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潮汐的建华
吴小妮
中秋时节,有幸踩着月光与建华和学林出版社的褚大为先生一起在沙澧河畔相聚。并有幸悠闲而惬意的在月光的轻抚下,一边喝着新煮的咖啡看大为先生一丝不苟泼墨作画,一边咀嚼《大河报》收藏版刊登的建华书法篆刻作品。这时建华拿给我他将要出版的《方外书画家》书稿给我看,这是继中秋佳节赏月赏画之后我又看到了一抹亮丽的风景。建华的勤奋恰似一波一波月光的潮汐,那是因为刚刚才为他写完《近现代书画名家价值考成》序言《云水的建华》,仿佛只是一个转身的时间和距离,他的新作就像明媚的月光一样拭亮了我的眼睛。这真是潮汐一般的建华。
在这个物质声浪喧嚣的城市里,建华的“不歌楼”书屋就像一座隐居在闹市里的空中寺院。当然,寺院里少不了建华在哪里著作的洁静禅房。几朵淡雅的石兰宁静的开放在书案上面,抬眼望去,总有三两朵白云好像建华喂养着一样,风华的挂在窗外的蓝天之上。仿佛世像里的滚滚浮尘无法蹿动到他满屋散发着幽香的书屋一般静雅、恬淡。禅宗说:定能生慧。一个缺乏定力的人,他的智慧无论如何不会从中汩汩而来?禅宗里有这样一个公案:“指月亮的手不是月亮。”当下,熙熙攘攘的人们在用不同的手法经营手臂的时候,建华却以朝觐者的虔诚,瞭望历史天空灿若星辰的——诗、书、画、印,瞭望那些抚雪而去或临风而立的文人雅士、高僧大德……
建华大部分的赏析文章和他的书法一样形成了独到的“于体”风格。他洋洋洒洒十多部书画鉴赏著作虽没有一本是属于苍天在上,黄土在下,大江东去或万马奔涌的格调。但他善于从得到的一幅名人的琴条或扇面或立轴或四条屏上用简约的文字对书画进行推拉摇移。让读者不但从中触摸和咂品到书画本身的艺术魅力,更能隐约聆听到中国文化历史打马走过的隆隆呼啸声和遥远的季节冲破岁月堤岸鸣响的时代背景。(www.xing528.com)
建华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从他成为居士的那天起就有一种使命感,他像整理自己家失散的老亲旧眷的书信一样,收集留意记录古往今来出自佛门的丹青妙手。他深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一直在引领着和促进着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的重要性。他知道历代有建树的书画大师很多是以佛家思想来审视书画、评论书画、悟道画理进行创作的。特别是生活在丛林中的和遁迹在崇山峻岭中的僧家,把禅文化的精奥幽深渗透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之中在中国的书画史上抒写了璀璨的一笔。建华把有史以来僧家的书画名家进行了精心的梳理,考证,然后项链般的把朝代与朝代书僧画僧串连起来,收录的辞条达1200多人。他从两汉起入笔,循着朝代的足迹行文泼墨,写一个朝代就简练的介绍佛教概况和佛教对当下文化的沁洇,然后介绍佛教书画人物。特别是对历史上“谜”一样云遮雾绕里掩映绰约的高人给以了娓娓道来的讲述。在写到生活在明末清初一直处在新旧交替天崩地坼巨变之下的八大山人时,给予这位属于世界,属于人类的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浓墨重彩的着重介绍。他把八大山人心灵的特殊状态和险峻的实际生活环境扼要的勾勒出来,然后写到他为了逃避现实而疯癫的坎坷一生。八大山人是在怎样的“高危”境遇下选择了颠、选择了禅、选择了画。又是怎样把他对新朝的愤懑他的无奈和他的孤寂一一镌刻在他的绘画之中的,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了成就一代大师的那个让他颠沛流离的时代背景。建华在写到与八大山人同时代的又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石涛时,也进行了严格的考证,把一个生不逢时,明末的一个锦绣王子变成一个着百衲衣的出家人,他的地位从千万人之上跌落到芸芸众生之下的石涛给予了历史性的介绍。建华着重介绍了石涛如何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者,给石涛一个极高的艺术评价。他把一扫传统拘泥于古法的绘画之风的石涛,把一个对中国绘画理论有突出贡献的石涛,把“亦道亦佛”、“非道非佛”、思想矛盾的石涛做了全面的解析。建华让读者了解石涛的艺术道路过程的同时,又深刻洞悉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在写弘一法师和太虚大师时也是如此,他把一个走进佛门的艺术大师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和艺术成就及时代、禀赋、个性介绍的清清楚楚,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他们生平的起承转和,拼凑出一个非常完整的人生与艺术故事。
勤奋的像潮汐一样不停奔走的建华,他总是把月光一样的银丝深深埋在书画大师的足迹里,把他们远去的背影留下来。今天,今后,让建华潮汐一样不停的细细解读和诠释……
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吴小妮于一间半庵
2012.1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