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907—960)历时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这个时期中国又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北方五代更迭,形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政权,而势力只能向南推至淮河流域。江淮以南群雄割据,形成了前蜀、后蜀、吴越、吴、南汉、北汉、南平、楚、闽、南唐十个小朝廷。
北国不停的战乱,也使佛教迎来了很大的转折期。一是从印度、西域传入的经典几乎消失;二是由于历次法难废佛使诸宗章疏典籍散失殆尽;三是中国式禅宗的发展。
由于连年征战,造成赋役沉重。因此,北方诸朝对佛教普遍采取限制赏赐名僧和度僧人数的政策。后梁(907—923)对佛教的基本态度是不得辄造寺院,衷私剃度。后唐(923—936)、后晋(936—947)亦基本是这样。至后汉(947—950)乾祐二年(949),司勋员外郎李钦明上疏,更请沙汰僧尼;国子司业樊伦上疏,请禁僧尼剃度。后周(951—960)的世宗(954—959)对佛教进行过整顿,而不是毁灭佛教。整顿的结果,寺院总数比会昌灭佛时的44600所要少一万余所。但唐武宗令行全国,周世宗只能实施于中原一带,可见唐末五代以来,中原的佛教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继续发展。
南方十国的佛教,以吴越、闽、南唐诸国为代表。吴越诸王以杭州为中心,大力提倡佛教,使这一地区逐渐成为佛教的一大中心。
吴越武肃王钱鏐青年时代信奉道教,后转而并奉佛、道,晚年则深信佛教吴越诸王中奉佛最热忱的是忠懿王钱俶。兴建大型寺院数百,重建著名的浙江杭州灵隐寺,招揽当时全国的佛教精英。
吴越佛教对以后佛教影响最大的是关于三教合一的提倡。钱俶在为延寿《宗镜录》所写序文中说:“详天域中之教者三。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儒,吾之师也……道,儒之师也……释,道之宗也。唯此三教,并自心修。”
南方热衷佛教的国家还有闽。闽以福建的福州为国都,对福建的开发和中外海上交通的开辟,作用良多,经济和文化都相当发展。闽国(909—946)太祖王审知待禅僧义存以师礼,四方之僧趋法席者不可胜数,使福州地区成为禅宗活动的重要场所。
南唐君臣大都酷爱佛教,史籍也有所载。
中国画史上,五代时期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西蜀于明德二年(935)首先创立了”翰林图画院”,为宫廷画院的首创。画院定有”按月议疑”制度,讨论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学术问题。当时画院有影响的画家有黄筌、赵忠义、蒲师训、李文才、阮智海、徐德昌等。
蜀王信奉佛教,对佛教绘画艺术也十分重视,对历朝名家所绘制佛教壁画倍加爱护,并令在蜀的名画家继续绘壁画。蜀帝王衍更是推重蜀高僧画家贯休,赐紫金袈裟,封为禅月大师。
南唐中主李璟也是位崇信佛教酷爱绘画的君主。他得知西蜀建立了宫廷画院,也在南唐宫廷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并吸引著名画家周文矩、顾闳中、高太冲、朱澄、曹仲玄、王齐翰、董源等入院。
五代时期对莫高窟的开凿与兴建,一直没有停止。与此同时,敦煌也建立了画院,招募大批画家,为石窟绘制壁画或雕塑佛像。再者,罗汉画又再兴盛。五代时人们十分尊崇罗汉,由于罗汉的形象千姿百态,富有变化,故此许多画家都十分乐于描绘其形象,这就使罗汉画在五代时期非常风行,并且出现了像释贯休这样的大师级画罗汉高手。
五代时期,中国本土出现了一个名叫契此、号长汀子的和尚,身背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三年三月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端坐示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据此此后人们奉他为弥勒菩萨化身,多被供奉天王殿内。又因为布袋和尚笑口常开,肚大身肥,人们又亲切地称他”大肚弥勒”。由于世人的偏爱,成为了画家、雕塑家塑造的佛教人物。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存世时间不长,但有朝廷建立宫廷画院,帝王对绘画很是重视,所以产生不少知名的画家,方外的书画家也不在少数。
大空 梁开平(907—912)间人。里籍无考。工书法。万年寺钟铭为其所书。《佩文斋书画谱》有载。
义英 福建晋江人。俗姓陈。闽僧人。年十五削发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十八岁以试经得度。闽王审知造金银二《藏经》,闻义英善笔札,征之缮写,厚施以奖其劳。义英买田三十亩归粥院,闻者割田供粥。民国版《福建高僧传》、《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无作 字不用,自号逍遥子。俗姓司马,姑苏(今江苏苏州)人。涉猎孔老博通玄学,善草隶,笔致遒健、人多摹写。钱武肃王召居明州,辞归。梁开平(907—912)中寂,年五十六岁。米芾云:“唐末学欧书尤多,四名僧无作学真字八九分,行字肥弱,用笔宽。又有七八字不逮此僧。”《米芾书史》、《释氏疑年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从允 (?—937)福建泉州人。工画佛像。后唐长兴三年(932)省询禅师来泉州,从允参谒,一言而契。后晋天福二年(937)五月取笔写伽佗像而寂。《十国春秋》、《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令宗 广汉(今四川广汉)人。后蜀僧人。《图绘宝鉴》作丘文播异姓弟,暇日录子瞻(苏轼)云:丘文播弟子。工画佛像人物及山水。相传兴国寺浴室院有其画达摩西来人物图,妙绝。成都大圣慈寺三学院并揭谛堂有其画壁。又广政六年(943)与丘文晓合手描画净众寺延寿禅院画壁二十余堵。其山川、草木、毛羽、衣盂诸物,画工能知之,至于人有怀道之容,投机接物,目击而百体从之者,未易为俗人言也。按《历代画史绘传》云:《图画宝鉴》载五代时令宗,《图画见闻志》载宋令宗是为一人。《益州书画录》、《佩文斋书画谱》有载。
贞辩 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后唐僧人,少知出尘,长誓修学。暇则刺血书经,又针血尽立观世音像、慈氏像等。为庄宗(923—926)所慕,迎入宫中供奉终因学法修行为怀,不乐久居宫中,乃还中山。著有《弥勒上生经钞》,时称《辩钞》。《宋高僧传》、《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师试 里籍无考。后周世宗(954—959)时僧人。能书,显德三年(956)为《龙泉禅院记》篆额。《金石表》、《佩文斋书画谱》有载。(www.xing528.com)
应之 闽(今福建)人。俗姓王。能文章,初举进士,一黜于有司,遂为僧。昇元、保大(937—957)间为内供奉,授文章应制大德,得赐紫衣。中主喜《楞严经》,敕应之书,镂版既成,上之,中主曰:“是深得(柳)公权之法者也。吾闻公权尝笔谏,穆宗为之改容,今效其法尚可想见其风采。”应之书名益振。迁右街僧录。中主、后主书体与之相类,当时碑刻多其写者。唯江宁(今江苏南京)府保宁寺四注《金刚经》兼备众体,尤为精绝。尝作行书以文绢写进士沈崧曲直不相入赋,颇有气骨。《福建高僧传》、《宣和书谱》、《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昙域 蜀(今四川)人。居江苏扬州。贯休弟子。通内外,戒学辖微,篆文雄健,师李阳冰。又善草书,得张颠(旭)笔意,与僧晓峦并称。中年后居蜀,尝重集许慎《说文》行于蜀。《宋史·艺文志》著录其《龙华集》十卷,已佚。《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书史会要》、《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贯休 (832—912)俗姓姜,名休,字德隐,一字德远。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益州书画录》作婺州金溪(今浙江开化)人)。前蜀僧人。7岁,父母雅爱之,投本县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日诵《法华经》一千字,所暂闻不忘于心。与处默同削发,临院而居,每隔篱论诗,互吟寻偶对,僧有见之,皆为惊异。受具足戒后,诗名耸动于时。乃往豫章,传《法华经》、《起信论》,皆精奥义,讲训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弥相笃重。次太守蒋环开洗忏戒坛,命休为监坛。唐昭宗乾宁(894—898)初,浪迹江南,欲谒吴越武肃王钱鏐,呈诗七言律诗一首曰:
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勤苦蹈林丘。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莱子衣裳宫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
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时万户侯。
钱鏐见呈诗,得意之余,犹感不足,于时传令贯休将呈诗“十四州”改为“四十州”,以符合自己囊括四海的庞大胃口。贯休对钱鏐的傲慢甚反感,便宣言:“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说罢拂袖而去。遂游黔歙,与唐安寺兰阇梨道合。后登南岳衡山,比谒荆帅成汭,初甚礼敬,于龙兴寺安置。乾宁三年(896),时内翰吴融谪官相遇,往来论道论诗,融为休作集序。寻被诬谮于荆帅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题砚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劝师入蜀,先主王建将图僭伪,邀四方贤士,得休甚喜,盛被礼遇,赐赏隆洽,署号禅月大师。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来和尚”。诗讽刺微隐,存于教化,体调不下二李、白、贺。兼善书法,在正草隶篆四体中,最擅长草书、行书和篆书。因为他俗姓姜,所以人称“姜体”。《宣和书谱》评其书法:“作字尤奇崛,至草书益胜,崭峻之状,可以想见其人。喜书《千文》,世多传其本虽不可比迹智永,要是不凡。”当时徽宗御府,就藏有他的草书《千字文》六件,《常诗帧》一件,行书《梦游仙诗》一件。善画道释,师阎立本。尝画罗汉十六帧(见图7),庞眉大目、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在我国古来画苑大放奇姿异彩。有问之,云:“休自梦中所观耳。”即谓“应梦罗汉”,就是把梦中所见罗汉的相貌,用生花妙笔画将下来。由于当时西域僧人来中土的很多,贯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思之想之,便就入于梦里,激发出创作激情。绘画作品,史书记载主要有《十六罗汉图》、《维摩诘像》、《须菩提像》、《应真高僧像》、《十二高僧像》、《临水图》、《雪中柳鹭图》等。著有《西岳集》三十卷。《宋高僧传》、《宣和画谱》、《古今100高僧》有载。
图7
彦修 梁乾化(913—914)时僧人。里籍无考。能草书(见图8),与亚栖、光齐名。评者谓其书如淮阴恶少年,风狂跳浪俱非本色。所书草字诗,李丕绪刻之石,笔力遒劲,得张旭法。按《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载彦修,嘉祐三年(1058)书裴说诗,张旭帖,恐为一人。《书史会要》、《佩文斋书画谱》有载。
图8
姜道隐 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前蜀僧人。《野人闲话》作张道隐。年才龆,整日不归,父母寻之,多于神佛庙中有画处。及长,不务农桑,唯画是好。不畜妻孥,孑然一身。常戴一竹笠,随身布衣、草履、笔墨而已。虽父母兄弟亦罕测其行止,人皆呼为猱头(蜀语谓其鬓发蓬松)。蜀相赵国公昊闻之,使画屏风。因问姓名,则蜀语对云:“姜姓无名。”相国曰:“既无名,是以道隐也。”自此名为道隐。宋王赵公庭隐于净众寺创一禅院,请道隐于方丈画山水松石数堵。王与诸侍从观其运笔。道隐未尝回顾,旁若无人。画毕,王赠之十缣,置僧堂前,拂衣而去。绵竹诸山寺观,多其画壁。《益州名画录》、《图绘宝鉴》有载。
晓峦 一名楚峦里籍无考。前蜀僧人。善草书,学张芝等。能得张旭笔意,与昙域并称。亦有比之怀素。《书史会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梦归 蜀(四川)人。后蜀(934—965)时僧人。居四川成都。工草书。匡山处士景焕,与翰林学士欧阳炯,联骑游成都应天寺,睹孙位画左壁天王,景焕遂画右壁天王以对之。梦归后至,因请书于廊壁,书画歌行一日而就,成都人号为”应天三绝”。《图画见闻志》、《佩文斋书画谱》有载。
惠坚 蜀(今四川)人。后蜀广政(938—965)中为三学院僧。好图画,大圣慈寺有《吴王宴姑苏台图》为其手笔。《益州名画录》、《佩文斋书画谱》有载。
智佺 (876—958)俗姓张。永济(今山东冠县)人,后周(951—960)时僧人9岁于邺都临清王舍城寺落发,并受具足戒。恒诵诸经,三天三夜,礼佛无间迁往滑台,抵明福寺,就晖师习教,为同学冠。过东京遇信士舍宅为百岁百法院佺讲法于此,前后饭僧30万。敏利之性天资,讲《百喻论》,登法座,多不临文,悬述辩给。三览《大藏经》,以辅见知。魏帅陈君思让笃志归依。80岁后,克意于书,学欧阳询、王羲之书体,仅能入妙。或问之,曰:“吾习来生字耳。”《宋高僧传》、《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智晖 (873—956)咸秦(今陕西咸阳)人。俗姓高。后唐僧人。幼不狎童游,萌离俗之心。遇圭峰温禅师,虚心体道,谓晖曰:“子实材器多能之士也。遂依其出家,20岁受戒。风骨纵拔,好尚且奇。心无旁骛,唯钩索藏教,禅律亘通,日诵百千言,义味随嚼。颇精吟咏,得《离骚》、《尔雅》之体。工翰墨,小笔尤嘉,粉壁兴酣,云山在掌。尝言:“吾慕僧珍道,芬之六法,恨不与同时。对壁连图,各成物像之生动也。”或振锡而游,纵观山水,或蹑屩而至,历览市朝意住则留,兴尽而去。行迹至江西庐山、湖南衡山,悟宗旨于曹溪。此外采药于山谷,救病于旅僧,惟切利他,心无别务。时杨凝式侍郎致政佯狂,号杨风子,而笃重智晖,为作碑颂德。《宋高僧传》、《五灯会元》、《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智蕴 洛州(今河南洛阳)人。后周僧人,工画佛像人物,学曹体。周武时进《舞钟馗图》,赐紫衣。雒中天宫寺讲堂有《毗卢像》,广爱寺有《定光佛》,福先寺有《三灾变相》数壁。《图画见闻志》、《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福感寺僧 蜀(今四川)人。后蜀僧人,在四川福感寺削发为僧。能画,广政中,摹写展子虔《狮子图》于壁上。蒲延昌见之曰:“但得其样,未得其笔。”《益州名画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蕴能 《牛戬画详》作运能。浙江人,一作吴(江苏苏州)人。吴越僧人。工杂画,善画佛像,亦善山水、花草。《图绘宝鉴》、《五代名画评》、《越中历代画人传》有载。
德符 洛州(今河南洛阳)人。住汴州(今河南开封)相国寺。后周僧人。善画松柏,气韵潇洒,曾于相国寺灌顶院厅壁画一松一柏,观者如市,贤士大夫留题凡百余篇,其为时推重如此。《图画见闻志》、《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