有意地露出笔触和摩擦的肌理,产生对比的(矛盾)效应。
水彩画除了注重干与湿的对比外,还得考虑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太过于去强调干湿对比,往往会走上另一极端。为了避免出现这类问题,在作画时应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在干湿技法的运用上更多地注重它们之间的衔接过渡关系。画面干湿变化自然,做到色调统一、干中有湿、湿中有干。
图4-4 《阿拉伯人》作者:萨金特 该画干湿笔法运用的灵活简洁,形色俱佳。湿画法铺色,干笔触勾形,人物边缘线以高纯度的黄色干笔勾勒,对人物进行衬托。
左 图4-5 《女人体》作者:周刚 女人体背部结构转折面由一块块、一层层的色块构成。由于采用干画法进行色块间的衔接,色块与色块间形成清晰的轮廓,将复杂的形体转折变化幻化为色块间的变奏。
右 图4-6 《矿工》作者:周刚 背景大面积水色平涂,在饱含水分的笔端下,水分的渗化将笔触隐没,留下水色淋漓的色彩肌理。人物衣服以灵动的草书笔法信笔驰骋,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三、水与色的控制
水彩人物画的难点及特殊性还在于水分及色彩的控制。作画过程中,水色流动的不可预见性加上纸张性能的不同造成这些特殊性。水分多少的控制、水分与颜料的比例、水分在纸上留下的痕迹都会成为画面韵律形式,水分是水彩画的生命与灵魂,它起着支配画面效果的主导作用。
从技术和技巧的角度来说,画水彩人物首先得沉得住气,在必须干透才能再画的地方,要耐心等,否则颜色会冲毁形体,或底色翻上将画面变得污浊。其次要把握时机,需要运用湿画法的时候一气呵成,需要色块间含蓄交接时则在半干不干时上色。第三,利用水彩画的特点,发挥水的特性。作画过程中,能否恰到好处地控制颜色水分的干、湿、渗、化,往往能决定一张画的成败。水的流动形成一些生动的肌理效果往往是偶发性的、不可复制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作画中有因势利导的驾驭能力,对偶然生成的水色肌理要善于保留利用,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第四,要充分考虑色彩的干湿变化。水彩画色彩的干湿变化大,我们在作画的过程中很难判断或确定画面的最后效果。色彩在画纸还处于潮湿状态时,可能会觉得效果很好,画面深浅对比、色彩的饱和度都不错,但这往往不是真相,待纸张干后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效果。干湿之间的变化确实是水彩画最大的缺点,许多初学者都会在作画过程中碰到类似的情况,如画到某个阶段时对整个画面很满意,自认为可以收笔完成了,谁知转眼干透后,画面却是迥然不同,这确实是恼人的又无可奈何的结果。所以在作画过程中除了对水色多寡的控制,色彩饱和度也应作适当的强调和夸张。
左 图4-7 《舞者》作者:阿尔瓦罗 画家将水彩的干湿度控制得游刃有余,赋予水色以无限激情。人物从头到脚,水分也由干及湿形成层次变化,裙摆依靠水彩晕染成形,有一种虚幻的韵律。
右 图4-8 《背身女人体》作者:穆林斯·克雷格 画家在水色的“收”、“放”中将人体背景光影效果轻松的呈现。背景中水色急速在画纸上运行产生的飞白对人体的暗部进行烘托,头发的暗部色块是趁湿画上去的,水色生成自然晕染的明暗效果。臀部的暗部色块是待底色干后画出,产生的清晰色彩形状将臀部结构表现得准确而结实。
(www.xing528.com)
四、水和各种媒介的综合运用
水彩颜料与其他媒材的混合使用
水彩颜料可以和丙烯、岩彩、蜡笔等多种颜料、媒材混合使用。如与丙烯混合,几乎没有排他性,色彩稳定性好,长期存放不会变色;与岩彩混合使用时,则在描绘物象的暗面和物体较虚的部位要慎用,以免影响水彩作品的“水味”和“透明”性。在实际运用中,只要在作画前有充分的考虑,扬长避短,物尽其用,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水彩颜料与其他调和剂的混合使用
除了水之外,水彩颜料还可以尝试与其他调和剂相混生成新的肌理形态,如蛋清制品、松节油、调色油、白乳胶、洗洁精、胶水、酒精等等。每种媒介都自成特色,所呈现的视觉效果、画面肌理感截然不同,各有千秋,不可替代。操作时,可尝试用这些调和剂混合出丰富的肌理效果,得体地用在画面的不同地方。媒介之间的排他性不可避免,只要运用得当,都能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因为画面除了需要协调性,适当地制造点“矛盾”,同样能给画面注入生气和活力。
上 图4-9 《吉普赛女郎》作者:凯特·怀恩(美国)背景窗帘、地面先湿笔晕染,再用蜡笔勾形的手法生成层次丰富的肌理效果。人物衣着上干笔触短线条点绘上的花纹具有跳跃性的动感,与蜡笔绘成的灵动线条相得益彰。
下 图4-10 《十个加仑帽子》作者:茱蒂·贝芝 多种媒介材料的使用,使画面获得别具一格的感染力。画面中亮部的处理很有特色,先用留白胶空出亮面,再用修正液提亮,产生与水彩画笔不同的块面与肌理。
五、纸张与基底
除水彩纸外,卡纸、宣纸、素描纸、新闻纸等都可以进行尝试。不同的纸张对颜色的附着力和吸水性各异,质地肌理的粗细不同,必然会创造出新颖别致、意想不到的绘画效果,这些都和在传统的水彩纸上作画效果迥然不同,派生出新的画风。
在水彩纸上采用特殊材料与技法做底,制造肌理效果丰富画面视觉的手法也很多。如在水彩纸局部用砂纸打磨表面或底板,改变其吸水性能;也可用刀、针或其他粗糙物在纸上或底板上做规则或不规则的刻、刮,有意损伤表面,以便上色后达到特殊的肌理效果;还可用石膏粉加乳胶在水彩纸或底板上制作肌理,或粘贴其他材料以丰富画面;亦可借鉴湿画法的涂蜡、洒水、对印等手法丰富画面内容表现,增添画面情趣。总之,多种手段的探索与尝试往往比直接描绘更自然生动、有趣而多变,能不断诱发我们新的创意灵感与激情。
左 图4-11 《八点以后》作者:卡拉·奥克诺(北美) 光滑的白板纸上产生别具一格的肌理效果,为塑造人物形象增添了艺术感染力。画家通过在板纸上刮、冲、擦等技巧生成大块色彩与黑色线条组合,使人物结构更显结实。
右上 图4-12 《态》作者:徐天润 作者采用大号排刷在做过底料的水彩纸上作画,排刷刷出粗犷的肌理感,使女人体的形态与背景浑然一体,时而有形时而无形。
右下 图4-13 《两个男孩》作者:琳达·思皮斯 画家通过制造肌理的对比来营造美感。画面的背景在上过底料的纸面上上色,近乎泼墨似的拓印点子与少年光滑的肌肤形成对照。头、五官、手指和头发的处理富有体量感,浑厚而层次丰富。
六、丙烯、岩彩与水彩颜料
水彩颜色分矿物质颜料和植物性颜料两种,植物性颜料透明性好,如蓝、群青、深蓝、瑰红、深绿等;而矿物质颜料含粉质较多,有覆盖力,在一定浓度下不透明。一般来说,如果同一局部色层里既有矿物颜料又有植物颜料时,先画矿物颜色再覆盖植物颜色,这样画面效果更透明,反之则会粉气,在纸质表面会清楚看到矿物颜料的粉状颗粒浮在纸面,画面效果不佳。另外在画不同深浅的颜色时,应先浅色后重色,水彩颜色的不可覆盖性决定,先浅后重较符合水彩画的作画顺序,如果先重后浅色,浅色一定会浮在重色的表层,而产生又一种粉状颗粒。水彩颜色也必须依赖水来调和色彩才能达到其最佳效果,也就是说“水味”永远是水彩画不变的话题。
丙烯颜料颜色饱和鲜艳,兼有油画颜料的耐久、力度、多用性和水彩的流畅、明度。与水彩颜料比其透明性没有水彩颜料好,用水洗也不易洗掉,它的调和剂是一种无毒塑胶树脂,悬浮水面,在瓶中貌似牛奶,但干后变为强韧、清晰、易曲的薄膜。丙烯颜料以它的明度著称,干后明度不变,然而,务必小心避免妖艳媚俗感。
岩彩由各种颜色的石头打磨而成,由于颜色存在颗粒,所以光泽感更强,矿石的材质美更突出,具有较强的覆盖力和表现力。岩彩的颜色种类繁多,能够和水彩颜料混用,但岩彩的透明性较差,不适合大面积使用。岩彩的色彩稳定,干湿变化大,色彩可以反复堆积覆盖,形成厚重的视觉效果。在使用上应充分考虑其性能特点,比如可用在受光部位,或者用在结实的地方。
左 图4-14 《跳蚤市场》作者:比尔·詹姆斯(美国) 在传统水彩的表现技法上利用水色冲染产生的水迹塑造形象,赋予水彩颜色以全新的内涵。人物面部、服饰、玻璃器皿均采用这种技法表现。颜色冲染成的一块块水迹具有一种水色意象的美感。
右 图4-15 《时间的漫游者》作者:卡拉·奥康纳 水彩与丙烯混用,在光滑的纸面上作画。利用丙烯颜色鲜艳饱和,具有力度的特点,使形与形之间、块面之间产出强烈的平面色彩构成装饰美感。依靠刮、擦使丙烯颜料在单纯的色块中富含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