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端歙洮四大名砚-启笛书法二十讲

鲁端歙洮四大名砚-启笛书法二十讲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二)鲁 端 歙 洮四大名砚(明) 叶式白玉砚(明)叶式白玉砚是以秋天的一片桐叶为主体,利用叶脉的伸张凹凸起伏,形成砚池,取法自然。山东鲁砚,在唐代已名震全国,居众砚之首。红丝石砚为传统名砚之一,石料产于今山东青州,属鲁砚的一种。(宋) 仿古琴式端砚端砚约在唐代武德年间问世,柳公权《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

(二)鲁 端 歙 洮四大名砚

(明) 叶式白玉砚

(明)叶式白玉砚是以秋天的一片桐叶为主体,利用叶脉的伸张凹凸起伏,形成砚池,取法自然。一只秋蝉伏在树叶上,形象生动。整体雕琢精巧,工艺性高,既可实用,亦可作案头珍玩。

1.鲁砚

鲁砚是山东所产石砚的总称。欲要详细了解,请阅读集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文字考古于一身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孔子基金会副会长,鲁砚大师——石可所著的《鲁砚》专著,这里仅对鲁砚的历史和现状作概略介绍。山东鲁砚,在唐代已名震全国,居众砚之首。鲁砚之中,首推沂蒙山区的临朐县老崖固的红丝石砚,因产地古为青州所辖,故又称“青州砚”。青州红丝石砚材,石声清悦,石色美丽。石中多彩纹,有云纹、水纹、木质纹等线条图案。用红丝石制成的砚,质嫩理润而贮水不耗,易于发墨而不损笔毫。

(清)书卷式丝石砚

此砚选用优质红丝石为料,红黄相间,天然成趣。砚作书卷式,砚堂平淌,砚额及膛两侧环刻回纹,砚身及砚侧隶书《归去来辞》全文。红丝石砚为传统名砚之一,石料产于今山东青州,属鲁砚的一种。砚石质致密,手拭如膏,纹理红黄相参,以鲜艳多彩的天然刷丝著称于世。红丝石易于发墨,为制砚之佳品。

青州红丝砚久负盛名,曾深得当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赞誉,他在《论砚》书中写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直到北宋,红丝砚仍为上乘。至南宋,因石源渐竭,红丝砚埋名。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专家学者根据史书记载,实地考察,寻至临朐,使红丝石重新开掘出来,红丝砚再现异彩,赵朴初等现代书画名人仍把它列为砚之上乘。

青州红丝砚

当时,山东临沂地区费县(今费县刘庄乡境内的岐山涧)盛产金星砚石,因临沂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乡,故有人称此砚为“羲之砚”。此石系轻微矽化泥灰岩构成,石面以黑为底色,上有琉、铁结晶物的光点,大者如豆,小者如粟,因而又称为“金星石”。“金星石”质地滴水不涸,润而发墨,叩之有声,涩不留笔,为时人所重。宋代大书法家苏轼、米芾曾赞许它“石墨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叩之有声,制砚上品也。”近年来,费县成立了“羲之砚厂”,制砚工艺又有创新,深受国内外书画名人的赞誉。

金星砚石

鲁砚的另一种是“徐公砚”。徐公砚石产于山东沂南县徐公店村。传说古时有一位姓徐的公子进京赶考,途径沂南时,在歇息之际,偶尔发现沟土中有一块形状奇特的石片。徐公子偏爱其形色,便试磨成砚,携带进京。考试时时值严冬,其他考生的砚中之墨均结冰难书,唯有徐公砚中墨汁湿润飘香,书写流利自如,墨色黑亮,深得考官赏识,徐公亦考得进士。徐公晚年休官后,便在拾砚之地定居下来,以后此地便称为徐公店村,产于此地的砚也被称为“徐公砚”。

徐公砚石质地坚硬,密度极高,纹理丰富,色泽多样。据《临沂县志》记载:“此石其形方圆不等,边生细碎石乳,不假人工,天趣盎然,纯朴雅观。”以此石制砚多利用天然造型,不存在雕琢之气,这就是徐公砚独特的风格。所制之砚,同样具备其他各类名砚易于发墨、贮墨耐久、不损笔毫的特点。据今徐公砚产地的技术人员试验,徐公砚中的墨汁,在零下4℃确实不结冰。这大概是徐公砚神奇之所在。

徐公砚

鼍矶石砚

产于山东蓬莱北长山——鼍(tuo)矶岛中的石,色呈青黑,并有“金星雪浪”,质细下墨,在北宋就很有名气,因其岛名而称为“鼍矶砚”。由于石材藏在海中岛的悬崖峭壁深处,极不易开采,故产量少,且价昂而不易得。

砚面凿方堂和海棠墨池。砚堂两侧竖雕双龙纹。右额镌鹿纹,中间和左侧镌渤海映日、鹤驾祥云、鲤鱼跃蓬莱仙阁纹;别具匠心,繁花似锦。充分体现出鲁砚粗犷、民俗之风格。砚背椭圆形覆手中斫有铭文:“梧岗先生属,浮渤海,登蓬岛,搂得他山如至宝。考考,石田终比良田好。壬申秋朱仁元题刊”。

"燕子石砚"是鲁砚难得的新品类,它产于山东费县、莱芜、大汶口一带。该砚石呈深土黄色或土黄色偏粽灰色,石中诸多斑纹或三叶虫化石,形态犹如飞燕或蝙蝠,有很强的立体感,宛如浮雕,俗称“燕子石”或“蝙蝠石”。燕子石质地坚密、细腻嫩润,所制之砚,砚面洁净,泛有光泽。用手抚摸,宛如幼儿肌肤,哈气凝珠。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天津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砚史”展中,就有一方盈尺椭圆形砚,砚缘周围有近百个振翅欲飞的蝙蝠,这就是著名的“多蝠砚”,颇引人注目。近年来,“燕子石”被重新发掘,雕刻成各种砚,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畅销日本、美国、东南亚、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

燕子石砚

淄石砚

鲁砚中的另一种类,产于山东博山(今属淄博市)一带的淄石砚,以色泽缤纷、绚丽多彩,肌理润滑、易于发墨等特点,被推为上品,素有“韫石”之美称。其品类有金星、青金、墨玉等。

鲁砚品类繁多,历史悠久,自唐以来,当朝历代都把它列为上品。例如,明朝高濂《遵生八笺》中载明时名砚:“如墨角砚、红丝砚、黄玉砚、褐色砚、紫金砚、鹊金墨玉石砚,皆出山东。”赵朴初观鲁砚展后曾作长诗《鲁砚》赞美道:“抚之细滑如脂凝,呵之油然雨云腾,磨之随墨出乌漆,濯之出水见金星。刻制简朴出新意,异被雕龙俗可憎。昔者东坡评淄砚,谓其发墨而损笔。岂知鲁砚有绝伦?惜彼不见他山石。”

当今鲁砚的研究和制作,专家、名匠辈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石可、山东沂南县徐公店人王兆来、山东费县青年工艺美术师韩书凡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端砚

(宋)仿古琴式端砚1964年在广东省佛山市澜石谷颡岗古墓出土。砚作仿古琴形,砚面中部开椭圆形砚堂及水池,砚底四足,简朴古拙。宋坑石,色仓灰微带紫。

(宋) 仿古琴式端砚

端砚约在唐代武德年间问世(公元618一626年),柳公权《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李贺有著名诗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刻紫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可知唐人已逐步推崇端砚。

(明) 闲足道人长方端砚

(明)闲足道人长方端砚,砚堂中部斜刻椭圆深池。老坑石,石色青灰微带紫蓝。砚边、底刻隶书铭。

端砚以产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的羚羊峡斧柯山)境内的端溪沿岸而得名。其中石质最好的是水岩老坑,石终年浸入水中,温润如玉。《端溪砚史》称赞它“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由于端砚具有独特的石质、花色和呵气即可研墨,研墨无声,发墨而不损毫的特点,因而博得了唐代以来历代文人学士极高的评价。

(清)螺蚌端砚

(清)螺蚌端砚随石材雕作石螺蚌形,中开椭圆形砚堂,螺口作水池,构思巧妙,新颖别致。老坑石,石质细腻娇嫩,致密坚实,砚面石中有火捺、蕉叶白纹理。

端砚石除了上述使用上的优点外,砚体各种美丽的花纹具有特殊的装饰美和欣赏价值。在其众多的色彩中,多推崇紫色石砚。唐人李肇著《国史补》中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紫色石砚中又以有青花最负盛名,其花纹细小如发丝蝇翅,纤尘轻纱,它不是在石砚表面上,而是隐泻在紫石里,水湿才能见到。唐末宋初吴淑的《砚赋》里就有“点滴青花”“如碧玉晶莹”的记录。青花砚中又以有“眼”者称绝,“眼”即是彩泥形成的结核,看上去像鸟的眼睛。其他著名的品种还有鱼脑冻、蕉叶白、火燎、冰纹等。

(宋)百一眼端砚

(宋)百一眼端砚为长方抄手形,石色青紫,内含一百零一个“石眼”,多为圆晕相量,黄黑相间,黑睛在内的活眼,晶莹可爱。砚面光润细腻,一端有斜形水池。砚面石眼的雕琢均成高低齐平的“眼柱”,故又名百一柱眼砚。

端砚的式样,一开始并不加雕琢,完全适于实用,没有任何装饰和花纹,略长方形或正方形,砚底做抄手势。自中唐到宋乃至明清,端砚的加工日愈花色繁多。除了有各种砚形样式外,还刻以山水、人物、鸟兽、花卉各种图饰。以砚石质细、雕刻加工作为品评端砚的两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逐渐恢复了清末以后荒废了的端溪砚石的开采,1959年建立了肇庆市工艺厂。1962年重新开采麻子坑洞,1972年一批老坑岩优质砚石问世,1977年重新开采坑仔岩。以后,宋坑、梅花坑等,相继重新开凿。迄今为止,各名坑砚石基本都有自己的代表作问世。

(清)随形梅花纹端砚

此砚为板式,石色,质地滋润细腻如婴儿之肌肤。砚匠以石随形雕刻梅树,砚额雕过枝梅,梅枝苍劲,梅花纤秀,清韵高雅,大巧中浑然天成。(www.xing528.com)

近年来,端砚的制作朝着博大的方向发展,巨型砚的制作多有问世。1989年,肇庆端溪名砚厂,经过两年多的精雕细刻,制作了一块名为“七星岩古今碑刻砚”的巨型砚。砚长200厘米,宽105厘米,厚8厘米,砚堂100厘米左右,重达1吨多。砚工将肇庆七星岩内唐以来历代名家墨迹和摩崖石刻中的佳作,用刀刻写在砚台上,作为这块砚的装饰和砚铭文。这一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史价值的端砚,作为向国庆40周年的礼物献给了国家。

兰亭月色砚

端砚的名家高手层出不穷。其中佼佼者,首推现代著名琢砚家陈瑞友和端溪名砚厂副厂长、制砚名家黎铿。1972年黎铿创作的宋坑端砚“百鸟鸣春”,在广交会上被日本客商以近万元人民币购走;后来他设计的一方“星湖春晓砚”被当时的轻工业部购藏。(1)

3.歙砚

歙砚,又名“龙尾砚石”,因产于江西婺源县的龙尾山而得名,因婺源从唐武德元年至北宋宣和三年属歙州所辖,故龙尾砚又称“歙砚”。它约出现在唐开元年间(公元713一741年)。

歙砚以石质坚硬(平均硬度比端砚高0.5度)、湿润莹洁等特点为端砚所不及。唐代歙砚的品类以龙尾砚、金星砚最负盛名。龙尾砚为歙砚之上品,此石多产于水溪中,性湿润、紧密,扣之如玉振,声音清越,色彩为苍黑、青碧两种。

(元)蝉形抄手歙砚

(元)蝉形抄手歙砚长方形,砚面开蝉形砚堂、水池,石内略有银星,砚背微凹,成小抄手。该砚为古徽州地区流行的蝉形歙砚之又一形式。

(元)鹅形眉纹歙砚,椭圆形,砚面为一盤卧睡鹅,颈部卷曲成水池,腹部平坦作砚堂;背有两鹅足。制作者巧用石中所含眉纹纹理作鹅的羽毛,披垂鹅背,造型浑厚古朴,雕刻自然天成,为宋、元砚的风格。

(元)鹅形眉纹歙砚

歙砚中的金星砚石,其金星呈谷粒状,融结分布于砚石之中,犹如秋夜星空。这种星点经久耐磨,而且越磨越亮,给人以无限的情趣。以此石制作的砚,历充贡品。

(清)葡萄金星歙砚

龙尾砚和金星砚,到宋代仍有很高的声誉。龙尾砚曾列为贡品,金星砚与端砚齐名。黄庭坚《砚山行》中曾对金星砚赞誉:“日辉灿烂飞金星,碧云色存端州紫。”米芾对此砚也极力推崇,曾称赞:“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

此外,歙砚中还有罗纹砚、眉子砚。罗纹砚以美丽的罗纹粗细为品第,其细密纯净者为上品。具体可分为:刷丝、暗丝等10种。

眉子砚,即砚石中的纹理如美人的眉,也称眉纹砚。其形有雁胡眉子、对眉子、长眉子、短眉子等。自从歙砚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些称为“绝迹”的历史名品,如雁湖眉子、鳝纹、眉纹、青绿萤石、对眉子等都重现世间。近年来,在歙北山区首次发现了罕见的歙红、歙青两种砚材。歙红砚石,呈猪肝色、赤豆色,石质细腻滑润,硬度适中,属上乘砚材;歙青砚石,纹饰素雅,石质坚而润,敲之有金属声,具有不吸水、下墨利毫的特点,也是好砚材。它们与原有的金星、银星、金花、银花、金荤、水波、粗细罗纹等石品,构成了较完整的歙砚石品体系。

歙砚不仅以石质优良立足砚林,而且还以造型优美,雕琢精细名盛古今,蜚声中外。歙砚制作在设计上注重简洁,雕刻以浮雕为主,刀法挺美细腻,线条流畅,形成了以精细见长,注重写实的徽派雕刻技艺。所雕龙、鱼、牛、蛙、亭、阁、楼、台、古今仙人,无不神态逼真,精细入微。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婺源县恢复了龙尾砚的生产。制砚工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龙尾砚以“新颖多样、简洁明快、古朴淡雅”的风格,展现在人们面前,被当代书画家赞誉为灿烂的“砚国明珠”。

关于歙砚的专门书籍有:今人穆孝天著的《安徽文房四宝史》、程明铭著的《中国歙砚研究》等。

眉子砚

4.洮砚

洮砚,也称洮石砚,是唐时四大名砚之一。洮砚具有石质坚润、色彩绿蓝雅丽、呵气可研、发墨细快、保湿利笔等特点,深受书画家、文人及收藏家的赞美和珍爱。

洮砚石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洮河东岸喇嘛崖鹦哥山嘴。古时为洮州辖区,故因此而得名。

洮砚

洮砚品类有绿洮和红洮两种。绿洮色泽青蓝,旧称“鸭头绿”“鹦哥绿”,肌理细润,纹似卷云,宛若水波,独具风格。红洮,又称赤紫石,土红色,石质纯净甘润,极为罕见。

(清)三童负鼓铜砚

新中国成立后,洮砚生产迎来了春天。甘肃工艺美术厂组织砚工匠人,上山重新采得“鸭头绿”“鹦哥绿”砚石,下河掘出水底赤紫石。用此石所制之砚,玲珑剔透,精美雅致。以繁多砚形和名目,如云龙砚、龙风砚、孔雀砚、松鹤砚、梅花砚、竹节砚、圆形砚、扇形砚、随形砚等,深受世人称颂、喜爱。

除了上面谈到的四大名砚外,我国现今还有:

宁夏银川市贺兰山附近所产紫石制作的“贺兰砚”,始于清朝,现又有发展,被称为“砚国新花”。

(南北朝)方形四足青石砚

(南北朝)方形四足青石砚为方案形,下有四足,整块青石雕成。砚上雕圆形砚堂,中部微凹,周边有子母口,耳杯形水池,案面与四足表面均刻有纤细的云纹图案。是较为罕见的南北朝砚形典型之作。

吉林省长白山下,原清皇宫封闭的禁区所产松花石,所制的“松花石砚”。

河南省济源县的“天坛砚”,始于唐、盛于清。清乾隆帝曾考证天坛山盘谷寺的来历作《盘谷考证》一文,刻在寺后石崖上,此后名人登临,盘谷声名大振,故此“天坛砚”,又有人称“盘谷砚”。天坛砚发展到今天,在色泽上除橙、紫色外,又有新增,如红敦、柳芽黄、麦叶绿、青斑、天蓝等。造型典雅古朴,主要有双龙砚、凤砚、龟砚、蝉砚、钟砚、琴砚、竹节砚、葫芦砚、马蹄砚、汉砖砚。其雕刻图案,玲珑精美,多以喜庆吉祥、历史典故、风景人物为题材,目前已达200余种。20世纪九十年代,济源县工艺美术厂担任出口任务,制砚万方余件,行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现在济源工艺美术厂基础上,扩建成为“中国天坛砚厂”,规模可观。

一向有“南端北易”之称的易水古砚,经过易水工艺美术厂艺人们的精心制作,其工艺精细,雕刻古朴,造型奇特,图案多具有民族色彩。如二龙戏珠、嫦娥奔月、松鹤望月、八仙下棋、金龟献寿、犀牛望月等,均为书画家、收藏家所珍爱,还被评为全国三大高档名砚之一,与端、歙砚齐名。

(唐)船形石砚

(清)龟形石砚

罕见的唐代船形石砚。这件青灰色石质的船形石砚,长方椭圆船底为砚堂,砚底部为鱼腹形,为平稳置放,下有三只柱形圆腿。造型典雅而优美,出土于福建浦城地区。

以上说的都是石砚。此外,澄泥砚、陶砚、木砚、金属砚以及玛瑙砚、水晶砚等,这些纯属观赏艺术珍品。1991年,山东省泗水县政府组织力量,在工艺美术大师石可教授亲自指导下,汲取澄泥砚和陶砚的制作工艺,成功地烧出了“柘沟砚”。此砚熔澄泥砚和陶砚之优点于一炉,加之工艺精良,雕镂巧致,色泽绚丽为世人称颂。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出访日本时,将“柘沟砚”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首相。文化名人争相收藏,书画家尹瘦石、红学家端木蕻良对石可教授制作的柘沟砚,视为珍品,并为此砚题名。当地人称石可教授作了一件大好事,既为我国砚史填补了一项空白,又给山区扶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柘沟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