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于公元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到619年被唐所灭,仅有四十年。
北朝北周的周武帝的废佛比较温和,到了隋代佛教便又迅速的复兴起来。隋代虽然仅有四十年的历史,却为后期佛教的黄金时代——唐朝佛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开国的当年,首位皇帝隋文帝(581—605)杨坚敕令在五岳各建一座佛寺。开皇三年(583)下诏京城及各州官立寺院于正月、五月、九月的八至十五日行道,行道日禁止杀害生物。同年又下令修复因北周废佛而荒芜的寺院,并且规定每年国忌日设斋行道。开皇九年(589)灭陈,统一天下的霸业完成后,进一步推行治国的政策,次年剃度僧侣五十余万名。
隋文帝的深信佛教,大概与他生于尼庵之中,并由尼师智仟抚养长大,在庵中度过13年有关。《隋书》有载:“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寺。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由于隋文帝自小受佛教环境的影响,所以他对佛教推崇倍至。佛教由北周的废灭,至隋文帝由衰转盛,并使佛教又走向繁荣。
隋文帝的大兴佛教,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广建寺塔、广度僧尼、大写佛经、广交僧侣、大作佛事。仁寿年间(601—605),文帝三次下诏,在全国113个州,共建舍利塔113座。从开皇元年(581)至仁寿之末,二十四年时间所度僧尼23万人(而当时国家的人口也只有几千万人),建造寺院3792所,抄经46藏132086卷,整理经典3853部,造石像106580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
用弑父屠兄残忍手段夺得皇位的隋代第二位皇帝炀帝杨广(605—617),是历史上少有的昏荒暴君,但他竟也推崇佛教,实乃佛教幸甚之事。杨广称帝后钦令大兴佛教,造寺、治经、铸像、度僧,从这点上看不出他是昏荒暴戾的皇帝。
《广弘明集》卷28《启禅篇》有隋炀帝下的《行道、度僧天下敕》,说到:
菩萨戒弟子、皇帝总持,稽首和南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一切尊法,十方一切贤圣……谨于率土之内,建立胜缘,州别请僧七日行道,仍度一千人出家以此功德,并为一切:上及有顶,下至无闻,蝖飞蠕动,预禀识性,无始恶业今生罪垢,藉此善缘,皆得清净。三涂地狱,六趣怨亲,同至菩提,一时作佛。
他俨然一副虔诚慈悲的佛徒模样。
隋炀帝与有名的天台宗大师智有密切的关系。在杨广还是晋王任扬州总管的时候,他将智召至扬州,设“千僧斋”,受菩萨戒,并撰《受菩萨戒文》,被智恭维为“总持菩萨”,杨广则赐智以“智者大师”之号。
隋代第三个皇帝(最后一个)恭帝杨侑仅在位一年,隋便被李渊灭掉,隋王朝覆灭。
由于隋文帝、隋炀帝共同施行了振兴佛教的政策,使隋代佛教空间繁荣,同时也带动了佛教艺术的又一次腾飞。无论是石窟艺术或是书法、绘画艺术,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尽管隋代佛教昌盛,但由于享国年份不长,所以这一时期的书法享誉天下的,就只有智永、智果、房彦谦和丁道护等少数几位,让人欣喜的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书法家中,最著名的竟是在方外的智永和智果。
此外,隋代还有几块著名的碑石:《龙藏寺碑》、《启法寺碑》和《董美人墓志等。《龙藏寺碑》上集六朝以来风度安静端凝,笔致瘦劲挺秀等优秀传统,下开初唐四家峻整瘦硬风气,故而非但是称隋碑第一,并且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隋代绘事仍以佛教画为主,尤其是壁画更为显著。许多的画坛名流都直接参予了壁画的创作与绘制。如展子虔就曾参与了上都的定永寺、崇圣寺、海觉寺,东都的龙兴寺、海觉寺,汝州的白雀寺,江陵的终圣寺,洛阳的光严寺壁画的绘制。郑氏一家齐上阵,李雅、尉迟乙僧、孙尚予、释玄畅(一作元畅)、释迦佛陀、昙摩拙叉等,数不胜数。(www.xing528.com)
而这一时期的绘画,其势足以与之前的南北朝之盛况相媲美。又因隋文帝雅好收藏,灭陈之后,即命元帅记室参军裴矩、高颖,收陈内府所得800余卷,并在洛阳文观殿后面建二台,东面命名“妙楷”,尽藏古今书法;西面命名“宝迹”,尽藏自昔名画。炀帝嗣位后,对书画的收藏更为偏爱。帝王所好,下必所趋,也就造就了一批佛教艺术名家如展子虔、郑法士、田僧亮、杨契丹、董伯仁、尉迟乙僧等。而短短不到四十年的隋王朝有载的佛门书画家竟有十几位之多。
元畅 一作玄畅。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住锡四川成都大石寺。工画,曾手绘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极传神。《神僧传》、《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述 里籍无考。工书法。与僧持、僧果并师僧智永。述书因于肥钝,特伤于瘦怯。《书断》、《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昙摩拙叉 天竺(今印度)人。隋炀帝(581—605)时来华,遍礼中夏阿育王塔。至四川成都雒县大石寺,见空中十二神形,便一一貌之,及刻木为十二神形于寺塔下。亦善画。《历代名画记》、《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知苑 幽州(今北京市大兴)僧人。精练有学识。隋大业(605—617)时于西山凿岩为石室,摩崖四壁其为写经。又取方石别更摩写,藏诸室内,所造石经满七室。唐贞观(627—650)中圆寂。《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佩文斋书画录》有载。
迦佛陀 天竺(今印度)人。(按《续画品》作外国僧迦陀,无佛字)西魏(535—556)时至河南洛阳。学行精严,灵感极多,魏帝重之。入隋(581—618),隋帝于河南嵩山起少林寺,房门上有画,即是迦佛陀之迹。另有茀林园壁画,人叹为观止。《历代名画记》、《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特 里籍无考。善书法,僧智永弟子,与僧智果、僧述为师兄弟。特伤于瘦怯,述过于肥钝。《书断》、《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敬脱 (555—617)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以孝行清直知名。美仪容。好学博通,善声韵。工正书,善用大笔,写方丈字。人有求者,唯止二字。天然遒劲,不加修饰。大都门额,多为题书,时人目为“僧杰”。隋炀帝(605—617)征居慧日道场,甚见宠异。于东都鸿胪寺圆寂。《书小史》、《续高僧传》、《释氏六帖》有载。
跋摩 天竺(今印度)人。住长安(今陕西西安)增敬寺。颇通经论,善绘佛像。尝于增敬寺宝月殿北壁画罗汉像及《如来因行变》,像成之后,每夕放光,久之乃歇。《神僧传》、《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智永 名法极。俗姓王,王羲之七世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与兄孝宾同舍俗出家,居吴兴(今浙江湖州)永欣寺。不问世事,刻苦习书,寒暑不辄,在阁楼一练就是三十年,业成方下。所退笔头,置大竹簏,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于阁上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见图3)。人蜂拥而来求智永的书法和题写匾额,所居户限为穿穴,乃用铁皮裹之谓为“铁门限”,又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塚”。苏东坡评智永书法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渊明)之诗,初若散缓不及,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又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处矣!”由于智永恪守王羲之家法,不肯越雷池半步,所以唐朝李嗣真《书后品》评其书:“精熟过人,惜无奇态。”在书法技法上,智永除了熟悉家法,还把从古所传“永”字八法,来了一次发其旨趣的改革,所以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真草千字文墨迹一种,现存日本。启功鉴定为智永真迹:“日本藏《真草千字文》墨迹一本,乃唐时传去者,纤毫可见……此直是永禅师手迹,毋庸置疑。多见六朝遗墨,自知其真实不虚。”《书断》、《法书要录》、《古今100高僧》、《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图3
智果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吴兴(今浙江湖州)永兴寺僧。工书法,爱文学。与法论、法琳等同师智。隋炀帝(605—617)为晋王时,召令写书,果不从,被囚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及为太子出巡扬、越,果上《太子东巡颂》,得释,召居慧日寺。炀帝尝谓果书:“和尚(指智永)得右军(王羲之)肉,果得右军骨。”隶、行、草皆入能品。其妙处不减古人,然时有僧气。《书断》、《续高僧传》、《释氏六帖》有载。
智楷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智永兄。工草书。《书断》、《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释述 里籍无考。善书,与释特并师智永,然述困于肥钝。《佩文斋书画谱》、《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释特 里籍无考。善书。与释述同师智永。《佩文斋书画谱》有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