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开国皇帝是武帝萧衍,在位48年(502—549),是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年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政治上,能比较开明地处理地主阶级内部各阶层人物的关系,重视从士族的中下层选拔人才,注重吏治,调强“官以人为清”在军事上,他善于用兵。武帝且多才艺,《梁书·武帝纪下》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武帝最著名的,是他极力提倡佛教,近于痴迷,几乎把佛教变为国教,史评这点是武帝统治时期的最大弊政。
梁从公元502年开国,在577年被灭,仅有56年的时间,而武帝一人即统治了48年,所以梁几乎是萧衍一个人的国家。由于武帝是一个虔诚狂热的佛教信徒,并且还四次舍身出家,可以说武帝是与佛教缘分最深的一位皇帝。关于梁武帝与佛教有过几次大的事件。
一、舍道归佛。萧衍一家世代信奉天师道,他即位的第三年即正式宣布舍道归佛,亲制《舍道事佛文》发愿信奉佛教,说:“公卿百家,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又在《广弘明集》中说:“原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灭。”
二、舍身出家。为竭力抬高佛教的地位,强化信仰佛教的社会效果,武帝令人啼笑皆非的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奴。其结果是每次舍身,群臣皆以巨额钱财将他赎回。据《梁书·本纪》载,梁武帝舍身第一次是大通元年(527),时年64岁第二次是中大通元年(529);第三次是太清元年(547)。这三次舍身,在佛寺第一次是四天,第二次是十六天,第三次是三十七天,时间越来越长。群臣奏表上书称萧衍为“皇帝菩萨”,并且由“公卿以下以钱一亿万奉赎”。武帝这样故作惊人的表演,既扩大了佛教的声势,并借机把国库的钱财归到佛寺。
三、禁断酒肉。佛教的戒律是不准饮酒,但食肉并不禁止。《十诵律》就允许出家人食“三净肉”(即没有看见,没有听见,没有怀疑杀生的三种肉),梁武帝却勒令僧尼一律素食。他一共写过四篇《断酒肉文》,反复地多方面的阐明断禁肉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武帝的提倡,改变了我国汉代以来僧徒食三净肉的习惯,这对后来佛教徒的生活影响颇大。
再有,梁武帝大事营造寺院佛像,亲自敕建同泰、大爱敬、大智度、法王、仙窟和开善等寺院。这些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雄伟壮观。唐朝诗人杜牧描写南朝佛教中心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佛寺之盛有著名《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为求功德,武帝执迷做斋戒法会,还多次在同泰寺高升法座,为僧俗讲《大般若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金字三慧经》等。武帝不仅讲说佛经,也还注解佛经阐述经义。《南史·梁武帝纪》说他“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数百卷”。此外他组织译经,天监五年(506)僧伽婆罗被召至建康译经,武帝还“笔受其文”。至天监十七年,译出《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
梁武帝的崇佛倡佛,引来了南天竺国(今南印度)西天第二十八禅宗祖师的菩提达摩至建康,达摩的到来,创立了中国禅宗,而禅学对画家是颇有影响的。虽然达摩最终定居河南嵩山少林寺,但与武帝的一段对话却是广流至今的。当武帝见到菩提达摩时即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回答:“廓然无圣。”梁武帝再问:“对朕者谁?”达摩妙答:“不识。”武帝又问:“朕自九五(帝王之位)以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达摩否定说:“没有功德”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解释:“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默无语,达摩知再无法交流,便在那年十月十九日一苇渡江,来到北魏,息影在少室山五乳峰石洞里,最后并把壁观安心的“二入四行”之法,传给了慧可。
此后,中国在文学诗歌、美术等方面,无一不受禅学的影响,甚至到了以谈禅为风流逸事,以交禅为雅荣洁耀的地步。对于书画家,禅学改变着他们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对“色”、“空”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东方美学的一种流派,极其丰富了书画家的思想。
梁武帝“六艺备闲”,(见图1、图2)有次他与萧子云讨论书法时说:“近来看到王献之书法,白而不飞;而你的书法,又飞而不白。现在你可以考虑考虑,不妨在这个上面来个折衷。”结果萧子云就用篆文写成恰到好处的飞白书。梁武帝看后大为高兴。“梁武帝是个懂行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指导臣下进行书法创作上的探索和实践,那对于书法事业的推动,其意义就非同小可了。”(洪丕谟《点击中国书法》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www.xing528.com)
图1
图2
梁元帝萧绎(552—555)是武帝的第七个儿子,起先封湘东王,太清六年(552)即位。在绘画上,萧绎擅长人物、走兽,兼擅书法。他的大儿子萧方等,字实相,也擅长人物画。据说萧方等面对坐上宴客,只稍随意点染,使人物形象一时突现出来。拿画去向认识宴客的孩童,孩子们都不假思索就能指出这是某某人,那是某某人,可见画技之绝。
由于帝王热衷书画,梁朝虽然仅有短短的56年时间,但有载的佛门书画家却有六位。
威公 里籍无考。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定林寺。雅好绘画,下笔之妙,颇为京洛(今河南洛阳)人士知闻。《历代名画记》、《续画品》有载。
道鉴 俗姓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居历下灵岩山寺,踪迹神异,颇不可测。寂年78岁。梁天监三年(504)吴郡研石山置寺,十五年(516)道鉴自画像于殿壁后,有梵僧见之云:“智积菩萨何缘在此?”叹嗟弥久,而自此号“智积应身”。《宋高僧传》、《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载。
僧若 (451—520)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俗姓朱。年15落发于苏州虎丘东山精舍。事师孝,通内外,工草隶,常诵《法华经》。出都住冶城寺,寻还虎丘。梁天监(502—520)中敕为吴郡僧正。叔僧璩,兄僧令,俱以硕学知名。《续高僧传》、《释氏六帖》、《六学僧传》有载。
慧生 里籍无考。初住湘州,后入龙光寺。依僧旻学,深明数论。美风姿,善草隶。布衣疏食,终身不改。《梁高僧传》、《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载。
慧超 (475—526)阳平(今山东东莘县)人。俗姓廉。8岁从临菑(今山东淄博)建安寺惠通出家。广采经部,尽其深义。住南涧寺。戒德内外,威仪外洁。梁武帝(502—550)时为僧正。善俳谐,工草隶。《续高僧传》、《释氏六帖》有载。
摩罗菩提 西域人。善画佛像,善仿天竺安达罗笔法,与华戎殊体,无以定其差品。《续画品》、《历代名画纪》有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