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发展繁荣——知时好雨 润物无声
一个民族的崛起,必先有文化的崛起;一个国家的复兴,必先是文化的复兴。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比如,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全面体现。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补充其他的功用。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均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的章法也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兰亭雅集图》(资料图片)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黄庭坚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
[释文]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卷跋》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卷跋》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然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提升文化软实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国家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精神魅力,其主要的影响是对外而不是对内;二是其主体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精神魅力,本讲以此为重点展开分析。
文化软实力虽然含有现代文化的因子,但起着主导影响作用的仍是其自身原有的文化精髓,如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国学。何谓国学?简言之:国学为近代以来,运用现代和传统学术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主要是以经、史、子、集为主体的,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也包括出土文物、民间口耳相传的资料,还包括海外汉学。可见国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例如,经学乃是经天纬地、立心开命的天下之学,绝不限于只关涉一国一族之兴衰。
实际上,任何天下之学,其力量并非来自它对民族或国家的利益的表达和反映,而是来自它对天下普遍之理的觉悟以及这种觉悟的深度。其动机、使命和目标都不局限于为一族一国谋利益,而是明天下普遍之理于普天之下。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不仅在于富国富民。复兴国学的立足点应在于会通天下之学,包括西学,以建立今日之天下普遍之学。也只有遵循和开显普遍之理的复兴事业才是可靠的和可持续的。(www.xing528.com)
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孔子碰到过许多“持不同意见”者,也经受了许多的语言相讥,可孔子从不动摇自己胸中的信念,同时又能虚心向“攻击”他的人学习。
孔子的哲学之旅——周游列国
国学的逻辑起点就是一个“道”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道”是指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道理,包括“天道”“地道”“人道”。这个“道”是先贤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也是人生需要遵行的常理常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天由气化而成,“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易说上》)而人同样由清、浊不同之气所构成,天与人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气”。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是通过体现“天人合一”宇宙生命意识、辩证思维、和谐统一、崇尚自由的精神,以及真善美的统一显现它在内容及形式上的“博、大、精、深”,用自己的笔穿越历史文化的层面,穿越社会生活的层面,艺术本体的层面,向生活体验靠近,向生命真谛靠近。
《孔子圣迹图》(清)焦秉贞绘画
此图所绘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典故。画中孔子方面密髯,俯身拱手,席地而坐,神情恭肃;国王和颜悦色,静坐在孔子对面的红木椅上,作侧耳聆听状。国王身后三五随臣,交头接耳。
比如,孔子以“叩其两端”(《论语·子罕》)“允执其中”(《论语·尧曰》)来论证“中庸”之道,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说明,当处理事件的时候,观照事件的两端,以寻求中正的处事方法,是人人都可实践的事情;但要达到人生“中庸”的理想境界,则不可能在现实人生中完全实现,它只存在于人生无限追求的理想之中。例如“法”与“德”两个方面,过重于“法”会出现短命的秦朝,太看重于“德”,就有懦弱之君,强盗之贼出现,因为人的私欲性先天就存在,其善良性也不一样,世界同样不得安宁。因此,中庸之道是创造和谐环境、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这是中国人认识、把握宇宙和世界的最高境界。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我们研习国学的目的,就是要立志弘扬这个“道”。 中国书法艺术是一种最直观的黑白两极世界的载体和表现物,当一位书法艺术家在这黑白世界纵横的时候,应从书法作品中的虚实、快慢、枯润、大小、徐疾、粗细以及用笔用墨、开合布局等方面,及时、准确地把握它的变化而保持它的阴阳平衡的意境。再从所表现出的意境中,看出书者认识宇宙与世界的思维,平和的心态以及高境界的人生观等。
欧阳询行书《仲尼梦奠帖》
[释文]
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俱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