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启笛书法二十讲:名家印语摘编及解析

启笛书法二十讲:名家印语摘编及解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名家印语摘编由于有的印语原文难懂,笔者按原文进行分类,列出六部分并作必要的夹注和解释。清·陈鸿寿,摘自《治印边款跋语》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作品必须自己认为满意后,才能拿出去;③不要求名利。水洗四面外壁有清代三大篆刻名家篆刻。汉印结构严正规律,风格端庄,大方而浑厚。其他刻印各家成就大小不同,都与刻汉印得力深浅有关。

启笛书法二十讲:名家印语摘编及解析

(八)名家印语摘编

由于有的印语原文难懂,笔者按原文进行分类,列出六部分并作必要的夹注和解释。

1.关于印学

清·吴先声,摘自《敦好堂论印》

印之学秦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学汉印者,必须学到汉印精华。

清·陈鸿寿,摘自《治印边款跋语》

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

清·奚冈,摘自《治印边款跋语》

仿汉印,从严整中出自然,从纯朴处求密茂。作汉印,宜笔畅而圆,神存而方。当以(平方浑厚之)汉张迁碑参之。

清·陈西弇,摘自《印说》

印虽必遵秦汉,然元明(如赵孟頫之玉筋篆印等)好印,亦可研习。

清·丁敬,摘自《治印边款跋语》

古人寄兴书画(篆刻),要在人品高(学问好、道德好)师法古(优良传统),则气韵自好。

清·黄士陵,摘自《治印边款跋语》

印人应胸有方正(胸怀正确方向),身无媚骨(不阿谀逢迎,不追求名利)。

链 接

故宫博物院齐白石印章 120余方,此一批印多未见著录,系齐白石为北京名家张伯英、杨伯庐、段鹤寿、吴育光、韩则培、周元勋等人所刻。时间也正处于其居北京的七八十岁,完成变法的高潮期。这批印章来源清楚、保存完整,尤其经过专业人员认真整理、精钤细拓,绝大部分皆刻有边款。

齐白石刻

鲁迅,摘自《蜕龛印存序〔代〕》

(印人)用心出手,并迫汉制(技法),神与古会,盖粹然艺术之正宗(这才是学习印艺的正确道路)。学印先写好篆书,基本功就是学好《说文解字》中的9353个字,即便用手抄一遍,也有必要,小篆多是偏旁部首可以拼凑的,其中400多个字是不能拼的,认真对付这400多个字,就可以加速掌握篆书。

朱复戡,摘自《课徒印语》

学习态度三要点:①取法乎上。即学印学秦汉印,书法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②必须认真。作品必须自己认为满意后,才能拿出去;③不要求名利。

诸乐三,摘自“给工人信”

我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必须多读古印(主要是秦汉玺印),平时心摹手拟,多写籀篆,所刻的印要像“写”的那样“有笔法”,有“墨法”,有“章法”,一体浑成,自然可观。能如是,则篆刻之道尽矣。

丁吉甫,摘自“给工人信”

学汉印白文,不宜过分板滞,要能生动活泼,肥瘦适宜,又平整又庄重,又浑厚,那就很好了。

水洗为文房中必备的用具,文人雅士偶尔兴趣所至,奏刀戏作,聊以自娱。梅花图水洗,紫端石质,细腻温润,包桨浑厚,老旧自然。器长方形,四角内凹起弧线,四足。水洗四面外壁有清代大篆刻名家篆刻。稍长的二面,一面刻傲雪绽蕊的腊梅图案,其左侧刻诗“旧暮诗成天欲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落款:近人画,方形图章款“汪”;另一面刻仿如月圆之夜疏影横斜的梅花一枝,左下刻“暗香浮动月黄昏”,落款:巢林,长方形印章款“近人”。刻法均采用阴刻,刀法爽利,似一气而就,梅枝隽瘦遒劲,傲骨铮铮,寥寥数刀将梅花的清秀淡雅的格调和素洁冷艳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尤为难得的是,所刻二株梅花的气韵与神致与所镌刻的诗句十分贴切、传神,气韵相通,令人仿佛一下就融入了诗情画意之中,耳边响起了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和宋代卢梅坡的诗句来,这种气韵是仿品达不到的精神境界。

于希宁,摘自《书法篆刻专刊》序言

篆刻之学,其面甚广,论者多倡从周秦古玺与汉印入手。

2.关于印章的艺术性

清·赵之谦,摘自《赵撝叔印集》《治印边款跋语》

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颜色美观),而在(印文)浑厚,学浑厚(文气)全恃(靠)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落,愈拙(浑厚)愈古(朴茂)。看来似乎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貌(模仿)。

黄宾虹,摘自《古印概论》

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

朱复戡,摘自《课徒印语》

印章篆刻的艺术与文字差不多,它有殷周文的图画美,有秦汉文的图案美,有宋元文的铁线美。每一位名手所刻的印章,有每个人的独特风格,作为印信来讲,就不容易仿制。

郭味蕖,摘自“画庐中的讲话”

刻白文印章,可多在满白文上下工夫,汉印“东郡守丞”一印,好得很!大气雄壮、浑厚、古朴,从这一印中,可以学到好多优良风格。

陈君藻,摘自“画室中的讲话”

淮阳王玺”一印,工整、端庄,系汉印中的精品。

于希宁,摘自《书法篆刻专刊》序言

周玺结体变化不拘,纯任自然,风格纯朴。秦印结构谨严,风度苍劲清雅。汉印结构严正规律,风格端庄,大方而浑厚。各尽其妙,每为学者所宗法。

齐白石为张伯英刻

齐白石为韩则培刻

齐白石刻

3.关于各家各派

清·陈介祺,摘自《甄古斋印谱》

西泉(王石经)作印,于篆文刀法,必求之古,若无甚新奇者,而不知其无 近时人习也(按:“近时人习”系指脱离了优良传统之一派,如《飞鸿堂印谱》等。)。

清·吴大澂,摘自《甄古斋印谱》

模仿汉印而不为汉印所拘束,参以汉碑额、秦诏版、兼及古刀币,会稽赵撝叔(赵之谦)对此有深切研究,自成新貌。但其所作印章,一笔一画,纯从古印得来。

罗复堪,摘自《黄牧父先生印存》序言

牧甫先生(黄士陵)治印峭拔雄深,古茂渊懿,以方而新奇,以欹斜而返正,随方变化,位寞天成,可谓印之绝特者也。子少牧,亦善篆刻。

钱君陶,摘自《论吴昌硕印》

邓石如的皖派,汲取了《三公山碑》《袢国山碑》的体势与笔意,形成了雄浑圆劲的风格。至吴熙载用刀如笔,已登峰造极

赵之谦先从浙派入手,后又步入皖派,能不为成法所拘,前无古人地运用了碑额、钱币、镜铭、石鼓等字体入印,同时在刀石之间,努力使有笔墨(体现书意),形成了遒丽、端静地风格,使篆刻艺术在丁、邓之后,自成一派。

吴昌硕能悉揽邓、吴(熙载)、赵(之谦)诸氏,追汉玺印,特别是对石鼓文的造诣极深。治印不袭陈规,变化多端,以钝刀硬入,气势磅礴,浑朴高古之趣,为古来印家所不及,流风所被,还开了后来的陈绎曾、齐白石等派。到了晚年,刻印完全不拘成法,脱尽窠臼,用刀有雷霆万钧之势,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诗、书、画、印无不专擅的大艺术家

孙龙父,摘自“给工人信”

吴昌硕先生师邓、吴(皖派),又学丁、黄(浙派),后以石鼓文入印,且以汉印为师,既得前人所长,又有自家面目,实为近代印的第一流。

齐白石受吴昌硕影响,多刻汉将军印,又以木雕的刀法结合凿印的刀法,终于开创了齐派。其他刻印各家成就大小不同,都与刻汉印得力深浅有关。

黄龙,摘自“给工人信”

齐派的印章苍劲、圆润、放纵、挺拔。

齐白石刻(www.xing528.com)

另如“吾狐也”“三余” “蛩鸣无不平”,小朱文方印“人长寿”等印,在布局上都是经过精心策划而成的。还有一些如“客中月光亦照家山”的“月”字,“一掷千金浑是胆”的“浑”字,“有衣饭之苦人”的“有”字,在一字之中方圆互用,在硬折笔中突用圆弧笔画 , 这都是齐白石“独造”的犯险精神,多能成功地收到意外效果。

4.技法的问题

清·王维堂,摘自《治印边款跋语》

治印既要明白篆字源流,又要懂得印章法度。

清·张士保,摘自《甄古斋印谱》跋语

意在笔先,刀无虚发。

清·吴重熹,摘自《甄古斋印谱》跋语

(书家)使笔如刀,(印家)使刀如笔。

清·沈从先,摘自《篆刻入门》

治印构图如作诗,要按韵律,字与字之间要藏锋敛锷,此汉印之妙。

清·陈介祺,摘自《笔记》

凡作印,篆居其六、七,刻居其三、四,篆佳而刻无力,则篆之神不出;刻有力而篆不佳,则野矣!

清·陈豫钟,摘自《治印边款跋语》

年来作印,无他妙处,惟难信(随)手而成,无丝毫做作而已。若其浑脱变化,乃今后之努力。

清·叶尔宽,摘自《摹印传镫》

治印六长:粗鲁(豪壮)中求秀丽,一长也;小品中求力量,二长也;填白(满白)中求行款,三长也;柔弱(活)中求气魄,四长也;古怪中求道理(合理),五长也;苍劲中求润泽,六长也。

治印三病:闻见不博,学无渊源,一病也;偏旁点画,凑合不纯,二病也;经营位置,妄意疏密,三病也。

治印六忌:一曰光,笔意刀法全无,只求整齐,一忌也;二曰滑,毫不经营而操觚(gū)(不认真写印稿,草草了事),二忌也;三曰板,如鼓厥(歪斜)中之宋(体)字,生硬异常,三忌也;四曰匀,横竖如一(方块病),不求古致,四忌也;五曰弱,笔画无力,气魄毫无,五忌也;六曰粗,苟且了事,有伤大雅,六忌也。

六气宜忌:一曰俗气,丑貌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法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弱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肮脏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四品:一、神品,气魄生动,出于天然;二、妙品,笔法超绝,淋漓尽致;三、能品,遵依古制,不越规矩;四、逸品,清秀绝伦,韵味深远。

按:原文只书“三品”,自古书画分为神、妙、能、逸四品,印乃“铁笔书法”不能例外,为补逸品。

朱复戡,摘自《课徒印语》

印章要在小小的方寸之地安排着几个篆字,就必须具备着文字之间的分行布白,笔画之间的距离平匀,文字要统一,图案要相称,结构要协调,即所谓互相呼应,而不能雷同,雷同就显示的呆板了。

齐白石,摘自《画家齐白石》

论印诗(七绝):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

释文:世人治印,有的做作,有的死摹古人,有的不是刻,而是“刮”“削”,甚至有的人故意削得像虫蚀剥落的样子,一点笔法也看不出来,崇尚这种错误治印方法,真使人发愁!我们和他们不同,我们是“刻”是“写”,是像英雄挥利剑斩蛟龙那样的勇敢;像用快刀割玉石那样的痛快!

齐白石刻:人长寿

齐白石刻:有衣饭之苦人

齐白石刻:吾狐也

孙龙父,摘自“给工人的信”

厚重是最好的境界。(错误的)“新奇”往往一时炫人眼目。而真正的新奇,也绝不能完全离开深稳厚重的汉印基础。如果脱离汉印优良传统,一味追求“新奇”,就会流于古怪,流于浅薄,甚至有刻不下去之苦。刻印章边跋固然与平时书法有关,但也并不一定与笔法所书完全一致,只要笔画统一行款整齐即可。

诸乐三,摘自“给工人的信”

刻印,边与印字要相依有情,既要看得出,又要连得实,边是边,字是字,不可混保难辨,无论白文、朱文都是同样的要求。

徐培基,摘自“书屋中的讲话”

刀法是印家在刻印中创造出来的。例如印石质地发涩,用冲刀法刻不动,乃将刻刀左右摇摆用力刻去,因而创造了“舞刀法”。

于希宁,摘自《书法篆刻专刊》序言

篆刻犹如书法,讲求结构、章法、笔法、刀法。虽为刀刻,仍具书意,故有铁笔之说。执刀如执笔,贵在有法,有法则事半功倍,操刀在手,当可运转自如。

齐白石刻:三余

齐白石刻:蛩鸣无不平

齐白石刻:一掷千金浑是胆

5.创新问题

鲁迅,摘自《蜕龛印存序〔代〕》

故铸凿(刻印)之事,必有世守之法度,可为后来准的(标准);铁书(治印)之宗汉铜,固非徒以泥古故也。

黄宾虹,摘自《古印概论》

治印应醇(纯正)而后肆(豪放),刀法之妙,宜求笔法,貌合志章(治印只求外貌,而忽略了笔法韵味),失之远!

朱复戡,摘自《课徒印语》

孙过庭《书谱》上说:“先求平正,后追险绝;既追险绝,复归平正。”这十六个字,要切实做到。

孙龙父,摘自“给工人的信”

治印既要在规矩之中,又要在规矩之外;既要学习前人长处,又要突破前人,另创新局面,多写、多刻、多实践,自有水到渠成之乐。

6.关于简化字的入印

以下摘录的是朱复戡、丁吉甫的有关简化字入印的文章,各有独到之处。

有些同志认为,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用当代文字制印,现在应该用现代简化字制印。这些话,我认为有些是对的,也有些不一定对。例如,周玺用当代的大篆(古籀),秦玺用当代的小篆,但汉印用的不是当代的隶书,而是秦代的篆书。古代制印,只作为印信印记,当时未作为篆刻艺术,到了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用印,除少数的关防、官印间或有用当代字体外,其他无不沿用各种篆书,因而有了篆刻艺术。

自汉代以后,历朝文字通用楷书,但历代所用,包括画家印章,仍都沿用篆书。可见篆刻艺术与一般印章、印记似有所区别。现在社会主义时代,所有各机关单位公章、印记以及个人私戳,正是用简笔楷书或仿宋简体的现代文字制印,也正是印章发展的规律,但并不属于篆刻艺术。古代文字早经历改革,由籀到篆,由篆到隶,由隶到楷,而成为近代文字。

建国后又把繁体字简化为现代通用文字。因此,现代的文字改革与传统的篆刻艺术并无矛盾,犹如简笔宋体楷书只用于宣传文件、报章杂志,而不属于传统的书法艺术同一例子。我国文字,从象形文字开始,其后有甲骨文、籀文(大篆)、小篆、隶书、真书、草书等,在周古玺中都是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文字上也统一为小篆,在秦汉印也几乎都是用小篆入印。

到汉代有了隶书,在印章上用缪印篆(即缪篆),基本上属于小篆和隶书之间的字。根据历史来看,文字是服从政治的,由繁到简,古代如此,为什么如今简化字不能入印 … … 治印如果是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我觉得还是以简化字入印为好(至于简体字如何在印章的章法布局上下一番工夫,这是作者需要努力的地方)。另一方面,如私人姓名章,作为私人符号使用的,我并不反对使用篆文。

在齐白石存世的印谱中,有真伪互见的印文兹举三例:“一粟翁”的“翁”字;“隐峰居士”的“隐”“居”两字;“疏散是本性”不但字画刻得僵硬,印石亦长方一些;以上三印与真本相比真赝一望而可知。

一粟翁

隐峰居士

疏散是本性

◇ 启笛榜书斗方《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