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物水彩画艺术:写生与表现

人物水彩画艺术:写生与表现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是仅次于面部的重点,是反映画面人物身份、职业、性格的重要标志,手是人的生活阅历及情感表达的第二体征。手与脸部的关系处理也将强烈的光感表现出来。

人物水彩画艺术:写生与表现

第二节 水彩半身像的写生与表现

一、水彩半身人像的表现要领

1.动势与衣纹

半身人物肖像画的艺术感染力主要通过对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的刻画来表达。一幅成功的半身人像画不仅是画家高超表现技巧的体现,形象动势的设计也是画面艺术美感呈现的关键要素。

衣纹是除了外形、躯干、手脚外常常用来反映人物动态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同的姿态必然带来衣纹及其褶皱的变化,服饰穿插走向是人物姿势、动作的直接体现。处理衣纹时,要有疏有密,穿插得当,衣纹的结构要清楚,尤其是领、袖部分不能含糊。从衣纹与人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在运动时所形成的变化来观察,衣纹的转折变化不但直接体现了人物的形体结构,同样又具有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功能。可以说,画好衣纹,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动态,还是反映服饰质感、显示画家技艺高低的关键。

img141

左上 图3-42 《躺着的少妇》(局部)作者:萨金特 准确地抓住了绸缎衣裙包裹下的腿部动势变化,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img142

右上 图3-43 《穿和服的女人体》作者:帕尔斯坦 在服饰的陪衬作用下,人体胸、腹和腿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效果,产生人体向前突出、地板阴影向后退缩的空间距离。

img143

左下 图3-44 《小憩》作者:威廉姆·麦松画家强调了人物白衬衣亮部的褶纹处理,将微微斜靠的身躯动势,强烈光下的衣纹光影及环境色的反色关系表现出来。

img144

右下 图3-45 《妇女肖像》作者:伯顿·希尔维曼(美国) 端坐前倾的身体胸部向前延伸,双臂向后形成一组相反的力量,通过衣纹大块面的表现加强了这组动势力量的张力

2.手的表现

半身人物写生,手的表现常常被初学者所忽视,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五官的描绘,对四肢、手脚、躯干则很少给予应有的重视,久而久之,甚至只会重视五官,不是将模特的手脚故意隐藏于浓重的阴影中虚化处理,就是将其草草几笔一带而过。无疑,一双僵硬呆板、错漏百出的手会大大降低作品的质量及品位,而一双生动的手会传达出多少凭五官所难以传达的神韵与情感。

手是仅次于面部的重点,是反映画面人物身份、职业、性格的重要标志,手是人的生活阅历及情感表达的第二体征。如同舞蹈家能以手的形态语言讲述故事与观众对话,画面中手的塑造也是人物生活阅历、生存状态的一种折射,所以说刻画好手的形象个性是肖像的又一重点表现对象。表现时,首先要抓住手的动势方向及轮廓线,手掌及各部位关节之间的比例结构、体面要准确到位,尤其是对指形的表现要准确、生动,力求体现出个性特征。其次,认真比较两手之间的关系,将手指的具体形象关系及质感关系表现出来。当然手的刻画不要“喧宾夺主”,应与脸部相协调,要表现得体,不要琐碎。

img145

上 图3-46 《远望》作者:吉姆·史丹利·伯纳尔 干净利落的运笔生成洁净的色块以及整体的黑白对比,使得画面单纯而整洁。举手远眺的动势在单纯的画面空间中极具动感。手与脸部的关系处理也将强烈的光感表现出来。

img146

左下 图3-47 《豆蔻年华》作者:李亮之 画面表现了小女孩用手背拄着下颌,抬头远眺的自然状态。画家将主要表现精力放在对象面部与手的动势处理上,流畅的人物动势以及色彩上微妙的调子刻画,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清新的意味与情调。

img147

右下 图3-48 《吸烟男子》作者:冯信群 画面表现了民工握手点烟的动势,为了生动呈现这一动势,画家对人物的头、手均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把一个劳动者的生活痕迹表现得恰到好处。

3.人物肤色与衣服质感的关系表现

皮肤的色彩质感与不同布料服饰的色彩质感表现是水彩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表现皮肤、衣服等不同物象的质感,可采用多种表现技法,时而采用清晰的短笔触,时而用湿画法获得微妙的调子,时而则在干底上擦蹭出来体现粗糙的质地。总之,不同的质感,用色的方式及表现技法也不尽相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也使得画面获得丰富的视觉效果与艺术感染力。

img148

上 图3-49 《流浪汉像》作者:安德鲁·怀斯 流浪汉的面部肤色采用层层罩染的方式画得层次丰富,头发在干底上擦出来,红毛衣用硬毛笔在光纹纸上用湿画法抹出肌理,条绒外套的布纹画得很仔细,形成一粗一细的对比,表现了物象质感的丰富性。

img149

左下 图3-50 《穿毛衣的男人》作者:帕尔斯坦 作者重点刻画了对象的毛衣质感,毛衣的纹路走势与编织结构都作了详细的交代,与人物光滑的皮肤形成对比,在视觉上营造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img150

右下 图3-51 《喀什街头的乞讨者》作者:冯信群 老汉头部、双臂弯曲的动态产生环抱画面视觉中心的合力,集中对厚厚的军大衣、右肩布袋与斜跨皮包进行质感对比,既表现出冬日衣服的厚重又加强了老汉身背重物的负重感。

4.为对象设计帽子、服饰等配饰

服饰、帽子等配饰与对象年龄、肤色、气质、职业特征、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民族习俗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不同着装及配饰的设计有丰富主题的作用。

在表现服饰的过程中,帽子、服装的款式风格,服饰的肌理效果,均有展示表现技巧的空间,所以很上画。首先将服饰的具体结构关系,尤其是褶纹的来龙去脉、叠压关系及强弱虚实变化表现出来。其次,注意服饰特点及质感关系的表现,根据不同质地的服饰选用合适的表现方法。帽子的处理要考虑与头部的协调性。最后,服饰、帽子等配饰的处理一定要考虑与头部形象、肤色的协调关系,无论是丰富主体还是烘托主体都要以整体统一为重。

img151

上 图3-52 《戴帽牛仔》作者:威廉姆·麦松 为了凸显牛仔潇洒的气质,画家对人物帽子、绿围巾进行了浓墨重彩式的描绘,一顶帽子压住少年俊朗的脸颊,飘逸的绿围巾将牛仔性格中的豪迈表现出来。

img152

左下 图3-53 《俄罗斯少女》作者:冯信群 毛线帽子、厚厚的围巾包裹住少女红扑扑的脸蛋。在表现帽子、围巾的松柔质感时,有意降低帽子、围巾的色彩纯度,凸显少女冻得紫红的肤色,让人感受到了冬季的寒冷。

img153

右下 图3-54 《地扪侗寨姑娘》作者:冯信群 服饰的表现也是体现形象的关键,用速写的方式对女子身上极具民族特色的花纹、头顶饰物进行了视觉记录。

5.画面构图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他不能离开社会及周围的环境而独自存在,环境可以塑造人、改变人,人物的本质与环境发生关系。所以绝不能忽视环境的表现因素,它是一个人生活的许多章节写照,通过阅读它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刻画的形象。

画面的可视性,实际上就是周围环境因素的烘托。画面背景看似只是人物形象的烘托及陪衬,但如果草率概括或者忽略对待往往会给人留下不完整或习作的印象,巧妙得体的背景处理往往也是表达人物个性思想及内心世界的有利手段。创作中,画家为了达到“传神”、“写真”的目的,有时会调动一切可行的道具及艺术手段,或通过对人物周围的环境景物进行烘托渲染,或增添一定的情节内容等等。

img154

左上 图3-55 《吧台边饮咖啡》作者:阿奈·威斯特曼 画家用醒目的红色描绘前景大比例局部人像,与处于画面中心的白衣男子形成了一个纵深的空间,新颖独特的画面构图产生一种现场感。

img155

右上 图3-56 《被遗弃的人》作者:斯蒂芬·司各特·杨 画面中虚空间的分量非常重,画家在人物面前留下大片虚空间,并将人物形象亮色轮廓映衬于暗色轮廓中,使背景尤为引人注目。虚空间的设置处在灰蓝色的画面基调中,烘托出丝丝伤感。

img156

左下 图3-57 《阳光下的女孩》作者:安德鲁·怀斯 中心人物安排在画面右下角,以深色的背景衬托人物,左侧淡色的背景则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这样的构图形式既出人意料又产生出一种稳中有变、动静结合的感觉

img157

右下 图3-58 《早餐》作者:周刚 将主体人物置于右侧使画面重心刻意右倾,左侧的方桌上摆放零星的食物调节视觉平衡。深重色调背景在烘托主体的同时对画面进行黑白构成分割,分散的画面结构显示出一种闲散的动感态势。

二、半身人像的写生与表现步骤

半身人像写生与肖像画写生的大体步骤与方法相似,只是由于表现对象的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在起稿与着色时有所不同。画幅的大小变化与水彩的快干特性,在上色的步骤和具体方式方面会略有变化。

1.抓住坐姿动势

半身人像起稿,先用铅笔勾勒出人物大的动势线和轮廓线,将人物头部、肩宽、坐姿动势的位置以及头与手的位置比例标出。五官各部位的大小位置及五官特征点到为上,重点标出主要的明暗转折关系即可。服装的描绘要准确、简练,忽略细小的衣纹变化,勾勒出体现人体结构与动势的衣纹转折,注意要主线清晰,符合人体结构、比例。与肖像画表现对象不同,半身人像结构复杂,头部、肩部、躯干、手臂、双手甚至于大腿的不同朝向都会形成丰富的形体结构空间变化及明暗关系变化,起稿时除了人物五官特征、坐姿动势、比例结构的准确外,规划画面明、暗、灰的节奏关系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标出明暗交界线的形状及位置,合理安排亮、灰、暗及投影的位置。

2.捕捉色彩印象

着大体色前,可先用喷壶在纸上洒一层水,保持纸张湿润,因为半身人像通常都较肖像画的画幅大,保持纸张的湿润,方便大面积铺色。上色的顺序是由浅及深的着色过程,可先从人物亮部的光源色画起,迅速将画面的大体色彩关系铺开,受光面与背光面的冷暖色彩变化,人物肤色、服装及环境背景的主要色彩倾向要在此阶段确定。不必考虑过多的细节刻画,人物轮廓与周围环境的界限甚至不必刻意区分,重点捕捉对形象的新鲜色彩印象与感受。

3.大胆塑型小心收拾

在大的色彩基调完成后,可进行五官、服饰、手的形体塑造了。形体的塑造从形体转折面画起,从形体的明暗交界线画起,考虑好受光面与背光面的冷暖变化及水彩的干湿明度变化,色彩对比可以强烈一些,待深入刻画时再将色彩调准。这一步要注意干湿适合,讲究水分的运用及笔触笔法,形成大的虚实与生动的色彩变化效果。要注意,形体塑造阶段避免犹豫拖沓,从整体出发,大胆地进行形体塑造,小地方即使画坏了也别去管它,留待下一阶段收拾。(www.xing528.com)

4.深入结构与细节刻画

人物的深入刻画,实际上是深入结构与细节的刻画,在强化画面视觉中心的过程中,使画面色彩逐渐丰富,形象更加深入的过程。这一阶段,根据画面需要,有重点地对画面的主体部位或人物的配饰进行局部和小块面的深入细分,可对面部五官和手部进行重点刻画,可先从感兴趣的地方开始,也可以从最容易表现的部位入手,但要整体与局部相互照顾。切忌,深入刻画要照顾到整体的色彩倾向,考虑与整体的协调。五官细节的增加要注意透视关系,色彩变化不应太丰富,要注意与服饰和背景的色彩关系,既要与背景的表现有距离,又要考虑整体的协调性,两者毕竟同处在大的环境中。深入刻画过程中,水色的控制、用笔的方向与力度、色彩的干湿变化都比较讲究,需要悉心刻画。

5.纵观全局,全面调整

随着细节的逐步丰富,我们需要适时跳出对细节的一味追求,纵观全局,全面调整,保持画面的整体感。检查与审视画面中头部刻画与整体色彩的协调性,手的表现是否干净利落,手部的整体明暗与色彩是否与头部的色彩形成呼应,服饰、背景以及手臂、大腿等结构、转折是否表现得简洁准确,色彩清楚明快。背景主要起到烘托人物形象与气氛的作用,在画面中的分量是否合适,是否处于服务人物主体的位置。任何影响整体效果尤其是削弱主体的所谓精彩细节要坚决删除,调整画面的色彩基调,将不协调的色彩因素减弱或修正。

img158

左上 图3-59 《花衬衫》作者:比尔·詹姆斯(美国)画家用短促的小线条笔触表现对象,短中又不失变化,有些甚至接近点的方法来表现形象要素。最引人注目的碎花衬衣,花而不乱,杂乱繁琐的花纹丝毫没有影响画家对整体感的把握。

img159

右上 图3-60 《着衣女子》作者:查理·雷德(美国)简洁而跳动的笔触似有一股激情贯彻始终。白色衣裙的刻画,看似随意但又笔笔到位,不仅将人物的结构动势准确到位地体现出来,连风吹动衣裙飘动的动势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img160

左下 图3-61 《站姿女子》作者:阿奈·威斯特曼 画家以人物头部为重点表现对象,细腻的头部运笔方式与衣服及背景的运笔产生很大的反差,在一紧一松的形体轮廓节奏中,尽显画家大气娴熟的表现技巧。

img161

左上 图3-62 《银手镯》作者:凯利(美国)以细腻的手法对人物面部及手进行“实”处理,与粗犷的背景、着装表现手法形成很大的反差。画面节奏在大明大暗、大虚大实的对比中产生一种张力。

img162

右上 图3-63 《流浪者》作者:萨金特 左下方斜射的光线表现老人的自然状态。紧锁的眉头,微微斜靠的身体动势在画家一松一紧的运笔当中生动准确地刻画出来。

img163

左下 图3-64 《莫娜与卡琳》作者:佐恩 画面色调统一,老人与小女孩的装束在统一的褐色调子中又有多层次细致的明暗色彩对比,产生一种朴素而真切的美感。小女孩活泼的神情与祖母凝重的神态形成动静间的对比,使得画面亲切而感人。

《坐着的印度男子》作画步骤:

img164

图3-65 步骤一:用铅笔起稿,确立画面构图。注意人物与背景的构成关系,头与肩膀的动势关系以及头与手比例关系的协调性。

img165

图3-67 步骤三:在上一步基础上,将人物面部大体明暗变化、衣纹及围巾的走势作进一步细化,背景物象也随之统一深化。

img166

图3-66 步骤二:用水湿润画纸后,采用大笔触,趁湿将人物色彩、衣服色彩及背景的主体色调迅速铺开。

img167

图3-68 步骤四:明确画面的视觉中心,并予以重点刻画。五官各部位的形体塑造,坐姿人物的动势,头部与手的主次关系都要一一表现出来。

img168

图3-69 步骤五:调整画面关系,进一步突出视觉重点。深化老人深邃的眼神,古铜色的健康肤色表现。放松周围背景的处理,与面部形成层次上的主次及节奏对比。

《画家迈克》半身人像作画步骤:

img169

图3-70 步骤一:用铅笔线条勾勒出人物坐姿及五官、手的基本造型。

img170

图3-72 步骤三:进一步画出头发及五官基本形和头发关系。

img171

图3-71 步骤二:用大笔铺设画面的色彩基调,画出脸部的主要转折面及黑色衣服的动势褶纹线。

img172

图3-73 步骤四:有重点地对人物的面部、五官、手势进行深入刻画,黑色皮质衣服的质感也作进一步表现。

img173

图3-74 步骤五:对画面进行整体调整。强化眼神、五官及手的细微变化,对背景也进行深浅变化的概括处理。透明的肤色与深色的衣服形成强对比。

《帕米尔少女》半身人像作画步骤:

img174

图3-75 步骤一:用铅笔将人物的外轮廓及坐姿勾勒出来。

img175

图3-77 步骤三:用深色画出背景的大关系,处理好背景与人物的色彩对比,刻画脸部的结构特征和明暗关系。

img176

图3-76 步骤二:着大体色,注意红、绿、黄三种服饰的对比与明暗关系的处理。

img177

图3-78 步骤四:头布的花纹表现,强化脸部塑造。

img178

图3-79 步骤五:面部表情的细微处理刻画,衣服纹理及面料反光质感的表现。统一调整画面,强化画面的视觉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