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佛门书画家图典:研究民国佛教及兴盛期

中国佛门书画家图典:研究民国佛教及兴盛期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二章研究兴盛期的民国佛教及佛门书画家清朝后期,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寺庙遭到了严重破坏,佛教似乎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后经熊希龄等人出面调停,乃以大总统令的形式公布了中国佛教会章程。中国佛教总会变通成“佛教会”,勉强延续。民国期间,佛学的研究和培养佛教人才方面卓有成效。十四年礼山西五台山,又赴北京、宁波等地讲经,旋率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在日本演讲中国佛学。

中国佛门书画家图典:研究民国佛教及兴盛期

第十二章 研究兴盛期的民国佛教佛门书画

清朝后期,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寺庙遭到了严重破坏,佛教似乎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光绪二十四年(1898),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执行“中学(儒教)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采取极端的排佛政策试图汲取各地佛寺的财产,以兴办各种学校,即所谓“庙产助学”运动,致使佛教深受打击。

民国(1912—1949)诞生之初,即有一批著名的僧侣、居士试图建立现代方式的宗教组织。1912年初,欧阳渐、李证刚、邱晞等居士发起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佛教组织“中国佛教会”,并得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认可。该会设在江苏南京,创立月刊,主张佛教徒不论在家、出家,应以能行为上。他们指责寺院僧众争寺产、讲应赴、收金钱的腐败行为,因而引起了江浙各寺僧人的反对。名僧太虚(1889—1947)一面反驳“中国佛教会”的主张,一面又与仁山等人在南京毗卢寺组织了“中华佛教协会”与之抗衡。他们也面谒孙中山,得到赞许。该会以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为号召。在教理上主张清除两千年来人们附会在佛教上的鬼神迷信内容,反对探讨死后世界,提倡办好人间佛教,解决现实问题。另外,扬州谢无量办“佛教大同会”。该会提倡佛、道合一,建立中国统一的宗教组织。上述三会虽然有很大的分歧,但要求佛教改革的倾向都是一致的。有鉴于此,江浙诸山的长老请敬安和尚出面,组织统一的横向联合的“中国佛教总会”并商请欧阳渐、谢无量取消他们的组织。中国佛教总会于1912年4月在上海留云寺成立,提出了“保护寺产、振兴佛教”的口号,并得到南京临时政府的同意,下设20个省支部和400余个县支部。

袁世凯(1859—1916)夺权后,一些军阀、政客继续侵夺寺产,毁坏佛像。敬安代表佛教总会北上劝谏,反而受辱身亡。后经熊希龄等人出面调停,乃以大总统令的形式公布了中国佛教会章程。1913年6月,北洋政府颁布《寺产管理暂行规定》,明令寺产不得变卖、抵押、赠与或强占,寺院经济得到了保护。

1915年10月,袁世凯颁布《管理寺庙条令》,明令取消中国佛教总会,规定“遇有公益事业上必要及得地方官之许可”,可以占有。中国佛教总会变通成“佛教会”,勉强延续。1918年北洋政府再次重申《管理寺庙条令》,取消佛教会。

1924年,军阀立场稍弱,又成立了“中华佛教联合会”,为全国性的佛教组织。1928年,浙江大学一批教授,提出了“打倒僧阀,解放僧众,划拨庙产,振兴教育”的口号,内务部颇有赞许之意。太虚针对性地提出“革除弊端,改善僧行,整理寺产,振兴佛教”等改革主张,消除了社会上的误解,平息了风波。

抗日战争爆发后,佛教组织受到了极大的破坏。1943年在四川召开监、理事会议,选举太虚为理事长,恢复佛教会的活动。1947年3月,在南京召开了中国佛教徒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佛教总会,选举章嘉呼图克图为理事长。

民国期间,佛学的研究和培养佛教人才方面卓有成效。创办有佛教刊物多种,用现代传播媒介弘扬佛教。还创立了多所佛教大学和佛教研究所,专门培养高级佛教研究人才。著名人士谭嗣同章太炎对佛学研究由表及里,水平极高。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胡适著《中国禅学之变迁》,熊十力著《新唯识论》、黄忏华著《佛学概论》、蒋维乔著《中国佛教史》、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等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佛教徒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号召全国僧民奋起抵抗。弘一法师广泛宣传“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

民国祚短,军阀混乱,日寇入侵,国共战争,致使佛教艺术没有什么特色和发展。但是,民国颇出了几位极著名的佛门书画家,如弘一、苏曼殊、谈月色等。

大休 (1870—1932)四川人。江苏苏州寒山寺住持。琴书诗画,靡不兼长,有高名于大江南北。工山水,用笔超逸荒寒,不殊石涛、八大,而奇险过之;画石尤为独立奇诡恣肆,得未曾有(见图51)亦能治印。寂前,以名刺分送文友,并附诗缕述圆寂事《枫园画友录》、《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有载。

图51

大悲 号大雄山主。湖北人。毕业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政治经济系,旋从政,复皈依佛门成居士。民国十二年(1923)冬,于江苏镇江福兴堂出家为僧。二十五年主浙江宁波天童寺、又主北京广教寺、上海海潮寺、浙江杭州灵隐寺。精究佛典,亦工书画,尤擅墨荷。王震(1867—1938)颇推重。《墨海潮》、《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有载。

大智 上海人。工画善书书善行楷、篆隶,尤善榜书。尝在1931年4月22日上海《申报》上刊登《鬻书赠画助佛学会》润例亦工诗文。《申报》、《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有载。

太虚 (1889—1947)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名悲华。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出身贫寒,幼丧父母,由外祖母周氏抚养长大。光绪三十年(1904于江苏苏州平望小九华寺拜士达为师,披剃出家。旋至江苏镇江玉皇殿祖师奘年处礼拜,奘年赐法名太虚。同年随士达到浙江宁波天童寺,在敬安处受具足戒。宣统元年(1909)随寄禅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并于江苏南京金陵刻经处岁杨文会学佛经。三年主广东广州白云山双溪寺,组织僧教育会,始讲《佛教略史》。因参加革命党人朱执信等秘密活动,作诗凭吊黄花岗之役,不容于清廷,遂离粤至沪。翌年与同门仁山等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进总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被推举为会刊《佛教月报》的总编辑。是年在上海举行的寄禅追悼会上,太虚推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口号,并撰文宣传佛教改革,建立新僧伽制。民国六年去台湾弘法,并漫游日本,考察佛教。七年和蒋作宾、章炳麟、张謇、王一亭等联袂发起,在上海组织觉社,同时出版《觉社丛刊》。后来觉社搬到杭州,《觉社丛刊》改名《海潮音》。翌年至京讲《维摩》、《起信》。十一年在湖北创武昌佛学院,十三年于江西庐山开世界佛教代表大会,日本、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均有佛教代表与会。十四年礼山西五台山,又赴北京、宁波等地讲经,旋率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在日本演讲中国佛学。十五年于南京创中国佛学会,秋天游英、法、德、比、美诸国,在法国巴黎筹组世界佛学苑。太虚是中国僧人出行欧美,传播佛学的第一人。十八年回国,先在南京成立世界佛学苑总苑,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接着又把北京教理院立为世界佛学苑英文系。又遣学僧分赴藏、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研藏、梵、巴利等文,促进世界佛化新运动。旋主浙江奉化雪窦寺,分赴鄂、蜀、闽、陕、苏、浙、赣、粤、黔、滇等地讲学并著述,抗日战争(1937—1945)期间,组织青年护国团、僧侣救护队及中国宗教徒联谊会。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委,在镇江焦山筹设会务人员训练班。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的宗教领袖勋章。在佛教各宗中,太虚精研法相唯识之宗,主张把唯识思想推广到现实社会中去。能书法,青年时即勤练书法不辍,早年从临唐、宋名家法帖入手,汲古化己,自成一格。尤善行书,奔放飘逸,如行云流水,迥出尘俗。(见图52-1、图52-2)门人辑有《太虚大师行书》刊世。《宁波市志》、《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古今100高僧》有载。

图52-1

图52-2

反白 (1887—1972)河南开封人。俗姓李,名子厚,号师古山人、一念居士,法号心慧。因家贫以书牍生涯了却前半生。民国二十五年(1936)削发受戒于北京广济寺。后任河南郑州佛学社修持。擅诗文,工书画。1959年加入开封市政协书画组。作品有《西施浣纱》、《昭君出塞》等。《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有载。

六净和尚 里籍无考。法号越尘。云游上海。工画,擅山水、人物。《申报》1929年1月6日刊登过其的《润例》。《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有载。

六指头陀 里籍无考。法号寄禅。海角天涯,云游不知所止。禅暇寄情翰墨,擅山水人物,尝在1929年1月6日上海《申报》上刊登鬻润例。《申报》、《近现代金石画家润例》有载。

石明 浙江人。工画山水,吴徵(1878—1949)颇为推重,尝在1929年6月24日上海《申报》上为其订《山水润例》。《申报》、《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有载。

石侯头陀 湖南人。以旧家子遁入佛门。善画能诗,尝西入蜀,南游粤,东揽吴越山水之胜,所至必图之,或赋之以诗。山水设境既奇,而笔墨雅厚,所谓世外人别有会心耶。亦擅佛像。吴昌硕、曾熙、王震、于右任等为其同启润例,刊登在1928年4月2日上海《申报》和1930年9月《墨海潮》创刊号之上。《墨海潮》、《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有载。

印光 (1861—1940)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今合阳)人。幼年受韩、欧影响,一度反对佛教。后渐觉其非,改信佛教。15岁后,身体不好,一直卧病,在静养中忽然感到佛的伟大。光绪五年(1881)于陕西先终南山五台莲花洞拜道纯为师,削发出家。第二年在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后北上至北京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在念佛堂一心念佛,攻习净土教义,一住三年,净业大进。为继承江西庐山东林寺慧远创导的净土法门,印光还自号继庐行者,以承其志。十九年(1893)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阅藏,钻研佛理,并开讲《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又应谛闲邀请,协助浙江温州头陀寺请来《大藏经》。曾往来江苏、浙江、上海讲经说法,撰弘扬净土文章。民国元年(1912)起,有高鹤年、徐蔚如将其文章、信稿刊于《佛学丛报》,并辑成《印光法师信稿》、《印光法师文钞》,名声大振。民国七年(1918)至上海,住太平寺,继续在刊物上发表弘扬净土的文章,净土宗自此传遍沪上。此后,印光多次至沪。文印经书,泛结佛缘,教化弟子,由此名声愈振。其间,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在印光的倡导下组织莲社,提倡念佛法门。十九年(1930)迁江苏苏州报国寺,闭关撰述大量弘传净土文章,完成《四大名寺志》的修辑。二十五年(1936)“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当时圆瑛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在沪启建护国息灾法会,请印光出关说法,印光以76岁高龄,每天在沪开示两个小时,护国利生,不遗余力。1937年冬,苏州沦陷,印光避居山上继续弘扬净土,并把灵岩山建为专修净土的大道场。寂后被后人尊称为我国净土宗的第十三祖一生主张儒佛融会,认为“儒佛二教,合之则美,离之则双伤”。提倡佛法不离世间。生平不做寺院住持,生活节俭,严于律己。能书法,尤善行楷,(见图53)亦偶写墨竹。著有《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淆论》、《印光法师嘉言录等。《古今100高僧》、《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图53

弘一 (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世居天津,遂为津人。俗姓李,幼名成蹊,一名广侯,字叔同,亦作漱筒、瘦桐、舒统、庶同、俗同,别号惜霜。入天津县学时,名文涛。弱冠奉母至沪,入南洋公学及赴浙江乡试,改为广平。鬻书时,称醾纨阁主。26岁丧母后,改为哀,字哀公。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时,初名哀,继名岸。创立话剧团体“春柳社”时,艺名息霜,报刊署名作惜霜。归国后,任上海《太平洋报画刊》编辑,正称李叔同,后加入文学革命团体“南社”,又名凡。任教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名息,字息翁。民国五年(1916)试验断食后,改名欣,号欣欣道人;旋又名婴,字微阳,号黄昏老人。落发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别署甚多,常可考者,有近二百个,兹仅取如下:昙昉、僧胤、弘裔、论月、月臂、一音、一相、一月、大慈、不著、月音、如空、智入、无住、胜力、晚晴、悲愿、离垢等等,常署别号有:李庐主人、醾纨阁主、黄昏老人、摩颐行者、晚晴老人、薝葡老人、南社旧侣、淡宁道人、晨晖老人、尊胜老人、二一老人、无著道人、婆心庵主、贤瓶道人等。在家之时以李叔同之名,出家之后以弘一之法号为世所通称。5岁丧父,7岁从仲兄文熙受启蒙教育,日课《玉历钞传》、《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等,又攻《文选》,琅琅成诵,人多异之。10岁始读《四书》、《古文观止》。13岁读《尔雅》,并学《说文解字》,开始临摹篆书。15岁读《史汉精华录》、《左传》等,致力篆书的同时,亦练小楷,常摹刘石庵(墉)。17岁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词,从唐敬岩(一作静岩)学篆隶及篆刻,所学皆“骎骎日进”。期间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王维诗,并习八股文。“文理清秀,人咸奇之”。亦致力新学,开始学习英文,然因其父为清末进士,欲继承光大其门楣,仍甚热衷于科举功名,对山西浑源县恒麓书院教谕(思齐)《临别赠言》传本,手自抄写,奉为读书圭臬。18岁与俞氏结婚。同年以童生资格应天津县儒学考试,学名李文涛。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仍入天津县学应试。是年光绪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维新主张,下诏定国是。弘一极赞同变法,曾自刻“南海康君是吾师”一印。八月,戊戌政变失败,康梁亡命海外。京津之士有传其为康、梁同党,遂携眷奉母,避祸上海。时袁希濂、许幻园等假许氏城南草堂,组织城南文社,每月会课一次。弘一本“以文会友”之义,初次入社,诗赋小课《拟宋玉小言赋》,写作俱佳,名列第一,自是才华初露。次年与江湾蔡小香、宝山袁希濂、江阴张小楼、华亭许幻园结金兰之谊,称“天涯五友”。时慨国事,偶游风月,尝以诗词赠名妓雁影女史朱慧百,朱画扇为赠,并和其原作。诗妓李苹香亦有诗书扇为赠请正。1901年,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同学者有黄炎培、邵力子等名流。因学生不满学校当局压制,发生罢课风潮,结果闹成全体退学,先后仅读二年。1905年母亲去世,扶柩乘轮回津,首倡丧礼改革,以开追悼会,尽除繁文缛节,提倡行鞠躬礼以移风易俗,当时天津《大公报》称“李叔同君广平,为新世界之杰士”。丧礼完毕,于8月份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填《金缕曲》一阕,留别祖国。在日本,为留日学生高天梅主编的《醒狮》杂志撰写《国画修得法》与《水彩画法说略》。以个人之力,创刊《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出版,寄回国内发行,视为“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是年冬,在东京曾作水彩画《山茶花》一幅,自题一词,为现存水彩画遗作之一。次年秋,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不久,东京《国民新闻》记者特殊采访,其访问记题为《清国人志于洋画》,并登有弘一西装全身照片与速写画稿一幅。一般以为弘一为留学该校第一人。除了学习油画,又在校外从上真行勇学习音乐喜剧。冬,与同学友人创立春柳社演艺部。1907年2月,国内徐淮告灾,春柳社首演巴黎《茶花女遗事》,集资赈灾,日人惊为创举,啧啧称道,新闻多为谀词,洪深誉为“中国戏剧革命先锋队”。弘一男扮女装出演茶花女。松居松翁有赞:“中国的俳优,使我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次年宣布退出剧社,专心致力绘画和音乐。1911年3月,在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归国至天津,任直隶模范工业学堂图画教员。次年春自津至沪初任教城东女学。旋入南社,并为《南社通讯录》设计图案及题签。又主编《太平洋报画报》,在画报上编辑刊登苏曼殊的著名小说《断鸿零雁记》。秋天,应旧友经亨颐之聘赴杭,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越年后改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同事著名者有姜丹书、夏丏尊、马叙伦等,学生著名者有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曹聚仁等。1913年夏,集师生诸作,编为《白阳》杂志,全部中英文,俱由弘一书写石印,浙江一师校友会出版。封面设计、刊名题字均为弘一,其封面设计图案,至为美观,是为中国杂志封面图案画的滥觞。有次与夏丏尊在西湖中的湖心亭吃茶时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这是他之后出家的一个远因。次年在任教之余,集合友生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1915年,又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易园)之聘,兼任该校图画音乐教师。是年作词颇多,著名者如《早秋》、《悲秋》、《送别》、《忆儿时》、《月夜》、《秋夜》等。次年冬,入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断食二十余日,手书“灵化”二字,加跋语赠学生朱稣典。在断食期间,以写字为常课,所写有魏碑、篆书、隶书等,笔力毫未减弱断食后下决心出家。1917年宣布辞职,是年岁暮,未回家,而在虎跑过年。次年皈依虎跑退居老和尚了悟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七月十三日,披剃于杭州虎跑寺。剃度之翌日,夏丏尊走访于虎跑,弘一写《楞严经》一节赠之,以为纪念。九月至灵隐寺受戒。1919年春居杭州玉泉寺。冬,在玉泉寺与程中和(即后之弘伞法师)结期修净业,共燃臂香,依天亲菩萨《菩提十论》发十大正愿次年春,仍居杭州玉泉寺。四月初八日,手书《无常经》以资冥福。六月,赴新城贝山掩关。在贝山时,以假得《弘教律藏》三帙,将掩室山中,专研戒律。仅在贝山月余,以事缘未具,不能久居;中秋后即移居衢州莲花寺,在该寺校定《菩萨戒本》,并为题记。1921年春,至温州居庆福寺,俗称城下寮。入寺未久,拟即掩关,从事律学著述,与寺中约法三章,谢绝诸缘,初习四分律部,冀正法之重兴六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初稿始讫。八月二十七日,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犯相摘记》。次年岁朝,仍居温州城下寮,以依律须奉寺主为仰止师,遂尊寂山长老为仰止阿阇梨。寂公逊谢,弘一仍恳请,遂终身以师礼事寂山长老。1923年4月,居上海太平寺亲近印光法师。是年与印光法师通信颇多,印光劝他关中用功,当以不二为主,不可以妄躁心先求感通。心未一而切求感通,乃是修道第一大障。次年,恳求列为印光法师弟子。5月往普陀山参礼印光法师于法雨寺。观察印光一切生活情况,至为景仰。8月手书《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脱稿影印,是时并立《遗嘱》由弟子刘质平保存。回温州后,续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自行钞》,又辑《学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入门次第记》。1926年,在沪应请至闸北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在家律要》。又至庐山参加金光明法会,居牯岭大林寺,后移五老峰青莲寺。10月中旬回杭州。次年春闭关杭州云居山常寂光寺。时北伐初成,杭州政局唱灭佛之议,且有驱僧之说。弘一倩居士堵申甫转邀青年主政之剧烈排佛者若干人,往寺会谈。先备劝诫墨妙若干纸,人赠一纸,来议事者未足预约之数,而纸数适符,若有前知。各自默视其字幅,静默不言,中有甚至渐汗溢于面部者,弘一亦终席不发一言,因此灭佛之议遂寝。1928年秋,自温州至沪,与丰子恺、李圆净商议《护生画集》编辑工作。由丰子恺制画,弘一为之书,圆净撰集,三人合力夙同誓愿。次年正月至厦门南普陀寺,居闽南佛学院约三个月。秋末为太虚法师所撰《三宝歌》作曲。1930年,致力《华严》之研究,并缀成《华严集联三百》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次年5月,白湖金仙寺主亦幻法师发起创办南山律学院,请弘一主持弘律,遂于5月移居慈溪五磊寺。允任课三年,后因与寺主意见未洽,飘然离去。居五磊寺时,撰成《南山律苑杂录·征辨学律义》八则。9月,在白湖金仙寺撰《清凉歌集》。1932年6月5日,为其先父百二十龄诞辰,在龙山敬书《佛说阿弥陀经》十六大幅,以为回向。又大写佛号偈句结缘。12月,在南普陀寺参加太虚法师主持的常惺法师受请住持典礼欢迎会。腊月在妙释寺念佛会讲《人生之最后》。时学律道侣性常、瑞今、广洽时来请益,遂于妙释寺度岁。次年秋,讲律闽南时,在潘山路旁,发见“唐学士韩偓墓道”,登临展谒,至为惊喜。弘一佩服韩偓的忠烈,遂嘱高文显编著《韩偓评传》,自撰《香奁集辨伪》一章,可见其文学意趣仍未丧失。次年又请其天津俗侄李晋章刻印数方:亡言、吉目、胜音、无畏、大慈、音、弘一等。1936年正月,南闽佛教养正院开院,为讲《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次年4月,到青岛湛山寺,为讲《律学大意》与《随机羯磨》。1939年,弘一六十寿诞,弟子广洽法师特请徐悲鸿为绘半身油画像一幅,以为六十纪念。澳门《觉音》月刊、上海《佛学半月刊》等佛教刊物,均出《弘一法师六轶纪念专刊》祝贺。次年春,仍在永春蓬壶普济寺闭关。时有衰病,谢绝访问,外间遂传其圆寂。仲秋为《王梦惺文稿》题词:“士应文艺以人传,不应人以文艺传。”1941年冬,泉州大开元寺结七念佛,时值抗战期间,弘一为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警语,并加题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1942年8月23日,渐示微疾,犹为晋江中学学生写中堂百余幅。28日下午,自写遗嘱于信封上。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是为最后的绝笔。九月初四(即阳历10月13日)午后八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火化时有舍利数百粒,一部分供奉于虎跑弘一法师塔中。《遗嘱》共三纸。一、嘱临终一切事务,皆由妙莲师负责,他人不得干预;二、细嘱临终助念及焚化等作法;三嘱温陵养老院应优遇老人,并提具体意见。并将《遗书》附录“遗偈”二首,分别致夏丏尊及刘质平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又一偈云:“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诸艺中,最擅书法,书法学六朝写经,醇朴自然。又工诗文,词赋、篆刻、绘画、音乐、戏剧等。(见图54-1、图54-2、图54-3)叶圣陶评其书法:“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我他的字为什么教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许多字是互相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教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有点像小孩子所写的那么天真,但一边是原始的,一边是纯熟的,这分别又显然可见。总括以上这些,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意境含蓄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弘一法师被定为我国历史上十八高僧之一,又被称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1943年杭州虎跑公园建成李叔同纪念馆。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四分律含注戒本讲义》、《戒本羯磨随讲别录》、《在家律要》、《南山道祖略谱》,音乐作品有《李叔同所作歌曲》、《中文名歌五十曲》、《清凉歌》。书法集有《华联集联三百》等多种。《广印人传》、《古今100高僧》、《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图54-1

图54-2

图54-3

机修 (1929—?)广东顺德人。生于澳门。自幼礼普济禅院慧因为师,并继慧因为住持。抗日战争(1937—1945)随其师慧因讨教于避居普济禅院的高剑父大师,耳濡目染,画事丕进。禅余习画自娱,尤以果蔬驰名。《岭南画派》有载。

华山 (1870—1918)字云泉。俗姓陈。浙江乐清人。12岁于乐清静济寺出家。受具足戒后游历讲习,能依所见所闻之义当众讲演,为众所敬。后闭关于静济寺,又结茅于浙江天台山深处,至30岁始出。尝于浙江成立僧教育会,开僧学风光之先。光绪三十四年(1908)与太虚和尚会晤于浙江慈溪西方寺。为之介绍梁启超、章太炎、邹容等人之书,对太虚佛教改革思想多有影响。嗜文学,工诗善画。著有《卍云诗稿》一卷《新续高僧传》、《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志圆 浙江人。寓上海报本堂下院。工书画,尤善写梅亦擅兰、竹、荷、菊。吴昌硕、王震、程德全等名人同为其订《写梅润格》刊于1925年7月5日上海《申报》之上。《申报》、《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有载。

来果 (1881—1953)俗姓刘,名永理,字福庭,法名妙树号静如。湖北黄冈人。自幼茹素,15岁从大智参禅。1905年投南京宝华山祝发。因不耐其他僧人的折磨而逃匿江千。后至镇江金山寺参禅,苦修十年得悟。旋赴终南山结茅潜修十年接着去福建雪峰,掩生死关1928年到扬州高旻寺,得法于月朗。誓言“生为高旻人,死为高旻鬼”。遂续任住持。从此整顿寺院,严行戒律,革除积弊,恢复旧制。三年使高旻寺初具规模,唯宝塔未及全部竣工。1950年移居上海崇福会,开辟茅蓬建净七道场,称盛一时。书擅行楷,有颜鲁公笔趣。有《来果禅师语录》、《自行录》、《开示录》。《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岐昌 字水月。俗姓钱。浙江宁波僧人。幼剃度于永丰庵,及长先后住持永丰庵、宁波天童寺、七塔寺等,并为建立宁波佛教孤儿院奔走出力,德行高洁,为僧众所推重。敬安曾云:“甬上(宁波)真和尚,岐昌一人而。”善书法,工整清劲,诗亦清正,一时有才僧之誉,然洒然远俗,不为名累。《鄞县志》、《四明书画家传》有载。

陈去病 (1874—1933)江苏吴江县同里镇人。原名庆林,字佩忍,改名去病(以汉代名将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自勉),又字巢南(据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改字,他解释云:“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定字为“南”,正是为了表达他反清的主旨),别署名号颇多,有名庆麟、别字伯儒,汲楼、拜汲、病倩、彶瘘,别署和笔名有大哀、天放、无名、东阳令史子孙、百如、老纳、陈季子、巢南子、病禅、醒师等,室名百尺楼、浩歌楼、崇文馆等。7岁入塾,22岁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同里组织雪耻学会,响应维新运动,活动一直延续到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后。二十八年(1902),参加蔡元培等发起的中国教育会,组织同里支部。次年新春,怀着“桑弧蓬矢,志在四方”的豪迈之情赴日本考察。同年4月,东京中国留学生为反对沙俄侵略东北三省,成立拒俄义勇队,陈去病签名入队,并在《江苏》刊物上发表《革命其可免乎》一文,批判清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政策,呼吁人们投身革命,推翻满清政府。二十九年(1903)陈去病回到上海,在蔡元培的爱国女学任教。次年春在周庄镇创办东江国民学校,6月下旬,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上海《警钟日报》主笔。三十一年(1905)3月25日,报馆被封,陈去病被迫还乡,先后任教于苏州江苏女学和镇江承志中学。三十二年(1906)加入中国同盟会。次年春到上海主持国学保存会,编辑《国粹学报》,8月15日,邀集吴梅、刘三、冯沼清等11人组织神交社。三十四年(1908)在上海与刘师培、高旭、柳亚子等组织文社,次年积极筹组南社,10月28日发表《南社诗文词选序》,11月6日发表《南社雅集小启》,公开宣布召开成立会的日期和地点,9日,南社在明末复社文人的活动旧地——苏州虎丘召开成立会。会上决定出版《南社丛刻》,陈去病当选为文选编辑员。

清宣统二年(1910)春,陈去病到杭州任教于浙江高等学堂,次年6月离杭返乡,创办《苏报》。11月6日,苏州独立,陈去病应江苏都督程德全之邀,创办《大汉报》,反对和袁世凯妥协,主张北伐。

民国元年(1912)一月,陈去病至绍兴任鲁迅等越社同人创办的《越铎日报》总编辑。6月改任杭州《平民日报》总编辑,并在该报设立南社通讯处。次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黄兴在南京发难讨袁,陈去病出任江苏讨袁军秘书,为之起草檄文。不久,讨袁军失败,回乡隐居。五年(1916)护国运动爆发,陈去病在苏州策动军警响应,事泄,陈去病将檄文、旗帜藏在身上,在军警包围中从容脱走七年(1918),陈去病随孙中山赴广州“护法”,先后担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参议院秘书长等职。护法运动失败返里,筑浩歌堂,吟咏其中。十年(1921)再赴广东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6月,陈炯明叛变,陈去病离开广州到南京任南京大学讲师。十三年(1924)任国民党江苏临时省党部委员。后曾任江苏省文物保管委员会苏州分会主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二十年(1931)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去各种职务,居家静养。二十二年(1933)因愤懑日寇侵略东三省和淞沪战争爆发,在苏州报恩寺祝发,旋受比丘戒。同年10月4日圆寂,葬于虎丘。

陈去病工诗文词,善书法,多著述。书擅行书,意态在褚遂良和苏东坡之间随意挥洒,朴质而不拘系,洒脱而不失法度。在笔画劲利、结体端凝之中。透发出英爽之气。笔画之中处处充盈着清逸、俊爽、洒落的士气。(见图55)著名学者洪丕谟先生称誉陈去病的书法:“笔力健举,构架旷逸。”著有《巢南文集》、《浩歌堂诗续钞》、《五石脂》、《陈去病诗文集》等。《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南社人物传》、《南社名家书画鉴赏》有载。

图55

妙道 (1872—1956)原名庄闲,字繁诗,一作蘩诗。法名妙道。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蕴宽妹。幼失怙,聪颖好学。书法习北碑,家学渊源。长适陆稼轩,全家信佛。其十一岁时画观音像,极幽秀之致。早年曾与其妹曜孚在本邑合办书画展,有名于时。清宣统末年(1910)参加南洋第一次农工劝业书法比赛,获金牌。同年在上海《申报》上刊出《庄蘩诗女士写字助赈》润例,云:

武进庄蘩诗女士名闲,书法汉魏,深得包安吴及阳湖婉绷姊妹之传。其夫婿陆稼轩,精医术,悬壶海上,活人无算,女士从游,悯皖省水灾甚重,愿以写字笔资助急赈千元。慈善诸公欲得女士真迹者,当乐于赞助也。

十年后,庄闲又有写字助赈义举,此乃佛教救婴会启,仍是刊在上海《申报》之上。曾任常州女子师范书法教员,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成立女子画会,庄闲为会员。晚年祝发出家,一心向佛,并多画佛像。(见图56)有“庄闲画佛”朱文印。曾受聘上海文史研究馆为馆员(不知出家前后)。有所书《莲华经》四册出版发行。《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民国书法史》、《民国书画家汇传》有载。

图56

若瓢 (1902—1976)俗姓林,名永春,别号昔凡。浙江黄岩人。曾任浙江杭州西湖净慈寺知客。期间与名画家唐云交往密切,从唐云学画兰竹。不持佛戒,尝云:“我不想成佛,只想成为画家,难怪巨赞说我凡心未净。”唐云对当年在净慈寺与若瓢的交往赋有《怀若瓢诗,云:“苍水祠边负手行,一秋十日往南屏。寺僧与我都漂泊,剩有湖山入梦青。”若瓢后居上海吉祥寺,任住持。寺中常邀请沪上著名书画家进行笔会。为江南著名画僧,擅画兰竹,师法明代文徵明、夏昶,用笔沉着稳健,法度严谨,气息清旷。(见图57-1、图57-2)1961年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海上绘画全集》、《唐云传》、《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有载。

图57-1(www.xing528.com)

图57-2

卓梵 字破斋。俗姓李。浙江奉化人。幼年削发。民国八年(1919)时任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金峨寺方丈。翌年新建大悲阁,由孙锵作记。十五年(1926)修建天王殿及两厢殿亭。二十三年修《金峨寺志》。能诗,工书法。《横溪文化大观》第二卷、《四明书画家传》有载。

明旸 (1916—2002)俗姓陈,名心涛,号俊豪。福建福州人。幼聪慧,4岁启蒙教育,5岁入私塾求学,6岁到西峰小学读书,民国十五年(1926)念完小学。是年圆瑛大和尚应邀到福州白塔寺讲经,明旸随母亲听经。一个月后讲经结束,圆瑛接任福州太湖雪峰寺方丈,明旸毅然随圆瑛住进了雪峰寺。旋礼圆瑛皈依佛门,赐法名日新,号明旸。次年明旸随圆瑛到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中国佛教协会,后来又随师到浙江宁波七塔寺等地。十七年,圆瑛在宁波天童寺正式为只有12岁的明旸授三坛大戒。受戒后每天礼佛诵经,埋头研究教典,同时还勇猛精进地旁及儒学、历史、诗文、书法等领域。13岁上寺里讲坛宣讲佛经,至此,明旸成为圆瑛身边的一个小小的助教。二十二年明旸随圆瑛到上海弘法,住进顾居士捐献的一处房屋,就是后来闻名远近的圆明讲堂。抗日战争(1937—1945)期间,明旸帮助圆瑛号召全国佛教徒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曾随师两次飘洋过海到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呼吁组织各地“华侨筹款救国委员会”。1939年10月,明旸和其师在上海被日本宪兵带走,以“抗日分子”的罪名进行问罪,遭受长达一个月的严刑拷打和威逼诱供。始终不屈,日宪兵无奈,只好放他们师徒出来。抗战胜利,圆明讲堂创办了楞严专宗学院和上海圆明佛学院。明旸主持学院的教务工作。这期间,还随师数次去位于南海群岛的星洲、吉隆坡、槟榔屿等地讲经说法,普渡众生。1953年9月圆瑛圆寂,明旸主持圆明讲堂。弘法利生,不遗余力。1958年圆明讲堂一度关闭,弘法事业遭受打击。1966年“文革”期间,明旸无奈脱去僧服,穿上工作衣,先后干起了缝纫工,收发工,以及书抄、刻写、油印等工作。1979年后,佛教又沐恩泽,明旸重着僧服,荣任上海玉佛寺首席和尚。之后明旸出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名誉名长,北京广济寺、上海龙华寺、宁波天童寺、福州西禅寺、福建莆田寺方丈和上海圆明讲堂住持,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院长等。寂于上海,建塔宁波天童寺。禅余以笔墨作佛事,书法佛号偈语广化众生,书善行书,温醇朴厚,蕴含禅味。(见图58)著有《佛法概要》。上海圆明讲堂出版有《明旸法师》一书,赵朴初居士题签。《佛教生活风情》有载。

图58

明净 (?—1915后)字韵梅,号明净画禅。湖北襄阳(今襄樊人)。龙泉寺方丈。曾寓上海工画梅,多玉骨冰肌之美。(见图59)《海上绘画全集》有载。

图59

果如 (1854—1917)俗姓薛。浙江定海人。少入普济寺读书练字绘画,以书法和画梅著名。年长,任普济寺主客。20岁时出外云游,求教佛学理论和书画技能。30岁时回浙江,任奉化雪窦寺方丈。光绪三十年(1906封为国僧,升方丈。《二十世纪宁波书坛回顾》有载。

竺摩 (1913—2001)俗姓陈。浙江乐清人。为雁荡僧人抗战(1937—1945)时期至澳门挂单于竹林寺。善诗,能画,(见图60)与当地文化艺术界人士多有往来。拜高剑父为师学画,工人物。抗战胜利后又居雁荡。后弘法于马来西亚。

图60

宗仰 (1865—1921)字中央,法名印楞,别号楞伽小隐,自署乌目山僧。江苏常熟人。俗姓黄。早年皈依常熟三峰寺药龛和尚出家。旋于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为隐儒和尚嗣法弟子。后遍游南北名山,参谒名宿。光绪二十五年(1899赴沪,任中国教育会会长。成立爱国学社,主编《苏报》,鼓吹革命。同时广交朋友,和尚时聚集在沪的章太炎、蔡元培、吴敬恒、蒋维乔、邹容等学者名人,时相往还。光绪二十九年(1903)《苏报》案起,遭清廷通缉,乃避居日本。在横滨结识孙中山。当孙中山赴檀香山时,慨赠二百元以壮行。旋入同盟会,资助留日学生主办的《江苏》杂志。宣统元年(1909),一度出任《商务日报》主编。这一年还接受柳亚子的邀请,加入南社。清亡(1911)不久,袁世凯侵吞革命成果,派人暗杀宋教仁,宗仰愤慨撰成《宋杀愤言》和《讨袁篇》。1914年讨袁失败,宗仰回到镇江金山江天寺,闭关息影,谢客读书,过了三年与世隔绝的生活。1918年,宗仰游匡庐(江西)、九华(安徽)、五台(山西)、雁荡(浙江)等山,后至栖霞(浙江),毅然挑起了重兴栖霞古寺的担子。在栖霞方丈任上,收回寺产,大兴土木。孙中山首助币万元,作为当年义助革命的回报。宗仰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寂后章太炎为撰《栖霞寺印楞禅师塔铭》,后人奉他为栖霞寺中兴之祖。宗仰一生以禅宗而讲华严,主张教禅融合。习英、日、梵等文字,旁及诗、书、画等文艺。著有《上国父孙中山书》及部分诗稿。《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古今100高僧》、《苏州民国艺文志》有载。

茗山 (1914—2001)俗姓钱,名延龄。江苏盐城人。自幼随母信佛,19岁在家乡寺院祝发,20岁到镇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当年秋天考入焦山佛学院,为开院第一届学僧。在佛学院三年毕业。1936年至武昌考入太虚法师所设立的武昌世界佛学苑研究班深造。抗战(1937—1945)期间,茗山任过衡阳、耒阳、宁乡一带寺院住持。抗战胜利重返定慧寺,任监院,兼佛学院教务主任。1947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51年任定慧寺第98代方丈。1982年6月受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委派,到南京栖霞寺筹办中国佛教协会栖霞山僧伽培训班。同年兼任栖霞山寺方丈。1983年出任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第一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1989年参加中国佛教协会赴美弘法团,到美国三蕃市万佛城,参加三坛大戒法会。1993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94年当选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茗山除佛学造诣高深,复精诗文,擅书法,书擅行楷,北碑的底子,甚有古雅之意。(见图61)著有《茗山文集》,尚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弥勒上生经讲义》等流通。

图61

持松 (1894—1972)法名密林,密号入入金刚,自号师奘沙门。俗姓张。湖北荆门人。清宣统三年(1911)落发于荆州铁牛寺。民国元年(1912)入上海华严大学。次年于汉阳(今湖北武汉)归元寺受具足戒。后至湖北当阳玉泉寺谒祖印和尚叩天台大意。六年(1917)嗣法月霞,住持江苏常熟兴福寺。十一年东渡日本,入高野山依天德院金山穆韶学密宗,受古义真言宗中院一派传授,得五十一世阿阇梨位。回国后在浙江杭州菩提寺传法灌顶。十三年任湖北武昌洪山宝通寺住持,建法界宫、瑜祗堂,重建国内真言宗道场。次年秋赴日参加东亚佛教大会,被选为教义研究部理事。会后留日本考察日本佛教。旋住新澙县从权田雷斧受新义真言宗灌顶。十五年至比睿山延历寺学台密仪轨,又至高野山依金山穆韶受田三宝院安祥寺传授及口诀,兼习梵文文法。十六年或十七年回国,在上海讲经授法,后定居圣仙寺,专心著述。抗战期间,拒任日伪组织的佛教协会会长。二十五年第三次东渡日本。三十六年任上海静安寺住持兼佛教学院院长1953年在寺内设真言宗坛场,复兴了我国自五代以来传失千载的密教。同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56年担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寂于沪,葬于江苏常熟虞山。学识渊博,通日文、梵文,善诗词,工书法著有《密教通关》、《华严宗教义始末记》、《大日经住心品笺注》、《金刚顶大教王经疏》、《摄大乘论义记》等二十六种。真禅和尚编有《持松法师论著选集》。《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有载。

真禅 (1916—1995)字妙悟,号昌悟,尊称真禅法师。俗姓王,名鹤树。江苏东台人。民国十年(1921)依东台净土庵净修和尚出家,二十年于江苏南京宝华山依德浩受具足戒。先后入东台三昧寺启慧佛学院、江苏镇江焦山定慧寺佛学院、镇江夹山竹林寺佛学院、江苏泰州兴孝佛学院、上海佛学院、上海圆明讲堂楞严专宗学院、南京中国华严速成师范学院等学习。三十四年至镇江竹林寺记莂,为守之、震华、窥谛法徒。先后亲近应慈、圆瑛、霭亭、智光、南亭、常惺、持松震华等,常随应慈左右,得甚心印,为入室弟子。曾任江苏苏州狮林寺住持、镇江竹林佛学院院长。抗日战争(1937—1945)期间在苏北参加抗日僧侣救护队,并为东台县《民铎报》撰文针砭时弊。1951年秋由应慈推荐而进上海玉佛寺,历任信众部副主任、寺务处副主任及主任等职。1979年6月,被推选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寺住持。1983年秋任上海佛学院院长。先后到日本、印度、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参加宗教活动和弘法利生。1988年任上海静安古寺住持。1992年兼任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住持。1993年10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善书法,尤擅长楷书和行书。(见图62)楷书古厚温淳,有颜鲁公风貌。著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普贤行愿品讲义》、《试述菩提达摩的生平和禅法》、《惠能的禅之一,之二,之三》、《天竺纪行》、《玄奘法师传略》、《玉佛文集》、《禅藻集》等。《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有载。

图62

晓云 (1915—?)俗姓游,名云山。广东人。工书,擅画,早年从岭南派大家高剑父游,后负笈印度,游学欧美,考察彼邦文教艺术。创源泉出版社。游欧后始入释门为僧,宏扬六度般若。曾以《般若禅》和《禅画》论文提供国际画学会议,博得好评。曾任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哲学教授及艺术学系教授。《民国书画家汇传》有载。

圆瑛 (1878—1953)法名宏悟,字圆瑛(以字行),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俗姓吴。福建古田人。幼父母亡故,在叔父指导下学习儒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于福建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礼福建莆田梅峰寺增西为师。翌年又依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二十四年起,遍谒高僧冶开、敬安、通智、谛闲、祖印慧明等,并精研《楞严》。三十四年首次讲经于福州涌泉寺,翌年办佛教讲习所于浙江宁波接待寺。民国三年(1914)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曾讲经于大江南北及台湾香港,并至日本、朝鲜及南洋一带弘法。历任宁波七塔寺、天童寺,福州雪峰崇圣寺、鼓山涌泉寺、法海寺、林阳寺及南洋槟榔屿极乐寺等住持。民国六年任宁波佛教会会长。十三年重兴福建泉州开元寺。十八年与太虚等共创中国佛教会,连任七届会长。二十四年在上海延安西路创立圆明讲堂。抗日战争(1937—1945)期间在上海、汉口、宁波组织僧侣救护队,办难民收容所,并数次前往南洋各地募集经费,援助抗战,救济难民。1939年回到上海,被日本宪兵逮捕,严刑不屈,一心念佛,进行绝食抗议。宪兵无奈,只得释放。后在圆明讲堂闭户开始《楞严经讲义》的撰著。1945年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亲自主讲《楞严》1952年代表全国佛教徒出度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会后到宁波天童寺疗养,未几圆寂。一生主张台、贤并弘,禅、净双修。著述外,善书法,亦能诗。书学赵孟頫,笔力苍润,深得其妙。(见图63)著有《首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觉经讲义》、《金刚经讲义》、《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及《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等二十种,后合编为《圆瑛法汇》行世。《古今100高僧》、《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有载。

图63

铁禅 (1865—1947)俗姓刘,名梅秀(一作秀梅)。法号心镜,又号铁头陀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幼务农,后在乡塾习读,好书画。光绪十年(1884)入刘永福黑旗军,曾参加二京山之役。十二年解甲归田,并以书画辅助生计。二十年遁入广东广州六榕寺礼当家和尚削发出家,法名铁禅。未几任六榕寺住持。二十九年(1903),铁禅捐献寺产,为黄埔武备学堂毕业生赴日本留学经费。旋结识孙中山,开始倾向反清革命。又入南社。入民国(1911—1949),铁禅组织广东省佛教总会,任会长。1912年孙中山回广州,铁禅率广东佛教徒参加迎孙大会,孙中山赠予“平等自由博爱”和“阐扬佛教”匾。1938年广州被日寇攻陷,铁禅避居番禺、佛山等地。1940年6月,铁禅投靠日本人,并由日本人护送返回六榕寺,当上了“日伪和尚”,并任日华佛教会会长。同年8月,铁禅随日僧东渡日本,谒见日本天皇,接受天皇裕仁授赠的《大正藏经》。在日本近半年,于年底回广州。1941年元月,在六榕寺召开国际佛教协会岭南支部成立大会,任岭南支部长。旋又举办平民义学、佛教演讲员演练所。1943年7月又赴日本,在东京参加大东亚佛教会议。回国后主持出版《佛教辑要》、并主编《华南新少年》刊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汉奸罪被逮入狱,次年8月被广东省高等法院判刑七年。1947年9月27日病死狱中。工书画,书学黄庭坚,略变其体,大字行、楷,异常浑厚,晚年写山水、花卉,亦能人物。(见图64)居恒结交权贵,饮酒食肉,是空门中怪僧。《画人轶闻》、《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书情画趣》有载。

图64

乘贤 字震华。江苏兴化人。上海玉佛寺住持。工诗、能画、尤擅兰竹。博通内典,著作等身,《佛学大辞典》一书,尤为毕生心血汇萃。年未五十,遽然而寂,人皆惜之。《民国书画家汇传》有载。

涤心 江苏人。江苏镇江焦山海西庵住持。能画,曾作《如此江山第三图》。收藏书画颇富。抗日战争(1937—1945)期间寂。《枫园画友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谈月色 (1891—1976)原名谈溶、谈古溶,字月色(与谈溶名并行),号溶溶晚号珠江老人,室名旧时月色楼、汉玉鸳鸯池馆等。广东顺德人。幼出家为尼居广东广州月色庵。善诵经,每有斋醮,必居正坐。民国(1912—1949)初年,广州教育局一度取缔尼庵,蔡守亦参与其事,见月色而喜之,迎为妾,授以墨拓全形之术。与蔡守同为南社社员。擅画梅花,习瘦金书,兼工治印,一时誉满羊城(广州)。晚寓南京。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为黄宾虹及门弟子,诗、画、印皆精,有三绝之誉。《榆园画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民国书画家汇传有载。

雪相 (1913—1997)俗姓朱。浙江海盐人。1935年于浙江杭州半山显宁寺依华清出家,翌年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后入国清寺佛学研究社学习,并于浙江温岭小明因寺任维那。因学习努力,被研究社社长静权委以监学之职。抗战期间,赴上海玉佛寺参加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第一京、沪僧侣救护队,在前线救护伤员,输送难民。上海沦陷后,曾写下“不做倭奴脚下人,无心再醉春申梦”诗句,旋返温岭,闭关养病,精研佛学。1938年复至上海,住中华崇德会念佛堂,初任维那,后任主讲。1940年谒圆瑛,成为受法弟子,从此追随左右先任上海圆明讲堂知客,后任楞严专宗学院监学。上海解放前夕,与其师圆瑛师兄明旸坚留上海。1949年10月后,历任江苏苏州药草庵住持、西园寺首座苏州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曾至北京中国佛学院讲学。“文革”中被迫离开寺院。1979年重返苏州市佛教协会,复任副秘书长和西园寺首座。1986年至浙江嘉兴任觉海寺方丈。翌年任杭州净慈寺住持,杭州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杭州市政协委员。晚年兼任嘉兴市佛教协会会长。常赴江苏、上海、奉化、广州等地寺院弘法讲经。精于佛法,擅长诗词、书法。著有《楞严百问》、《般若歌》五十三首《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虚云 (自称生于1840,又屡称1846、1852—1959,一作1871—1959。另有说1959卒时已120岁左右,今并录)法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尊称佛慈洪法大师(光绪三十二年间,经肃亲王善耆等奏请,降旨将云南迎祥寺赐名护国祝圣禅寺,并赐此号)。俗姓萧。湖南湘乡人。出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翌年依妙莲受具足戒。后云游浙江、江苏、安徽诸名山寺院,又北上经泰山,至五台山,赴西安,继续西行经川、藏等地折至云南。曾出国去暹罗、南洋,并经台湾往日本。辛亥革命(1911)后至上海,与寄禅和尚协商,将寄禅等倡之中国佛教协会改称为总会。民国九年(1920)重兴昆明西山华亭寺并改名云栖寺。十八年起历任鼓山涌泉寺、广东南华寺、云门寺等住持,并在涌泉寺设立佛学院。1952年应邀赴上海参加和平法会。次年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并为全国政协委员。旋应请复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并任住持。为现代中国禅宗代表人物,曾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以一身而兼五宗法脉,其禅悟和苦行为海内所敬重。且又宗说兼通,定慧圆融,参禅之余,著书立说。能书法,尤善行楷。(见图65)书法平和清虚,得静穆之气。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心经释》等传世。后人辑有《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等。《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有载。

图65

曼殊① (1884—1918)初名宗之助,小字三郎(为生父宗郎所取。后作笔名,见于1914年《民国》等刊),原名苏戬(生父宗郎未几亡故,5岁时随母改嫁在日经商的香山人苏胜,遂姓苏,并着籍香山),学名苏湜,字子毅,更名元瑛,亦作玄瑛,别字雪蝶,号超凡。12岁时,因受苏氏歧视,在广州长寿寺削发为僧,法名博经,号曼殊(后冠姓名世),又署曼殊居士、沙门曼殊,亦署曼殊揭谛,别署飞锡、王昌、元、苏文惠、文惠、文瑛、心印、三印、弘、玄殊、玄曼、行行、孝穆、苏子由、苏弘、非非、弃私、宋玉、沙鸥、阿昙、阿难阿瑛、雨品巫、南府行人、南国行人、塘僧,等等,室名燕子庵、燕子龛。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生父日本江户望族宗郎。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父返广东。二十四年(1898)回日本,先后就读于横滨大同学校。东京早稻田大学,二十八年转入振武学校习陆军。参加革命团体青年会,组织拒俄义勇队等二十九年在广东惠州削发为僧,一生过着“行云流水一孤僧”的云游生活,时人称他“非僧非俗”、“亦僧亦俗”。曾去暹罗(今泰国),学习梵文于乔悉摩。又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爪哇、吉隆坡等地。1907年又去日本,与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等游。回国后曾主讲梵文、英文于南京金陵刻经处祗洹精舍,常听杨文会讲经,并与夏曾佑研讨佛学。其后往返于日本、上海、南京、燕湖、江宁等地,迭任教职。后至上海,交结革命志士,又参加南社。民国成立(1912)后,发表宣言,反对袁世凯称帝。身世飘零,佯狂玩世,嗜酒暴甜食,积病而卒。通英、日文及梵文。能诗文,善绘画。山水、人物萧疏冷隽,别饶天趣。得意之作,多写一僧人于其间,衲衣飘举,眉目如生,及自写其真。与广东顺德名士蔡哲夫、张倾城夫妇友善,寂后哲夫、倾城集其所藏手迹影印行世,题曰《曼殊墨妙》,章太炎(炳麟)为之作序。柳亚子辑其著作为《曼殊全集》,并为撰传。著有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及《梵文典》等,近人编有《苏曼殊小说集》、《苏曼殊诗笺注》、《苏曼殊诗文·画集》等十余种。《近代六十名家画传》、《古今100高僧》、《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曼殊② 浙江人。民国二十年(1931)后游四川峨眉山,寂于峨山。工篆隶《益州书画录补遗》、《古今100高僧》、《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谛闲 (1858—1932)俗姓朱,名古虚,号卓三。浙江黄岩人。9岁入塾读书,不久父殁,因家贫辍学,在舅父开的中药铺里当学徒,长大后渐通药理。19岁那年,妻子、幼儿、母亲在一个短时期内先后亡故,谛闲感悟人生无常的哲理20岁入浙江临海白云山依成道法师披剃出家。落发未久,谛闲的大哥寻踪而至,迫谛闲还俗。两年后大哥殁,谛闲又回到白云山,并在24岁时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曾亲近敏曦、晓柔、大海等,听讲《法华》、《楞严》等经。未久,谛闲去浙江杭州六通寺开始讲经生涯,主讲《法华经》。29岁出任上海龙华寺副寺,同年,由迹端授记付法,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先后掩关潜修三次。宣统元年(1910)江苏佛教师范学堂在南京创立,谛闲出任校长和总监。民国元年(1912)驻锡上海留云寺,并在寺里创办佛学研究社,自任主讲。是年冬,被邀去浙江宁波观宗寺任主持之职。还建造修缮天台山万年寺、杭州梵天寺、永嘉(今浙江温州)头陀寺、绍兴戒珠寺、黄岩常寂寺、海门西方寺等。谛闲还曾两次赴京,先后开讲《楞严经》、《圆觉经》。其时,先是袁世凯赠“宏阐南宗”匾额,后来又由执政段祺瑞送“阐扬台宗”匾额。民国十八年(1929)谛闲以72高龄,被远邀到黑龙江哈尔滨极乐寺传授戒法,极一时之盛。回上海后又开讲《楞严经》。寂于宁波观宗寺,建塔于浙江慈溪五磊讲寺。弘法之外,谤闲勤于著述。亦能书法,书善行书和草书,笔力遒劲,清气满楮。(见图66)著有《圆觉经讲义》、《圆觉经亲记》、《大乘止观述记》、《楞严经序指味疏》、《观经疏钞演义》等,后人辑有《谛闲大师遗集》刊行问世。《古今100高僧》、《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有载。

图66

瑞今 (1905—2005)俗姓蔡,名德分,号德轮。福建晋江人。7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常随母亲到闽南各地寺庙拜佛。12岁投福建南安小雪峰寺,依海安转敬和尚落发,法名瑞今,字寂声。日事农田,夜学经教。14岁诣福建泉州承天寺听会泉法师讲经,参加禅七法会。次年住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学习佛典。17岁在福建莆田光孝寺微磊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夏天在南普陀寺听圆瑛法师讲《楞严经》。又云游至上海和浙江宁波,历参太虚、谛闲、应慈、净心、度厄、兴慈诸名德。同年考入安徽迎江佛学院,为全年级最年轻学生。20岁,与南普陀寺方丈会泉共商筹办闽南佛学院。次年闽南佛学院正式开学。23岁,创立福建漳州南山分校,任训育兼会计。次年弘一法师游化闽南,瑞今常请益亲近。26岁时随弘一研律,偶代讲座于闽南各地。30岁任厦门市佛教会会长,与林子青居士刊办《佛教公论》杂志。抗日战争(1937—1945)期间,日寇一度占驻南普陀寺,僧众星散,瑞今返泉州承天寺。1938年任东石龙江寺住持,次年于承天寺讲《菩贤行愿品》,主办鹦山佛学社。1940年弘一法师于泉州开元寺尊胜院主办南山律苑瑞今参预习律。1942年任祖庭南安雪峰寺住持,讲《梵网经》。1946年,应性愿法师之请,南渡菲律宾,1948年任菲律宾大乘信愿寺住持。率寺众重兴信愿寺1952年率代表团赴日本,出席第二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返菲后成立菲律宾分会。1956年率团出席尼泊尔第四届世界佛友会,顺道朝拜印度佛教圣迹。1959年发起兴办佛教能仁学校。访问缅甸仰光、高棉、越南,游化星、马及中国香港1962年任信愿、华藏二寺第三届上座。1965年赴台湾,出席第一届世界华僧大会。1974年连任信愿、华藏二寺上座。1973年,发起筹建万佛塔,1979年10月建成。1985年组团朝礼五台、峨眉,拜访赵朴初居士。1985年,率团出席曼谷召开的世界佛教僧伽第四届大会,被推选为副主席。1989年赴美国弘法。1995年90嵩寿,延请上海真禅、明旸法师率团莅菲主持水陆法会为瑞今祝寿。是年出任新加坡普觉禅寺方丈。2004年,瑞今百岁,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女士赴寺礼佛拜访瑞今。2005年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九日)中午十二时半,安祥示寂,舍利奉安于信愿寺综合大楼顶层之舍利殿。禅余不废翰墨,尤善隶书,出入两汉,生动有趣。(见图67)著有《华严室丛稿》,集瑞今历年所作文稿、讲词、法语、诗句、对联等。寂后菲律宾大乘信愿寺出版有《瑞今长老纪念集》。《弘一大师传》有载。

图67

瑞光 (1878—1932)字雪庵,号问石山僧。北京阜成门外衍法寺住持僧齐白石民国八年(1919)定居北京,瑞光时去谈艺请益,旋入白石门墙,为画弟子工画,尤擅山水,(见图68)意境甚高,其赠白石山水画题诗云:“画水勾山用意同,老僧自道学萍翁。他年如有人知识,不用求工而是工。”寂于北京广安门内莲花寺。《京律画派》有载。

图68

僧佗 (?—1944)。民国(1912—1949)间上海僧人。擅书画。尤工山水。民国三十九年(1940)赏作《青绿山水图》成扇。《上海道明第五届联谊拍卖会图录》有录。

慧因 (1906—1979)广东番禺人。普济禅院三十八世住持。终生为普济禅院营役。自幼礼普济禅院善航和尚,受戒于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质良大和尚法徒。抗日战争(1937—1945)时期随避难于普济禅院的高剑父习画,扬高氏一门的艺术事业不遗余力。画工人物,(见图69)有《寒山子图》传世。《岭南画派》有载。

图69

慧祥 四川人。四川成都大悲寺僧人。善诗,工画,笔致秀润,尝与蜀都人士诗酒唱酬。《益州书画录补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澍培 (1897—1986)名鸿运,法号念根,晚年自号卧云庵主。辽宁朝阳人。俗姓包。1912年在辽宁锦州毗卢寺依洪宽出家,1920年于辽宁沈阳万寿寺受具足戒,次年入该寺佛学院随倓虚学习十部讲经。三年毕业后,回锦州毗卢寺。旋随倓虚至北京听讲《楞严》,又入弥勒佛学院就读。毕业后由倓虚推荐至普济寺佛学院任教务主任。1931年受倓虚付嘱,为天台宗下第四十五代次年至吉林长春为倓虚管理般若寺建造工程。寺成,出任首任住持。1936年般若寺首次传戒,即于传戒弟子中选出六十位优秀青年,在寺内办佛学院加以培训。每期六个月,前后办六期,培养出三百余名初级僧才。后又从中选出数十名成绩优秀者入研究班。1947年到山东青岛湛山寺佛学院任主讲。1949年回东北,卓锡吉林观音堂。哈尔滨极乐寺等。其后乃奔赴各地讲经。1956年重回长春般若寺任住持。翌年迁居长春南湖大佛寺达二十年。1980年又回般若寺任住持,并任吉林省佛教协会会长,吉林省和长春市政协委员。1985年在般若寺最后一次传戒。能诗,善画兰花和墨竹。《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潘达微 (1880,一作1881—1929)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字铁苍,号景吾一号憬吾,又号影吾,亦号影庐,别号寂尘、冷道人,晚号冷残,别号潘心微,别署阿景、觉、中国无赖,法号妙法,一作妙化。1905年与高剑父、陈垣等在广州创办《时事画报》,鼓吹革命,次年停刊。1909年在香港复刊。后加入同盟会,并与何剑士等在广州分设机关“守真阁”裱画店。1911年又同陈树人、廖平子等创办《平民报》。辛亥(1911)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即黄花岗之役)失败后。殓收烈士遗体七十二具,以善堂名义葬于广州城郊红花岗,改名黄花岗。民国成立后,从事新剧活动,曾编演《声声泪》,反映社会的黑暗。之后应陈景华之请,创办女子教育学院,并任广州孤儿院院长。二次革命时,受粤督龙济光迫害,逃往上海,隐姓埋名,充某富家园丁。后出任南洋烟草公司美术设计。1917年与王军演等创办《天荒画报》。1925年与温幻菊等组织国画研究会。次年又与邓尔雅在香港设立分会。又办《微笑》杂志。晚年潜心佛学,曾为栖霞寺僧,后返俗为居士。其后侨居香港。卒于港。后附葬黄花岗烈士墓园。工画山水,尤善水墨山水。(见图70)著有《病梅图》。《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图70

懒悟 (1900—1969)法名溪如,号晓悟。河南潢川人。俗姓李。幼于云铎庵落发。十年后受具足戒。1927年(一作1924年)至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入闽南佛学院。两年后毕业赴日本,研习法相唯识约五年。此外,还练习绘画。回国住锡浙江杭州灵隐寺。曾入林风眠门下习画,与唐云(1910—1993)往来密切。旋离浙江杭州,在安徽安庆迎江寺西堂任职,又任安庆城北太平寺住持。在安庆二十年,以画自娱,不拘小节,以懒和尚闻名,遂改名懒悟。善医道,常走街串巷,为人治病,并扶穷济贫。1949年10月后定居安徽合肥明教寺,与画界相往还,创作颇丰。山水初学“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晚年致力于渐江、石涛、石溪,直逼云林(倪瓒)。寂于合肥月潭庵。1981年为之建塔于九华山。《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